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舌尖上的谣言,别再传了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记者 张乐悦 | 发布时间: 2017-06-16 09:43
食品谣言在网络上肆虐,终于盼来重拳出击治理
 
  18名制造、传播“塑料紫菜”谣言者已于近日被抓。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享受着网络带来的便利,却也在遭受着一些网络谣言的侵蚀。尤其是一些毫无科学依据的言论在朋友圈被疯狂转发,着实会引起消费者的恐慌。与食品安全有关的网络谣言甚嚣尘上,成为谣言的重灾区。为何食品谣言如此猖獗?如何有效治理呢?
 
  缘起:“塑料紫菜”影响极大
 
  今年2月底,一则“塑料紫菜”的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中,一位女子从买来的某品牌“紫菜”中取出几块泡在水里,说闻到一股腥臭味,而且拉拽不开,吃的时候嚼不碎。由此判断“紫菜是用废旧的黑塑料袋做成的”。
  事后,“塑料紫菜”很快被相关部门辟谣。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的专家表示,紫菜本身就有韧性,有的比塑料袋还好;紫菜富含蛋白质,烧过之后的气味明显不同于烧塑料的气味。
  可是“塑料紫菜”视频在网上传播后,仍然对相关产品的销售产生很大影响,不少消费者对是否食用紫菜持观望态度。一些商家和超市直接把相关公司生产的紫菜下架,市场上也出现了很多退换货行为,对福建晋江等主要紫菜产地造成很大损失。
  为维护群众、企业的合法权益,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迅速部署福建、天津等地公安机关开展侦查工作。
  截至目前,福建、天津、四川、甘肃、青海等地公安机关抓获拍摄谣言视频实施敲诈勒索人员5名,制造“塑料紫菜”谣言人员5名,传播谣言信息人员8名,“塑料紫菜”谣言快速散播的趋势得到有力遏制。
 
  数据:中老年人容易被误导
 
  今年4月份,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腾讯较真平台联合发布《谣言易感人群分析报告》,通过对去年4月至今年4月一年间网络大数据的分析,总结出网络谣言易感人群在性别、年龄、地域、学历等方面的分布情况。
  该报告按照防骗高手、有一定鉴别能力、谣言易感人群三类指标进行分析。
  从性别来看,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相信谣言。数据显示,女性中谣言易感人群占25.1%,高于男性的18.9%,且防骗高手这一指标,女性47.4%数据明显低于男性的59.6%。
  从年龄来看,老人和未成年人更易受骗。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的老人和未成年人超过三成都是谣言易感人群,他们对于谣言的鉴别能力低于其他年龄段的群体。而60岁及以上的老人和未成年人中防骗高手占比最少。
  从地区来看,农村地区谣言易感人群占比较高。数据显示,北上广一线城市、省会城市以及非省会地级城市防骗高手占比较高。
  从学历情况看,低学历人群更易相信谣言。数据显示,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人只有一成左右是谣言易感群体,而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中这一比例超过三成。
 
  传谣:贴合生活“宁信其有”
 
  网络舆情专家表示,虽然谣言内容五花八门,但实际上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贴合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人们所关心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让人担心错失这些消息会“耽误事”。
  腾讯较真平台相关负责人表示,从谣言传播方式看,目前视频类谣言有所增加。不少谣言打着“有视频有真相”的旗号散布,但这些谣言视频中部分经过了剪辑,还有一些视频中出现的所谓专家都是杜撰的。
  中国食品辟谣联盟认为,食品安全问题是老百姓非常关注的问题,食品安全谣言具有有意编造、别有用心、偷换概念、混淆视听、旧闻翻炒、刻意抹黑等特征,严重干扰了正常的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扰乱了百姓的消费判断,损害了行业发展。
  专家提醒,这些谣言还有一些相同点:谣言的标题主题很惊悚,声称不遵从就会导致一些严重的后果;谣言都没有准确的来源,时间、地点、人物等信息都无法验证;总让人产生“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心理,然后动动手指,就传播开了。
 
  探究:谣言为何屡禁不止
 
  其实网络谣言存在由来已久,为何屡禁不止,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传播者随意转发,二是造谣者纯粹为了利益。
  网络谣言背后有黑色利益链条,一些微博、微信账号通过发布谣言新闻来博取眼球,不断积累了很多好友和粉丝。一旦账号的访问量上去,接下来就可以出售广告位了。
  而社交平台成为网络谣言重灾区。在朋友圈经常会看到一些心灵鸡汤、热点新闻的分享,许多用户会不经意地转发,甚至只看了吸引人的标题,连新闻的主题内容都未仔细看,其实新闻内容是发布者胡乱编造的,这样就在朋友圈病毒式传播了。
 
  呼吁:捍卫“舌尖上的安全”
 
  “网络谣言制造门槛低,经微信群、朋友圈、公众号、网上论坛、微博等社交平台转发后,谣言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由于取证难、溯源难,侦破食品安全网络谣言案件并非易事。 
  治理食品安全网络谣言,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良好舆论环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了降低食品安全谣言对社会公众带来的恐慌,增强公众的食品安全科学素养,提升公众辨别谣言的能力,国家食药监管总局在2016年发布了500多条科普知识和辟谣信息,并且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开通专栏,定期回应提问。
  食药监管总局还与其他政府部门协同合作,建立谣言批驳机制。与媒体合作,建立谣言批判平台。中国健康传媒集团的“中国食品药品舆情监测系统”通过建立食品谣言数据库进行精准识别和专业辟谣。
  而据记者了解,打击网络谣言还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是针对谣言传播者,应该追求其法律责任,譬如:用户随意转发不符合事实的谣言新闻,会给社会带来一些不安定的因素。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可以采取实名制管理,方便相关部门的监督和管理。其二是针对谣言的发布者,这样的账号应该被封杀,微信、微博官方必须与相关部门联合起来。对传播网络谣言和编造网络谣言进行更严厉的处罚,这样才能形成心理威慑。
  根据刑法,捏造并散布虚假食品安全谣言造成严重后果的,可能涉嫌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和寻衅滋事罪等多种犯罪,公安机关将予以严厉打击;对于制造、散布食品安全谣言,不构成犯罪的,公安机关将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依法作出治安处罚。
 
  【相关链接】
  食品谣言引起民众恐慌
 
  塑料大米
 
  套路:网上有关塑料大米的视频共两部,第一个视频中,一名女性消费者录制视频称因为手感更粘所以其所购买的大米是塑料做的。第二个视频中,一男子不断将一个个塑料袋放入一台机器,经过熔解、拉丝、切割等工序,最终生产出一粒粒状似米粒的白色固体。视频配有文字称,这就是假大米的制作过程。
  真相:实际上这些塑料颗粒是工业原料,不可能拿去当大米卖。一方面是因为颗粒形状一看就不像大米,更重要的原因是塑料颗粒比大米贵得多。
 
  假鸡蛋
 
  套路:网上经常有报道称消费者买到了假鸡蛋,有的蛋黄像橡皮一样有弹性,有的颜色异常。
  真相:异常鸡蛋都是真鸡蛋,有的是因为被冻过,有的是因为鸡的输卵管炎症,有的是因为鸡的饲料问题。另外,还有个视频是批量做假鸡蛋的,实际上是制作玩具,而其售价也比真鸡蛋贵得多。
 
  假圆白菜
 
  套路:网络流传一段视频,有人用一些像蜡和塑料的原料做成圆白菜。
  真相:是日本人发明的制作食物模型的方法,可以用作饭店、商场展示的菜肴模型,早教或学校教育的道具,家居装饰,游戏道具等。
 
  注胶虾蟹
 
  套路:视频中,一女性消费者自己买到了注胶的皮皮虾。
  真相:实际上视频中的黄色部分是皮皮虾的虾黄。另外,还有的视频中,有吃螃蟹的发现打了黏糊糊的胶,其实那是蟹膏。
 
  西瓜打针
 
  套路:每年夏天都会上演的西瓜打针传言,让瓜农很伤心。
  真相:西瓜内部为实心很难注射进物质,即使用针管从外部注入其他物质,瓜瓤很快就会烂掉。西瓜的甜度和口感是通过良种选育和田间管理获得的,并非传言中的打针。
 
  面条加塑化剂
 
  套路:网络视频中,有消费者用水洗面条,结果洗出来一坨黏糊的东西,并称其为在面条里加了塑化剂和胶。
  真相:塑化剂价格远超面粉价格,实际上水洗出来的是面筋,成分以蛋白质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