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30余名劳动者、4家用人单位、200多万元欠薪,经过6轮协商调解,终获解决,拿到调解书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如释重负。诉前调解,调的是矛盾纠纷,解的是民心民意,比起互不相让最终得到一纸冰冷的判决,诉前调解则更有温度,能在根除矛盾的同时,化解当事人的心结。
办案人:管秀乾
职务:庄河市人民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庭长、一级法官
2023年9月,30余名劳动者一起来到了庄河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索要拖欠了近4年共计200多万元的工资。
放下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打来的电话,我第一时间奔赴现场,经沟通得知,这些劳动者都是4家关联企业的老员工,已经工作了很多年,但近几年单位因经营效益欠佳,一直无法按时足额向劳动者发放工资,至劳动者们来反映情况时已经拖欠工资近4年之久。为此,劳动者们忧心忡忡,用人单位也是焦头烂额,双方的隔阂越来越大,关系持续僵化。
我当即决定启动诉前联合调解程序,提前介入纠纷处理,利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开展总对总调解,一方面,会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和劳动保障监察行政执法队,面对面与矛盾双方反复沟通,深入了解劳动者的诉求以及企业的实际困难;另一方面,积极联系市总工会和市法律援助中心,协调委派律师为劳动者提供法律援助,引导他们合理合法表达诉求。
“工资问题解决了,那我们还愿意留在单位干。希望企业能渡过难关,经营得越来越好,这样我们才能更有干劲!”在我们“调解大联盟”的合力推动下,经过6轮反复、耐心的协调,最终双方对拖欠的工资金额和支付时间达成了一致意见。拿到调解书的时候,不仅忧心忡忡的劳动者心落了地,焦头烂额的企业也跟着松了一口气,这次纠纷就这样被彻底化解在了源头。
诉源治理不能靠单打独斗,多元共治才能凝聚合力,多方发力才能精准解纷。近年来,庄河市法院充分学习和汲取新时代“枫桥经验”,从严从细推进诉源治理,坚持“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理念,主动“走出去”,聚焦当事人众多、稳定风险较大的领域,积极对接市司法局、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等相关单位,为全市人民群众提供“门诊式”纠纷解决服务,为群众的司法服务工作又向前打通了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