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探寻知识产权纠纷诉源治理、多元化解的独家秘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做实“抓前端、治未病”,创建“多种调解模式+审判团队+特邀调解员”联动工作模式。越来越多的涉知识产权矛盾纠纷化在源头、解在诉前、消在萌芽……
数字点击
2023年该院涉知识产权委派诉前、委托诉中特邀调解纠纷3578件,调解成功及撤回不再诉讼2886件,实质化解率80.66%,诉前化解纠纷占同期一审民事收案的52.37%。
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室揭牌现场 陈有伟 摄
相待而成 从1.0走向3.0
两部门工作人员同属一个多元解纷“朋友圈”,涉知识产权纠纷的“一站式”解决正在逐步实现。
沈阳市版权协会、沈阳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沈阳市商事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沈阳市高新区中小企业协会调解工作站……高新区法院立案庭庭长李雪打开电脑,如数家珍般地介绍着在册的10个特邀调解组织,什么时间成立、什么时间联动调解正式运行,李雪都谙熟于心。
走出去、联起来、对接好,记录了一场又一场双向联动,高新区法院正以调解为抓手融入多元共治格局。
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该院与特邀调解组织累计对接1569件,调解成功及撤回不再诉讼1276件,实质化解率81.33%。
“我们都没有满足于现状。”坐在记者对面的,是沈阳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维权协作部的宁佳,与李雪一样,她也清晰地记得与高新区法院签署《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合作协议》,建立知识产权纠纷诉调对接机制的时间:2020年年底。
“如果说2020年年底开展初始合作是1.0阶段的话,我们有幸与法院一路同行,心往一块儿想、劲儿往一块儿使,从1.0到3.0的每个阶段都能同频共振。”
2023年,高新区法院审理的“冰墩墩”案件入选全省“4·26”保护知识产权十大典型案例——被告人武某、田某、王某低价购进假冒“冰墩墩”注册商标的钥匙扣3万件后,向吴某、李某等人批发,吴某、李某等人又向各区域小型超市铺货销售……“冰墩墩”属于我国《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所规定的奥林匹克标志,其专有权归属于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最终,法院认定3名被告人犯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2万余元,并对违法所得12万余元予以追缴。
高新区法院审理该案时,两方的合作已进入2.0阶段,不仅仅局限于诉调对接工作的开展,沈阳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在专业领域也能鼎立相助——就“冰墩墩”案出具侵权判定咨询意见,分析了涉嫌侵权商标与在先注册的立体商标具有显著特征的三维形状或平面要素是否构成相同。
今年,关于升级到3.0的工作思路,两方再一次不谋而合:能动司法“抓前端”,多方合力“治未病”。
前不久,高新区法院延伸司法服务触角,在沈阳市知识产权大厦成立知识产权诉讼服务站,为多家高端技术企业提供“家门口”普法服务和诉讼服务;沈阳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则深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等企业和知识产权代理机构调研培训,了解专利申请需求,提供可行性建议,解决企业专利检索分析及预审申请的困惑和难题。
“今年你们在哪方面准备出司法建议?”
“正在思考中,版权方面吧,就一个目标,减少诉讼量,促进依法依规调解。”
采访中,李雪和宁佳交替作答,好似配合默契的乒乓球“双打组合”,同属一个多元解纷“朋友圈”,涉知识产权纠纷的“一站式”解决正在逐步实现。
白方浩(右)正在调解中 陈有伟 摄
“持证上岗” 升级解纷体验感
法官说,年均调解400余案,专业性是“持证上岗”必备技能,唠家常嗑、当贴心人不难,想要调解成案子,最核心的要释法明理。
“大姐,你家卖的不干胶图案上的黄色小动物侵权了,得赔人家钱,你听我说……”2024年1月上旬,高新区法院自贸区法庭的特邀调解员白方浩的手机像热线一样动不动就“拥堵”,7起案件7名被告,再加上原告、指导法官,每天打二十几个电话,微信沟通十余人已是常态。
据悉,今年年初,自贸区法庭导入的52起诉前调解案件中,涉龙之梦购物中心商户知产案件共10件,白方浩承办了其中7件。
提起白方浩,其中一名商户蔡欣(化名)印象深刻,“热心,还特有耐心,法律专业的嗑儿一套一套的,三五句话就让我明白卖小玩具怎么卖成被告了。”采访中,白方浩告诉记者,年均调解400余案,专业性是“持证上岗”必备技能,“唠家常嗑、当贴心人不难,想要调解成案子,最核心的要释法明理,让双方都充分了解从法律角度看谁对谁错,该赔偿多少。”7起案件,仅用5天,调解成功5起,既离不开情、理、法相结合,也离不开高新区法院“诉调对接+司法确认”的无缝衔接机制,充分发挥出诉前调解“零收费、高效率、手续少、耗时短”优势。
特别是去年以来,该院与浑南区桃仙街道、李相街道、站东街道、白塔街道建立“零纠纷”工作室,指导人民调解及诉调对接工作,调解员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我是白方浩,我在李相街道‘零纠纷’工作室呢,我一会儿就过去……”采访间隙,白方浩的手机又“热”起来。
苦练内功 跑出公正效率新纪录
调解工作不断与审判工作深度融合,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该院党组书记张健表示,该院先后制定一系列文件,聘用的76名特邀调解员已编入各审判团队,在全省率先开启“特邀调解+审判团队”的知识产权多元解纷工作模式,调解工作不断与审判工作深度融合,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顺着白方浩的话茬,李雪自然而然地聊起了“强自身”,“通过调解化解知产纠纷的价值在于知识产权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智力成果能够得到推广、应用和传播。‘走出去’‘请进来’都能做好,‘强自身’本来就是我们的主责主业。”
在白方浩看来,调解的目的不仅是化解一个纠纷、普法一群人,更重要的是让当事人在案结事了后仍能感受到法律的刚性和温度。
“调不成的,能快点解决就别拖拉。”接话的是立案庭快审团队法官那颖,去年7月以来,那颖和王东阳两个快审团队负责审理全院快审案件,截至年底共审结1296件快审案件,为该院开展知产案件繁简分流奠定了基础。自今年1月1日起,该院施行《知识产权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实施办法(试行)》,建立知识产权民事案件繁简分流机制,科学调配和高效运用审判资源,选择适用适当的审理程序,规范不同程序之间的转换衔接,推动简案快审、繁案精审、提质增效。2024年第一季度,该院审结知识产权民事案件1045件,其中适用小额诉讼程序511件、适用简易程序(非小额诉讼)386件,简易程序适用率高达85.83%,成为沈阳地区法院首次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化解知识产权纠纷的典型范例,不断助力知识产权审判跑出公正与效率新纪录。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这句话,在记者采访高新区法院立案庭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次。“2022年度知识产权保护成绩突出集体”“2022—2023年度辽宁省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在这个满载荣誉的集体中,执着、信念和沉甸甸的责任感分外闪亮。
法官李雪的知产调解“五步法”
一研判 ——抓住症结,研是前提。知产侵权类纠纷中,当事人之间的争议往往体现在权利、行为、责任三方面。通过研判卷宗,初步明确事实和法律适用,分析案件争议焦点,抓住案件症结,才能为后续沟通调解打下基础。
二沟通 ——强化沟通,听是基础。通过察言观色,判断纠纷成因。线上线下多方倾听,了解双方诉求,才能找准利益平衡点,引导当事人逐步缩小“预设差距”,启发当事人制定获得“共赢”效果的调解方案。
三明辨 ——释法析理,辨是关键。以法为据讲法理,以理服人析事理,以情感人融情理,努力实现双方共鸣和为贵。
四调处 ——共促调解,借是保障。依托各级平台凝聚调解合力,实现矛盾纠纷“只进一扇门”,一揽子、全链条化解。向科技借能,依托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实现全流程网上调解、线上办案,有效减少群众诉累。
五解纷 ——事心双解,和是目标。知产纠纷中不乏“投石问路”和“批量维权”诉讼。“类案检索”在知产审判中尤为重要,检索同类型案件在先裁判,进行案件对比分析异同点,以鲜活的事例让当事人对诉讼结果有更直观的认识和判断,辅助案件释明和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