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解析两个全国“最美家庭”的幸福密码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记者 白国军 特约记者 孙松玲 通讯员 赖婷婷 | 发布时间: 2017-06-12 09:15
  日前,2017年全国“最美家庭”在京揭晓。
 
  或许,他们并不是满天星辰中最亮的一颗;或许,他们也不是尘世花卉中最美的一朵,但是他们夫妻恩爱、相濡以沫;他们尊老爱幼、热心助人;他们敬业爱国、大爱无疆;他们勤奋进取、教子有方。“最美家庭”有着共同的美好特征,展现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时代风尚。
 
  在这份荣耀的名单中,锦州市有两户家庭荣获全国“最美家庭”荣誉称号。记者近日走近他们,感受他们的幸福快乐。
 
  警察之家:爱的力量在流淌
 
  这个警察之家用爱传递警魂,用奉献延续警察使命。
 

于洋一家
 
  幸福的家庭也有缺憾,缺憾化为前进的动力,让这个警察之家无悔地奉献与付出。于洋是锦州市公安局古塔分局刑侦大队的一名普通民警,在参加工作的四年里,扎根基层、钻研业务,铁拳打击违法犯罪;于洋的父亲于晓东生前也是一名警察,在于洋还未出生时为抓捕犯罪嫌疑人牺牲在工作岗位上;于洋的母亲陈娉婷为完成丈夫未尽的事业,在产后毅然加入公安队伍,并且选择了最危险的刑侦支队;于洋的新婚妻子刘诗琪是一名基层户籍民警,每天为群众解答户籍相关业务,热情服务于人民。
 
  1991年6月15日凌晨,已连续工作几天的于晓东被所长强令回家。在回家路上欲盘查两个行迹可疑的人,两人拔腿就跑,于晓东在身后猛追不舍,终于将两人堵住准备将这两个人带回所里调查,不料其中一名歹徒从衣袖中抽出一把枪刺顶在于晓东的脖子上,疯狂地叫嚣试图让于晓东放了他。于晓东高声怒喝:“你就是杀了我,我也不会放了你!”刀尖刺穿了于晓东的两腮,血流满面的他艰难地开了一枪,第二枪子弹不幸卡了壳,歹徒双手握刀猛地刺进于晓东的后背,40厘米长的枪刺穿过心脏透过前胸,年仅二十四岁的于晓东倒在了血泊之中……他把自己的青春、自己的生命都献给了人民公安事业。
 
  于洋的父亲虽然没有陪伴他长大,没有陪伴妻子到老,但是却给这个家留下了一种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这个警察世家,续写为人民奉献的不变情怀。于洋的母亲陈娉婷原本是个柔弱的女子,丈夫去世后一个人坚强地抗起家庭的重担,产后主动要求参加公安工作,完成丈夫未尽的事业。陈娉婷二十几年如一日始终坚守在打击刑事犯罪的第一线,为刑侦事业作出巨大贡献。义县“1·30”特大杀人案、黑山“5·17”特大灭门案、古塔“9·09”入室抢劫杀人焚尸案,陈娉婷通过信息比对,创造了锦州追逃工作的神话,被省公安厅评为追逃能手。
 
  于洋是警校毕业的科班生,毕业后主动要求分配到父亲生前的工作岗位,肩扛责任,沿着父亲走过的路,砥砺前行。2016年6月,古塔交警在检查一辆无牌轿车时,驾车人掏出手枪指向交警,之后逃跑。这是一起发生在闹市区的持枪案件,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面临着极大的威胁。接到报警后,正在值班的于洋第一时间赶到案发地,根据现场线索,确定了犯罪嫌疑人的逃跑方向。这是一起涉枪案件,犯罪性质恶劣,现场人员密集,抓捕过程充满未知的凶险,可于洋身上流淌着的是英雄的血脉,面对违法犯罪他毫不畏惧。于洋将犯罪嫌疑人成功抓获,他的脚趾被踩得淤青,手臂被挠出一道道血痕。
 
  于洋的新婚妻子刘诗琪是工作在基层窗口单位的户籍民警,平日为群众办理身份证和户口业务,她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百姓办好事、办实事。工作中,她是辖区居民口中的美女警官,生活中,她是于洋家里的坚强后盾。
 
  热血,诠释了警察的品格;生命,定格了灿烂的豪情。英雄用挚爱和泪水留下永恒的回声,这个警察之家用他们无悔的付出诠释着对公安事业无私的奉献和无尽的热爱,让我们看到了这种爱的力量在流淌,更诠释了最美家庭的内涵。
 
  军人世家的使命担当
 
  来自父母的影响和熏陶,使她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军人,自己组建家庭后,更是得到了来自丈夫的无条件支持。
 

王亚平一家
 
  1974年生人王亚平,在大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被分配至锦州解放军第205医院,历任护士、护士长、护理部助理员,2015年5月任护理部主任。
 
  王亚平出身于军人家庭,其父亲王国彦是一名有着近40年军龄的老军人。自1958年参军起,跟随部队辗转祖国西北、中原及东北,到1996年光荣退休,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国防建设事业,而王亚平的母亲则扮演着全力支持丈夫事业的角色,在丈夫从军离家的日子里,既要完成自己的工作,又承担起了照顾老人及子女的重任,为了能让丈夫安心在部队工作,两地分居十年才与丈夫团聚。父母亲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王亚平从小就懂得了作为一名军人的使命担当,养成了严于律己、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
 
  参加工作后,王亚平凭借较强的能力素质,很快就成长为科室的业务骨干。因工作表现突出和执行援外任务出色,多次受到单位表彰,荣立三等功三次。
 
  2004年,王亚平所在的205医院被上级赋予了抽组人员参加赴刚果(金)国际维和任务。面临刚刚经历了内战烽火的任务区,恶劣的环境、肆虐的疾病没有让她退缩,跟42名战友一起,首次踏上了出国执行任务的征程。八个月的维和任务,虽然不幸感染上了当地常见的传染病疟疾,但她无论是在门诊、病房,还是外事活动中,都以较强的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圆满完成了医疗队赋予的各项任务,在维和任务区这个国际舞台上展现了良好的中国军人形象。
 
  2014年10月3日,正值国庆假期,王亚平正陪着父母家人在锦州世博园参观菊花展的时候,接到了医院领导电话:“24小时内赶赴重庆,参加抗埃集训。”面对埃博拉的高致病性和高传染性,尤其是高达50%-90%的病死率,她十分清楚此次任务的危险程度,可是军人的责任感让她将恐惧埋到了心底,化作了坚决完成任务的决心。就这样,她不惧危险,胸怀使命再次出征,按规定时间到达重庆后,经过为期半个月的防护技能培训,王亚平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批赴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医疗队队员,与战友们又一次踏上出国征程,去执行更危险、更艰巨的任务。
 
  利比里亚是西非三国疫情最严重的国家,报告的疑似与死亡病例最多。在任务区67天的日日夜夜,中国医疗队的全体人员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以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和中国军医的仁心大爱,全力救治非洲患者,创造了治愈率60%的奇迹。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军人形象。
 
  王亚平能够在工作中取得一些成绩,能够在援外任务中脱颖而出,除了组织的培养和信任、她自身的能力素质,更是源自她有一个全力支持她的家庭。王亚平的丈夫蒲晓军也是一名军人,相似的经历使他在妻子接到各种任务命令时都能做到全力支持。2004年的维和任务妻子感染上了疟疾,从而错过了最佳生育年龄,他没有因为这个遗憾而怨天尤人,反而无微不至地照顾因疟疾发作而饱受折磨的妻子,共渡难关。当抗埃任务再次来到,他不仅帮助妻子共同宽慰老人,更是将担忧压在心底,为妻子的再次出征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同时利用自己从事网络宣传工作的优势,及时发布妻子与战友们在抗埃一线的工作情况,使国内第一时间了解亲人们在国外的状况,为缓解亲人们的担忧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