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官能入驻我们社区‘三零’工作室真是太给力了,有了他们专业的加持,我们化解矛盾纠纷就更有底气了!”日前,在沈阳市沈河区开展的“检察+社区”共建共进主题开放日活动中,沈河区北站街道山东堡社区书记曹红娜向记者介绍道。
活动当天,在8名省人大代表的参与下,11名检察官作为“友邻使者”与11个试点共建社区书记围坐一堂,就沈阳市沈河区人民检察院年初出台的“检察+社区”共联共建共治方案进行了讨论和补充。
“这并非是我们双方的首次接触,而是在区委政法委的指导协调下,为了深入践行‘枫桥经验’、完善‘三零’社区建设,经过半年的调研沟通和探索尝试后,摸索出的检察院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沈河方案。”沈阳市沈河区人民检察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沈河区检察院干警前往社区开展普法宣讲活动,并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拓业务
“零纠纷”工作室家门口化解矛盾
“房间布局紧凑,但井然有序。”这是沈阳市沈河区人民检察院第五检察部主任邹小彤2023年第一次走进多福社区“零纠纷”工作室时的感受。屋内墙上的白板上分类记录着近期哪家哪户有矛盾纠纷、矛盾纠纷处理进程等。“我院办理过多起因很小的矛盾纠纷导致的刑事案件,我深知提早化解矛盾的重要性,希望检察机关的参与可以对‘零纠纷’社区建设提供支持。”邹小彤将印有自己联系方式的卡片插入墙上的工作展板,意味着沈河区检察院正式加入了该社区“零纠纷”工作室。
不久后,邹小彤接到了工作室主任的电话,一起邻里纠纷想请检察官帮忙调解。楼上楼下两户居民因噪音问题早有纠纷,多次沟通无果后矛盾升级,楼下居民到楼上大声敲门并撕坏了门上的对联,楼上邻居则通过电话进行了恐吓和威胁。邹小彤协同网格员、社区调解员召开研判会商量对策,随后通过“背靠背”的方式进行调解。邹小彤拿出民法典中关于邻里噪音纠纷的处罚依据,并展示多起因邻里纠纷导致的刑事案件,对双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耐心劝说,双方当事人终于达成一致意见握手言和,一场因噪音扰民引发的邻里纠纷被成功化解。
之后,沈河区将该模式“复制”到辖区内多个社区,通过积极履职,推动工作从“等案上门”向“主动化解”转变,不断延伸检察服务触角,努力实质性化解矛盾,将群众纠纷止于“案前”。
展优势
发挥法律专长提高为民服务实效
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检察院”是沈河区一直在努力做的事。
“我们昨天打的电话,今天一早你们就来了,太有效率了!”青年社区的一名网格员热情地带领检察官去实地看“线索”。该社区外围一处绿地经常被人为堆放大件垃圾,严重影响社区人居环境,群众反映强烈,但始终未得到解决。检察“友邻使者”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转接给了该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检察官到场拍照取证、实地走访调查,在查明问题源头、确定职能部门后,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及时整改。
沈河区检察院还派出未检检察官入驻多个社区的未成年人心理咨询室,坚持“抓前端、治未病”理念,通过线上预约或电话交流的方式进行一对一心理疏导,引导未成年人珍爱生命、积极生活,学会自我保护,远离犯罪侵害。
借力量
依托社区促进涉案双方握手言和
2024年春节刚过,沈河区内发生了一件“小”案,一名居民在邻居家门口分多次拿走价值200余元的猫粮,被发现后邻居报警。这名居民自述是爱猫人士,经常自费购买食物投喂住所附近的流浪猫,但因经济紧张无法维系,故冒险到邻居家门口顺手牵羊。为证实其表述的真实性,检察官到社区进行走访,通过社区工作者和周围住户的证词,以及多只流浪猫主动靠近这位居民的事实,间接证明了其行为确为“爱猫心切”。经公开听证和保证金提存,沈河区检察院依法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但被害人却仍然心存芥蒂。沈河区检察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结案容易,但若案结事未了,社会矛盾仍未修复,被害人也会对法律的权威和公正心存质疑。案发社区恰巧为我院共建试点社区,因此我们请社区协助,共同开展释法说理工作,力争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从构建机制到内部流转,再到推动调解、化解矛盾,沈河区搭建了一条“检察+社区”的定分止争工作链。以群众为基础解决基层矛盾的“枫桥经验”历久弥新,秉持“用心用情办好每一个小案”的工作宗旨,检察官依托社区这一平台,通过公开听证、带案普法、上门走访等方式,坚持治罪与治理并重,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