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闻名乡里的孝爱家庭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记者 王大海 | 发布时间: 2017-05-22 10:18
——记盘锦市双台子区陆家镇刘素秋家庭
 
  在盘锦市双台子区陆家镇有户人家,家里老人常年有病,女主人既要照顾老人,又要忙自己的事业,同时还要培养自己的儿女。乡亲们说,这一家用爱心滋润着亲情,用爱心支持着事业。这户人家就是刘素秋一家,这家人成了乡亲邻里交口称赞的文明、和谐家庭的楷模。



刘素秋给老人喂饭
 
  孝爱滋润亲情树
 
  刘素秋自1989年结婚后,就与公婆生活在一起,一家人其乐融融。2000年婆母患脑血栓,生活不能自理,她如同亲女儿一样为婆母送药、喂饭、洗脸、擦身、接送污物,直到2005年婆母病逝,其敬老行为深为邻里所敬佩。婆母去世后,本来性格就内向的公公更加孤独。看到公公形单影只,整天没有一句话,她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决定为公公找个老伴儿。可这项提议遭到丈夫和一些亲属的反对。面对种种非议,刘素秋耐心说服他们:“人老了就要有个伴儿,现在吃穿不愁,为什么不让老人过得更幸福些呢?”她终于冲破重重阻力,与丈夫一起为年近七十的公公找了个称心的老伴儿,从此公公有了笑容,活得格外舒心。乡亲们都说:“这件事办得太对了。”去年,公公患了重病,并不富裕的她不惜花费高额医疗费用,挽回了老人的生命,还将现已瘫痪在床的公公的饮食起居打理得井井有条,亲友乡邻无不羡慕老人摊上了好儿媳。
  村里的人说,刘素秋真的很不容易,她自己的父母哥哥弟弟都有病,母亲、哥哥在2013年、2014年相继去世。留下患有重病的父亲和弟弟。她自己的家与父亲家又相隔8公里之遥,但她坚持每周至少两次骑电动车给父亲和弟弟送去可口的菜。自己没时间就让丈夫和孩子送,实在没时间,就雇人送,十多年来,风雨无阻,从没间断。
 
  慈爱孕育禾苗壮
 
  以身作则,为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传递正能量。刘素秋夫妇深知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且不可代替的教育者。生活中他们坚持用榜样的正能量去影响熏陶孩子,用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影响带动着儿女。刘素秋育有一子一女。从孩子懂事起,她就教育孩子学会学习、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坚强。周围的人常常用“品学兼优”这个词来夸刘素秋的两个孩子。刘素秋和孩子一起参加家长学校开展的“讲敬老故事、做敬老家长、育敬老儿童”活动,经常和老师沟通,耐心疏导,并且率先垂范带老人串亲戚,带老人购物,带老人检查身体,一家人相亲相爱地生活在一起。刘素秋夫妇教育孩子从小要与人为善,要有爱心。刘素秋常对孩子们说:“帮助别人就是为自己积累幸福,要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苏某是一个单亲儿童,父亲白天打工,回家时间不定,挨饿、受冻对苏某来说是常有的事。刘素秋让儿子龙泽南主动与苏某交朋友,领他到自己家吃饭,衣服破了就把自己的衣服给他穿,家里有好吃的,他们就一同分享,在龙泽南的帮助下,苏某也成了好学生。乡亲们家里有困难需要帮助时,刘素秋总是跑在前面,乡亲们说:“啥葱抱啥白,啥娘养啥孩。刘素秋一家都是活雷锋。”刘素秋的两个孩子上学期间不仅学习成绩优异且品德高尚,曾被评为“市三好学生”“省学雷锋标兵”。现在,女儿龙鸽大学毕业后考上了公务员,儿子正在大连医科大学就读。刘素秋教子成才的事迹在陆家镇成为美谈。
 
  大爱惠泽他人暖
 
  刘素秋是陆家镇的妇联主席,她把关注特困妇女儿童视为己任。发动志愿者与特困儿童、单亲儿童、留守儿童结对子,当好代理妈妈,与镇关工委、家长学校联手,连续11年为特困儿童征集善款,帮助特困学生300余名。
  2003年,村民刘红的丈夫病逝,一股急火让刘红患了眼疾。不久后,刘红的眼病恶化,最后完全失明,生活不能自理,刘红上有80多岁的公婆,儿子还未成年,刘素秋看到刘红家所处的特殊处境时,立即伸出了关爱的双手,为了方便照顾,她毅然打破了农村不能开西门的传统观念,在西墙开了个门,每天一起床,就往邻居家跑,只要刘红需要,就会跑前忙后,几乎天天都要为这位盲人邻居提供帮助。在刘素秋的影响下,陆家镇每名妇联干部都有自己固定的帮扶对象。
  刘素秋一家人相亲相爱和倾情奉献、大爱无私的情怀在全镇传为佳话,一个小家庭让社会大家庭花香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