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我对得起胸前的检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记者 邵小桐 | 发布时间: 2017-04-19 09:02
追忆营口市西市区人民检察院原副检察长杨德峰

 
  清明节,记者随营口市人民检察院负责宣传的同志一起来到营口市西市区杨德峰的家,慰问他的妻子李红。“他在检察院工作那么多年,除了拼命干还是拼命干。作为他的妻子,我心疼他,在他快要离开我们的那段时间,我一边流着泪一边问他:‘你这上顾不了老,下顾不了小,一头扎在工作里,费力还得罪人,值得吗?’他虽身体虚弱但口气却特别坚定地说:‘值得!我对得起人民的信任,对得起胸前的检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一辈子,值了!’”面对记者,回忆着丈夫生前的点点滴滴,杨德峰的妻子几度哽咽……
 
  2014年10月1日,北京的天空乌云密布,淅淅沥沥的小雨下个不停,天坛医院,营口市西市区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杨德峰,带着对检察事业的挚爱,带着对同事和亲友的眷恋永远地离开了,离开了他为之奉献的检察事业,年仅46岁。
  1969年12月8日,杨德峰出生在营口盖州市一个偏僻农村,1995年考入营口市西市区人民检察院,生前历任营口市西市区人民检察院助理检察员、检察员、副科长、科长、副检察长、检委会委员、党组成员。从参加检察工作那天起,他便把自己的命运同胸前的那枚检徽紧紧连在了一起。
 
  他从“门外汉”变成了“业内精”
 
  当杨德峰怀揣着自己的梦想踏入检察机关大门时,眼前的一幕幕场景使他惊呆了。同志们讨论案情,他像听天书一样,两眼发直,心里发慌,完全是个“门外汉”,他一遍一遍地问自己,能行吗?心里的压力来自于对法律的一窍不通,担心自己适应不了检察工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他暗暗地下定决心:“既然我考入了检察院,我就必须闯过这个难关,不能辜负组织对我的期望。”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杨德峰为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为了弥补自己业务知识的匮乏,他报考了法学专业自学考试。从此,他离开了酷爱的球场,脱掉了心爱的球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专心致志学习法律知识,学习检察业务。
  每天起早贪黑,反复揣摩着一个个生疏的法律术语,仔细理解着每一条法律条文。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记录在笔记本上,虚心向同事们请教,几年下来,光笔记就记下了整整6本。平时工作忙,杨德峰就利用中午和晚上休息的时间看书学习,因为经济条件有限,他为节省路费和住宿费,积攒几门课程再一起去大连考试。
  经过几年的刻苦拼搏,他终于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法律专业毕业证书。他深知拿到了毕业证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磨练才刚刚开始。下班后,他把白天的案子在大脑中“放电影”,十万个为什么在心中回顾,挑灯夜战成了家常便饭。一个个案件结案,同事找他小聚庆贺时,他推脱自己有事躲在家里思考。在大家的眼里,他成了“另类”,这样的称呼他背了三年之久。功夫不负有心人,3年的辛苦没有白费,一个不懂检察业务的“门外汉”终于成了精通业务的“行家里手”。1999年12月,他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时,他也深深地爱上胸前这枚鲜红而神圣的检徽。
 
  他是一个既差钱又“不认钱”的人
 
  在多年的检察工作岗位上,杨德峰出了名的“不认钱”,但就是这个在工作上“不认钱”的人,在生活中却是非常需要钱的。
  “老杨是农村出来的普通人,他的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1995年从事检察工作,我们当时是在租住的房子里结的婚,那个时候还没有公积金,他去外面借了5万元买了一个40多平方米的顶楼,直到2000年左右我们才还完借款。”妻子回忆着,“我下岗多年,他从未托关系给我安排过工作,直到前几年我自己应聘才到社区做公益岗位临时工,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多元,孩子一直在念书,我公婆依然在农村老家生活,需要我们赡养,我们的生活一直都没怎么宽裕过。但他总说,‘本本分分赚钱花得安心,钱那东西有多就多花,有少就少花,没有就不花。’”
  “孩子小时候,因为我俩家里都是农村的,所以没有老人帮着带孩子,他工作忙,只能我自己带孩子,那个时候我每天背着孩子做饭,孩子在我背后哭,我在前面一边流泪一边做饭,夏天家里热,我做完饭,孩子和我就全被汗水打湿了。孩子从小到大,我们一家三口除了一起回家过年,唯一的一次出远门,就是老杨在北京住院期间。”想到心酸的过往,杨德峰的妻子频频拭泪。
  多年的办案经历,使得杨德峰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照顾他的父母、妻子、孩子。从2014年年初开始,他的身体就多次出现问题,经常瘸着腿参加办案。领导、同事、朋友、亲属多次劝他去医院进行全面检查,他都因为工作而一次次推迟,靠着大量缓解镇痛类的药物支撑着。2014年7月14日上午,同事在和他研究完案件时,对他说:“你怎么嘴都有点歪了,去医院看看吧。”下午,他在办公室部署案件开展时意识突然不清楚,语言也不流利,经过领导和同事的劝说,他立即被送入了营口市中心医院急诊科,进行了脑CT的拍摄,发现颅内有一个直径6厘米左右的异物,初步诊断为脑胶质瘤,需要立即住院观察,就在这个时候,杨德峰还努力用缓慢且断断续续的话语告诉检察长和身边的同志:“我要回去,晚上还有一个反贪案件要办理。”经过专家和家属的会商,决定第二天立即送他到北京诊治。在去往北京的六个小时路途中,因为路途疲劳和身体虚弱,他的病情持续加重,却一直关心着昨晚院里连夜查办的那起职务犯罪案件。
  杨德峰是个感恩图报的人,更是一个不想给组织添麻烦的人,住院期间,已经无法说话的他,还艰难地用笔书写,含着热泪告诉去北京看望他的领导和同事:谢谢组织,不要给组织和院里添负担。手术之后,在恢复期间,他还多次让亲属主动联系单位,询问单位他分管的反贪工作案件的办理情况,多次表达着急回来工作的愿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心还时时刻刻挂念着他所热爱的检察事业……
 
  他的工作信条是:方法总比困难多
 
  “杨德峰始终认为,只要开动脑筋,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20年来,每办理一件案件他都会做好办案笔记,积累办案经验。”杨德峰的同事回忆道。
  2004年初,当时作为侦查科科长的杨德峰带领全科同志查处了某交通局科长涉嫌贪污的案件。该局的所有账外资金都是通过向其下属的各乡镇交管所拨付虚假工程款,然后再通过各交管所将工程款返回到局财务科。由于该局的账外资金数量大,时间跨度长,三年时间账外资金达到500万元。为了核查账外资金的具体数字,杨德峰跑遍了该地区所有乡镇。凛冽的寒风、飘扬的雪花没有阻挡他前进的步伐,各方的压力没有压垮他深挖细查的决心。他带领全科制作的笔录及会计记账凭证在装卷时达到23本之多,最终以事实证明了犯罪,也证明了自己。
  杨德峰经常说:“只要我们在侦查工作中不为情所累,不为利所困,秉公执法,坚持正义,检察工作就会被百姓称道、社会认可。”
  2005年8月份,杨德峰被借调到省检察院专案组工作,参与查办原某市市委书记周某某案件,为了查办案件,他绞尽脑汁想尽了种种办法,终于在周的妻子吴某某身上使案件得到了突破,他在查办案件的两个月时间里,没有回过一次家,一直坚持到案件查办结束。
  2007年侦查科人手不足,作为侦查科科长的杨德峰对完成年度工作任务压力很大,他每天的活动路线就是家、办公室、涉案单位三点一线,他心中装的都是如何取证、突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固定证据。对取证对象的询问提纲、询问笔录等材料,他都亲历亲为。
  科里的干警都说:“最让杨科长感到兴奋的莫过于案件得到突破,得到深挖扩大,最让他快乐的莫过于案件顺利侦结,腐败分子得到应有的惩处,这时办案所有的苦与累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他把“大爱”给社会“小爱”给家庭
 
  在杨德峰的世界里,太多的爱给了工作,所能留给生活和家庭的爱却太少太少。杨德峰的父亲身体一直不好,对父亲照顾太少是他心底永远的愧疚。孩子一直在上学读书,因为杨德峰工作太忙,几乎没时间管理孩子的学习、生活,他发病的那天正好是孩子被辽宁警官学院录取的日子,但他一直忙着工作,直到晚上住院才从他妻子口中知道此事。
  为了检察事业,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杨德峰只能把对家人的爱深藏在心底,而家人源源不断地给予他理解和支持,默默地与他的这份“小爱”互动呼应。
  杨德峰先后多次被评为营口市检察系统先进个人,营口市政法系统人民满意先进干警,辽宁省政法系统人民满意先进干警,多次被市检察院荣记“三等功”。他所办理的案子,很多现已成为“尘封”的档案,能为这些档案作最好注解的就是这背后的艰辛和汗水。为了办好一件案子,他不知跑了多少路,流了多少汗,吃了多少苦。在他的时间表里,八小时工作制的界限早已模糊,能完完整整地休个节假日已成为奢侈的想法。记不清有多少个节假日是奔波在风餐露宿的取证路上,有多少个不眠之夜是在与犯罪嫌疑人斗智斗勇。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案子拿不下来,梦里还在想对策。但无论多苦多累,他都没有半点怨言,总是保持着火一般的热情,以坚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践行着自己的入党誓言。
  杨德峰扎根政法战线二十年,二十年的风雨兼程,二十年的拼搏进取,二十年的忘我奉献……杨德峰没有豪言壮语,而是用满腔的热血和赤诚,书写出一名共产党员和一名检察官对党、对人民、对法律的无限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