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将出手整治:要让“挂证”行为付出代价!
所谓“挂证”,就是把自己的职业资格证给有需要的单位注册,单位给予一定的报酬,但本人并不在这个单位工作。
“挂证”是近几年较为常见的一种社会现象,有人将闲置的职业资格证书“出租”给有需求的单位来获得一定的报酬,单位和持证者之间可谓是“各取所需”,但这无疑是一种违反诚信规则的行为。“挂证”现象从出现至今,已经发展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
有人考证就为了挂靠赚钱
每年9月,对于在沈阳工作的王宇(化名)来说都是丰收的月份。
几年前,王宇将自己利用业余时间考取的一级建造师资格证书(以下简称一建资格证)以2.5万元/年的价格“出租”给了某公司,双方约定每年9月由该公司支付租赁费用。
“我身边有很多朋友都把自己的职业资格证挂靠在了其他公司,目前还没有听说谁出了问题。不过很多朋友的证都是‘监理资格证’,我这种一建资格证比较少,所以价格略高一些。”王宇说,自己属于比较早考取一建资格证的人,那时在北方需要这种资格证的公司还不多,而南方已经把这个证书的价格炒得很高了,自己出于长远考虑便利用业余时间考取了这个证书,现在已经可以用这个赚钱了。
与王宇情况相似的还有梁媛媛(化名)。梁媛媛曾是某医院的一位正式的护士,后因种种原因辞职到沈阳从事了一份其它行业的工作,她的护士执业资格证便闲置了下来。
今年初,一位朋友找到梁媛媛称自己想开一家诊所,让梁媛媛将她闲置的护士执业资格证挂靠在自己的诊所下,并承诺每年付给她1200元。“我还要回老家办理手续,太麻烦了。而且我认为这种做法是不符合规定的,连医护人员的资质都有水分还开诊所,出了问题怎么办?”出于这样的考量,梁媛媛拒绝了这位朋友的请求。
逐渐成规模的“挂证”行业
记者在搜索引擎上输入“挂证”,搜索到的结果不仅有新闻,还有“2016年各证书挂靠价格一览表”以及专门的“挂证”网站。
记者查询到两个“挂证”的中介网站,每个网站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职业资格证书挂靠的信息。一个网站用发帖的形式为有需求的公司以及想要“挂证”的个人提供“招聘”“求职”的平台,在每个帖子的后面都有网站的安全提示。而另一个网站以招聘为主,并且提供了中介人员的电话。
随后,记者以欲挂靠闲置的“一级建造师机电工程专业”的资格证为由拨打了一个中介人员的电话。这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其中介与许多公司有合作,其中有国有企业也有私营企业,但是目前没有企业需要机电专业的资格证,市政公用工程资格证的需求较多。并且资格证挂靠成功之后中介费由公司缴纳,不需要持证者自掏腰包。“我们上一次挂靠的机电工程的资格证是2万元/年,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有单位需要了,等有单位需要的时候我可以和你联系。”该中介人员说。
至于“挂证”是否有被查的风险这一问题,该中介人员表示,现在查得的确比较严,至于能否被查到他也无法保证。“如果后续出现问题,例如挂证之后不给钱等,不知道其他中介管不管,我们是肯定管的。但是一般来说,持证者与用证单位签合同就可以了,不用与中介签合同。”该中介人员补充说。
不仅如此,记者还看到一个网站上刊登出了一份供参考的“2016年各证书最新挂靠价格一览表”,其中给出了土木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22个分类,包括注册岩土工程师、建设部造价工程师、交通部监理工程师等37种职业资格证的挂靠价格,从每年几千元至每年数万元不等。
在该表中,价格最低的“八大员”职业资格证书的价格在2000——4000元/年,而挂靠价格最高的“注册岩土工程师”的挂靠价格高达25万——28万/3年。此外该价格表还给出了部分资格证书“挂章”的价格。
需求和利益是根本原因
“挂证”问题并不是一个新兴的问题,也许有许多人知道“挂证”的行为是不诚信的,那么为什么这个现象还一直存在呢?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磊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从持证者方面来说,首先持证者有职业资格证但是没有从事相关工作,资格证的闲置给“挂证”创造了条件。其次,因为“挂证”可以带来利润,并且基本不需要劳动也不需要上班就能带来利润,这也是很多持证者选择“挂证”的最主要的原因。
从企业方面来讲,有些行业需要相关资质,这些资质是其得到项目、开展工作的硬件条件,如果该公司没有足够的具备相关资质的工作人员,很难参与工程竞标等方面的工作。但是由于企业为了节约资金,可能不会提供相应数量的工作岗位,这个时候“挂证”就成为了他们既能达到目的又能获得最大利润的选择。
此外王磊认为,一直以来对于“挂证”方面的监管不足、薄弱也是造成“挂证”风气持续盛行的原因之一。
“职业资格证挂靠可以说是一种弄虚作假的行为,长此下去一定会对于社会风气等方面造成负面的影响。”
王磊认为“挂证”现象对于社会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三点:
首先,企业不找专业人员或者符合要求的专业人员的不充足,其工作质量和水平可能会大打折扣甚至不能得到保证。
其次,现在很多专业的领域都会对职业资格证的持有者进行后续的教育,如果持证者不从事相关工作只是将资格证挂靠在其他企业,很可能会放松后续的学习,这样对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无疑是不利的。
最后,如果长此以往,让这种弄虚作假的行为大行其道会带坏社会风气,所涉及的行业发展的前景堪忧。
治理“挂证”已出多项举措
可喜的是,近年来经过多部门共同努力,“挂证”乱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治理。例如,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有关部门先后修订《执业药师注册管理暂行办法》《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今年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人社部)印发《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的改革方案》,要求严肃查处职业资格证书挂靠、寻租等行为,进一步限制了“挂证”行为。同时,各有关部门逐步加大清理打击“挂证”行为的力度。对个人提交虚假申请材料骗取注册证书、涉嫌挂靠证书等情况,调查属实的,一律不予注册。
此外,“挂证”需求也有所缓解。2016年共有200多万人取得各类职业资格证书,以一级建造师为例,仅一年的时间一级建造师的数量就增长了15%左右,数量一多,自然就“挂不上高价”,“挂证”热情也就随之降低。另一方面,有关部门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改革企业管理模式,减少了“挂证”需求。
新华社3月19日的报道称,人社部相关负责人近日表示,人社部将治理“挂证”乱象作为推动“放管服”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并督促推动有关部门加大整治力度,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不过有关部门下一步无论是将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明确监管责任,还是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法律法规建设,进一步降低资格资质门槛、清理取消与企业资质相关的行政许可事项,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或者加强联合抽查等行动都不仅需要人社部的牵头更需要多方的协作与配合。
虽然目前从国家层面“挂证”的问题由人社部牵头联合多方共同治理,但是记者从沈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沈阳市人社局)了解到,目前沈阳市人社局尚未接到关于治理“挂证”方面的信息,对于“挂证”问题亦无相应的举措。
律师提示:“挂证”有风险
很多人“挂证”之后就等着收取“租赁费”了,但是 “挂证”之后真的就可以高枕无忧吗?本报维权律师团成员、辽宁百联律师事务所温泓恺律师告诉记者,并不是这样的。
“挂证”通常分为仅“挂证”不“挂章”和“挂证”又“挂章”两种。仅“挂证”不“挂章”是指将注册证书和专用章由自己保管,注册证书只是用于企业资质的年检或者升级,而并不用于具体项目的投标,那么即使单位项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一般与挂证人不发生关系。
如果既“挂证”又“挂章”,挂证人则应当对具体项目负责,虽然他实际并未参加项目,但形成了挂证人参加到了具体项目中的外在表象,相关项目在挂证人职责范围内的事出现问题,相应后果应由挂证人承担。如果出现的问题不属于挂证人的职责范围,则不应由其承担。
“‘挂证’虽然能赚钱,但是持证者其实也必然会承担一定风险。”温泓恺律师提醒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