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是满族故乡,保留着许多鲜明的满族文化特征。满乡清明,别具一格,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扫墓,插佛托这一满族民俗活动,就是清明节的独特习俗。
佛托,是满语。翻译成汉语是“柳树”“柳木”的意思。满族人从来就有崇柳风俗习惯,以柳为神,以柳为祖,以柳为母,对柳顶礼膜拜,视为神明。柳树春天发芽早,成活率高,生命力强,插柳树枝,预示家族兴旺发达,希望子孙后代能像柳树一样有着顽强生命力,无论在什么艰难环境都能生存。
随着时间推移,插佛托的意义也在不断演绎延伸,不仅表现对逝者的祭奠,同时亦被视为摇钱树。
佛托就是用一根柳木杆,穿上苞米骨(玉米棒子的核),上面披挂数层剪成穗子或钱状的五色彩纸。制作比较费事,结构分木棍、顶花、纸束三部分。木棍用柳木,长者三米多高,短者不到一米。木棍顶端固置一朵大花。
五色代表万物之源的五行,即金、木、水、火、土;苞米骨代表女性,扎缠的五彩纸束代表子孙。寓意企望子子孙孙世代繁衍,相传不息。
在市场化的今天,清明节前,集市上有售卖佛托的,不用费时费力自己制作了。
满族的祖先女真族是游猎民族,经常迁徙,为了给坟墓做个标记,插根棍子,上头拴个物件,形成了原始插佛托习俗。满族人插佛托禁止用火,这一传统习俗与祖先对山林的崇拜信仰和对自己生活安全的保护有直接关系。
《北平风俗类征》记载:金代女真清明时分,“儿童插柳,祭扫坟茔”,“坟墓遍插佛托以祭”。可见,金代女真族即有插佛托习俗,迄今至少有八九百年历史了。
我的家乡在努尔哈赤的故乡苏子河流域,清明节这天,即使人在外地也纷纷赶回扫墓,家族成员身着满族服装,排着长长队伍,拿着佛托,走进自家墓地,由长者在新坟上插佛托,旧坟插柳枝。一束束五红大绿色彩斑斓的佛托,在坟包顶上随风飘动。
插佛托,体现了满族人民孝敬祖先,讲究礼节,热爱生命,对未来寄予希望的美好品德。
岁岁清明,今又清明,满乡插柳寄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