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让精神障碍救治一体化
编者按:
精神卫生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严重的社会问题,沈阳市是全国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城市之一,也是全省唯一的试点城市。
截至2016年9月1日,沈阳市共排查出十大类精神障碍患者4.9万人,建档立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达到3.7万人,管理率为93.97%,稳定率控制在99.75%以内,网络覆盖率和患者信息录入率均达到100%,防控水平位于全国首位。
2016年12月8日,全省首家精神卫生领域医疗联合体系(以下简称“医联体”)在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正式成立,由3个层级的医疗机构组成,逐步实现了“上下一体化、大小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标准化医疗服务体系。
在这里,“医院与基层、治疗与康复、门诊与住院、慢病与急症”分类管理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得到了健全和完善。

医联体根据不同精神障碍患者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全省首家精神卫生医联体
以前,沈阳市精神障碍医疗服务体系面临着很多问题,如医疗资源总量短缺、医疗费用不断增长、药品价格虚高、各个医院不能实现患者信息的共享和人力资源整合需要突破等问题。
但自从全省首家精神卫生领域一体化医联体——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建立后,这些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建立大医院带社区的服务模式和医疗、康复、护理有序衔接的服务体系,更好地发挥三级医院专业技术优势和带头作用,加强社区卫生机构能力建设,鼓励康复和护理机构发展,构建分级医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诊疗模式,促进分工协作,合理利用资源,方便群众就医,2016年12月8日,全省首家精神卫生领域医联体在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正式成立。
医联体的建立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医联体是将同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由一所三级医院联合若干所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目的是引导患者分层次就医,而非一味涌向三级甲等医院。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医联体”模式应是让患者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的重要途径。
沈阳区域精神卫生医联体由3个层级的医疗机构组成。其中,顶层医院为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间层是沈阳市安宁医院、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基层是沈阳市辽中区精神病医院、沈阳市铁西区精神卫生中心、康平县精神病防治院。
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医务科科长刘长辉告诉记者,在医联体内,顶层医院承担疑难复杂危重疾病的诊疗,开展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医疗技术,提供住院服务、急诊服务和转会诊服务,同时承担对其他医疗机构的业务指导,从而逐步实现“上下一体化、大小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标准化医疗服务体系,执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医院与基层、治疗与康复、门诊与住院、慢病与急症”分类管理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
据了解,沈阳区域精神卫生医疗联合体整合之后,编制床位达到2772张,开放床位3700张,临床副高级以上职称医生达97人。
高风险病人快速得到救治
3月初,辽中区一精神障碍患者发病,总怀疑身边有人想迫害他,他觉得对面有人用望远镜监视他,还觉得邻居家安装了窃听器想窃听他。于是,他用工具把自己家和邻居家之间的墙给刨了,还跑到邻居家想找到所谓的窃听器械。
面对有如此高风险的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辽中区通过医联体将该患者送到了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患者到医院后,医院有关专家在第一时间开始会诊,商讨并制定了针对该患者的治疗方案。
这一切都在48小时内完成,有效并快速地控制了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的倾向。
近期,该患者病情有所好转,待病情稳定后则会转回沈阳市辽中区精神病医院继续观察治疗。
刘长辉告诉记者,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都有明确的职责与功能。核心医院承担疑难复杂危重疾病的诊疗,开展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专科医疗技术,以提供住院服务、急诊服务和转会诊服务为主,同时承担对所有下一级医疗机构的业务指导;基层医院则承担常见多发疾病诊疗和慢性病管理,开展部分常规诊疗技术和康复、护理等治疗,力争实现医联体区域内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居民首诊率不断上升;核心医院或三级医院的社区居民首诊率逐年下降,实现首诊在区县、康复在区县、预约在区县。
刘长辉说:“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互相协作,各项工作都有制度保障,有专门协调医联体工作的工作小组,形成完善的医联体运行机制。使医联体内三级医院真正成为区域医疗中心,解决疑难重症疾病。”
管理服务网络得到完善
近年来,沈阳市重点完善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服务网络建设,继续实施贫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免费投药和农村困难家庭重性精神病人救治工作,并做好重性精神病人的排查和治疗工作,防止精神病人肇事肇祸。如今,沈阳市已基本完成年度国家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八个必须”工作目标。
医联体的建立,无疑让沈阳市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服务网络更加完善。
刘长辉说,医联体上级医院专家将会定期到区县医院开展坐诊、会诊、查房、讲座、带教等多种形式的业务指导和对口支援工作;区县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定期到市级医院进行免费培训、专修、参加学术活动以及参与转诊病人查房工作,逐步实现疾病的规范化、同质化诊疗。医联体还将加强基层骨干医生的重点培训,基层医疗机构会选择一批综合素质高、临床基础扎实的中青年骨干,由市级医院安排副主任医师以上的专家担任导师。这就意味着,将来会有更多的患者能接受到权威、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
医联体不仅整合医疗信息化资源,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为契机,实现医联体内信息化建设、基层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应急救治、健康档案、基本医保、药品使用等信息互联互通。还会改变患者就医结构和医院收入结构,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推动医院专业技术的发展。推动区县医院的医疗水平不断提升,使核心医院在辖区内成为具有影响力的专科医院。
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近期,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在医联体内开展了义诊活动,主要服务对象为医院附近的居民,以及康平精神病院,义诊咨询检查人数达近千人。
两天的乡镇医院义诊活动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不但解除了群众疾病隐患、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同时也解除了群众对于精神心理疾病的误解,使广大群众积极主动参与疾病检查。
在康平精神病院内,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专家对当地医生提出的5例疑难病例进行了会诊,并在病房中进行了教学示范查房,并在医疗技术方面提供了专业的技术指导。
这是医联体为了做好预防工作所作出的努力。
除了治疗精神障碍患者,在预防控制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方面,医联体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康复”,各医联体基层成员单位会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特点,开展精神健康教育工作,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提高公民的精神健康水平,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同时,还会开展精神健康教育、咨询、辅导等活动,创造有利于居民精神健康的学习环境,促进广大群众身心健康,并将重大灾害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列入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的业务培训。
医联体还会创造条件,针对社区民警、精防等工作人员进行精神卫生知识的培训。并对工作中发现的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事件及时汇报,加强监督、排查。
此外,在宣传精神卫生知识方面,各医联体基层成员单位还会配合所在地区精防单位指导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组织居民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营造有利于居民身心健康的生活环境。并针对残疾人、妇女、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等人群的特点,开展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