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一个人 一群人 一道风景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记者 白国军 特约记者 孙松玲 | 发布时间: 2017-03-14 09:45
锦州市志愿者助力平安建设群像扫描
 
  他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他们不求回报、善良友爱;他们满怀赤诚、一腔热血……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
  他们播撒着爱心,传递着温暖,守护着平安,举手投足间释放着社会正能量。尽管一个人的力量略显单薄,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之中,织就了浩瀚星空,汇聚成无疆大爱。
  大爱锦州,志愿者无处不在,他们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文明品牌和靓丽风景。为了鼓舞这群爱的奉献者,日前,锦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隆重表彰了以赵强为代表的84名志愿者为“最佳志愿者”,《蓝天公益大讲堂》——应急志愿服务进社区等21个项目为“最佳志愿服务项目”,锦州医科大学“昊博峰”青年志愿者协会等22个团队为“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古塔区敬业街道华工社区等11个社区为“最佳志愿服务社区”,锦州海关等10个工作单位为“最佳志愿服务工作单位”。
  每次走近他们,总能令你热血沸腾……
 
  “志愿者”,其拉丁文本源之意是“希望、决心或渴望”。在西方,他们被认为是在职业之外,不受私人利益或法律强制驱使,为改造社会、提供福利而付出努力的人们。在中国,中国志愿者协会为其下的定义则是,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时间及精神的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中国人绵延数千年的理想品格,也是志愿者发展壮大的道德根基。但这还远不是全部。



魏星和孩子们在一起
 
  “80后”大男孩的逐梦之旅
 
  还记得那个有时间做公益却没时间去相亲的“80后”大男孩吗?2014年,本报曾以《“爱心互助社”展现“小巷大爱”》为题,专门报道过赵强的爱心故事。三年后,记者再次采访赵强,再次走近这位“80后”大男孩的逐梦之旅。
  “做公益是很快乐的事,公益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在一起”爱心互助社社长赵强谈起近九年来做公益的感受时这样说。
  赵强于1982年出生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2001年考上大学就读自动化专业,2005年毕业后进入锦州石化公司工作。长相文弱的他,却是一个激情似火的户外求生运动发烧友,几个朋友凑在一起,常常到深山老林中进行探险。
  2008年的一次偶遇,成为赵强人生态度的一个重大转折。那一年,赵强偶然遇到了一个农村小男孩,良性肿瘤压迫脊柱神经导致退学。可难题又随之而来,5万元的肿瘤切除手术费用,是他一家人所承担不起的。
  经历了这件事之后,整日想着怎么玩的赵强就像忽然变了一个人似的。在一次户外探险运动后,他向朋友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们能不能组织一个爱心团队?帮帮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令赵强没有想到的是,这些朋友竟然异口同声地答应下来。
  如果说,与小男孩的巧遇是赵强创立“爱心互助社”最初的诱因的话,那么汶川大地震的发生就成为了创立“爱心互助社”的催化剂。2008年,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赵强携带自购和募捐的药品和食品,以锦州志愿者的身份,赶往汶川参加抗震救灾。两年之后,他再次作为一名志愿者前往玉树参与救灾。
  “一个人的力量太渺小,所以我就动员更多的爱心人士一起行动,让帮扶救困的力量变大。”2008年11月,赵强创立了“我们在一起”爱心互助社,确立五保户、特困户、残疾人、孤儿、贫困山区小学、重大疾病患者等作为帮扶对象。刚开始活动时,赵强和他的群友通过网上发帖、网络视频、QQ群转发等方式,募集了几百件衣服、几袋大米、几桶豆油,组织群友送到五保户老人手中。随着爱心QQ群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他们所募集的物资也越来越多,赵强每周都要去邮电局、货栈、铁路收取全国各地寄来的爱心包裹。他也不断寻找机会开展公益活动,及时将收到的一份份爱心传递出去。
 
  2011年,赵强向民政部门申请,“我们在一起爱心互助社”由此成为锦州市首家正式注册的民间公益机构。这个最初只有几个人、十几个人的团队,如今队伍已经壮大到1000多人,其中包括各行各业的爱心人士,甚至有来自多个国家的国际友人。
  爱心互助社得知义县贫困山区“三无”老人、孤寡老人等困难群体较多时,赵强组织骨干到义县留龙沟、大定堡、地藏寺乡等乡镇的20多户贫困、孤寡老人家中走访。从2008年开始坚持至今,累计为他们送去大米300余袋、豆油500多桶、捐献衣物和被褥7000多件,逢年过节还给老人送去年货。
  他们还积极开展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项目。爱心互助社历时两个月驱车2000公里调研了9所小学,最终确定5所小学为帮扶对象。他们寻求社会各界的支持,开展图书、玩具、文体用品、教学设备等物资捐赠活动,共征集到各种课外书籍、教学练习册3000余本,衣物4000余件,文具5000余件,还有一些体育用品、儿童玩具等。爱心互助社利用这些物资在5所小学建立“阳光图书室”。
  扶贫济困的同时,爱心互助社的志愿者还积极帮助帮扶对象进行创业。他们积极支持凌海女孩胡阳的“奔跑的咸鸭蛋”项目,通过创业让帮扶对象有个稳定的经济来源。
  截至目前,爱心互助社捐出的物资和善款价值100余万元,组织大型扶贫济困活动100余次,志愿服务时长达21000小时。
  “送人玫瑰手留香,雪中送炭心留暖”,未来,爱心互助社的全体志愿者还会组织更多的力量帮助更多的人。
  用爱点燃大山里的希望
  今年30岁的魏星是锦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法制大队的一名民警,一次偶然的相遇,使他与5名大山里的孩子结缘,他用无私的大爱点燃了山里孩子求学的梦想。
  魏星毕业于大连医科大学药学院,2009年还在就读大学的他就加入了志愿者服务行列,作为学校和班级的学生干部,他经常组织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到敬老院和福利院做义工,看望那里的老人和儿童,为老人测血压、陪孩子做游戏,给他们讲解饮食、锻炼方面的知识,为他们送去温暖。
  2014年2月初,刚刚参加公安工作的魏星结识了凌海市沈家台镇萧军义务学校5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在与孩子们和学校老师的交谈中,他得知这几个孩子生活在大山里,家庭都非常贫困,有的孩子交不起学费,甚至买不起学习用品,孩子们随时有可能面临辍学,当他看到这些质朴的孩子的时候,从他们的眼中他看到了他们对于求学的渴望。尤其令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三年级的小女孩,孩子的成绩在年组能进前三名,但由于家里没有钱给孩子坐校车,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小女孩每天早上6点多就要离开家,骑一个小时的自行车才能到学校,于是,他萌生了一个想法,他决定用自己的第一个月工资为这些孩子做点什么。
  2014年3月初,他载着满满一车新购买的书包、笔、本等学习用品来到了凌海市沈家台镇萧军义务学校,亲手将学习用品送到这几个孩子手中,孩子们都深深地沉浸在幸福之中,几张幸福的小脸上都洋溢着高兴与感动的神情,他心里也流淌着满满的温暖。
  从此以后,每个学期开学初以及每年的六一儿童节,魏星都会给这几个孩子带去他们需要的学习、生活用品以及一些小礼物,并为他们讲解课外知识,陪他们做游戏,鼓励他们好好学习,长大以后报效祖国、报效社会。平时,这些孩子会通过信件、短信、电话等形式不定期向他汇报学习、生活情况。
  “感谢您对我们的帮助和关心,是您的爱心让我们有了人生的奋斗目标和梦想,我们一定会好好学习,长大做个有用的人,不辜负您对我们的期望,祝魏叔叔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在魏星与孩子们的书信往来中,其中的一个孩子这样写道。
  过年时,孩子们都会用他们省吃俭用攒下的零花钱给魏星邮寄新年贺卡,送上节日的问候,每当谈起这些的时候,他的眼里都会泛起泪花,他说,孩子们都是心怀感恩的好孩子。
  他就是这样默默地见证着这些大山里的孩子们的成长。他想要一直资助这些孩子到大学毕业,希望他们能够不再顾及家庭条件,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考上大学,找到好的工作,真正的走出大山、报效社会。他要通过自己的爱心行动,让这些贫困山区的孩子能够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
  2015年10月13日和12月2日,魏星分别被凌海市沈家台镇萧军义务学校、锦州市第五中学正式聘为校外辅导员、交通法制副校长。每个学期开学初,他都会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为两个学校的孩子们带去生动的交通安全法制教育讲座,为孩子们普及交通安全法律常识,帮助孩子们树立良好的出行习惯。
 
  “幸福驿站”打造温暖之家



三保社区的暖心服务
 
  木耳炒鸡蛋、宫保肉丁、尖椒干豆腐、土豆炖鸡肉……北方的三月,春寒料峭,但在锦州市古塔区站前街道三保社区的暖心食堂里,却是暖意融融。社区里的老人们排着队在暖心食堂里打饭,看着香喷喷的饭菜,幸福都写在了脸上。
  三保社区作为老旧小区,辖区内以老年人、低保户居多。为解决辖区内居民就餐难的问题。2015年4月8日社区决定成立三保社区暖心食堂,食堂主要面向辖区内的空巢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下岗职工、低保户等特殊群体,实行低于成本供应午餐,三无老人免费就餐。行动不便的居民,只需要一个电话,党员志愿者们就可以为他们免费送餐上门。
  “这个食堂好啊,饭菜都可好吃了,对于我们老年人来说,这可太方便了,这样的做法应该推广啊……”见到记者到来,一位老人拉着记者的手如是说。
  社区党委书记朱文珍告诉记者,2016年,三保社区成立暖心驿站,暖心驿站在原有的暖心食堂基础上,继续推出暖心系列活动。目前,三保社区暖心驿站下设三保社区暖心食堂、三保社区暖心衣站、暖心帮帮团以及六支志愿者服务队。通过暖心驿站项目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不断拓宽,由最初的单纯解决困难群众柴米油盐的生活琐事,发展到面向全体社区居民,包括扶贫助残、帮困助教、敬老爱幼、科学普及、红色宣讲、医疗保健等多种类型的志愿服务。
  暖心食堂的最初设想,起源于2015年3月召开的社区党委会议,会议上,党员提出了希望成立一个食堂解决居民们就餐难的问题。通过社区建设,各位党员志愿者的参与,2015年4月,三保社区暖心食堂正式成立。想起初建时的艰难,朱文珍仍记忆犹新,“当时没有资金,我们社区工作人员就蹬着三轮车走街串巷,一块砖一块瓦的捡,就算到了现在,虽然有很多爱心人士捐助,但维护的费用仍十分紧张。”回想起筹建暖心食堂的不易,朱文珍的眼中噙满了泪水。
  2015年12月,为了让更多的党员参与到服务群众的项目中来,社区党委决定在三保社区暖心食堂内开展墙上的餐桌活动。爱心人士可通过购买一份饭菜的形式奉献爱心,并将爱心贴纸贴在墙上,有需要的人到三保社区暖心食堂拿下爱心贴纸可以免费就餐。成立至今得到了街道领导、驻街单位、在职党员的大力支持,纷纷为特需群体奉献爱心。
  在暖心食堂的一侧,立着一个硕大的衣柜,朱文珍告诉记者,这是社区的暖心衣站,暖心衣站以“与爱同行,衣旧暖心”为主题,为辖区内居民提供免费服务,暖心衣站接受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团体、部队和居民捐赠的包括衣服、鞋子、箱包、生活用品等物品,捐赠的衣服要干净齐整,捐赠者捐赠的旧物品至少要有7成新的使用价值。接收到社会的捐助以后由志愿者对接收的物品进行清点、清洗、消毒、整理、分类、上架。有需要的居民可在周五下午来到互动超市选取自己需要的物品,选取物品的居民可以制作“爱心卡”赠送给捐赠者,“爱心卡”记载捐助人姓名和捐赠物品,由捐助人留作纪念。
  除了这些,三保社区还有暖心帮帮团和六支志愿者服务队,时刻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
  为了推动志愿服务规范化发展,早在2015年,锦州市古塔区文明委就开始着力打造特色惠民志愿服务平台,推出了古塔区“幸福驿站”志愿服务活动。古塔区精神文明办副主任赵迪告诉记者,“幸福驿站”志愿服务是古塔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古塔大爱精神,凝聚古塔爱心的平台,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广泛普及志愿理念为依托;以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为宗旨;以大力弘扬志愿精神,着力壮大志愿队伍为原则,以着力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建立志愿服务社会化运行模式为方式,推动全区志愿服务更好发展,使更多的人成为志愿者,使更多的志愿者成为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传播者、实践者。
  目前,古塔区文明委在全区建立了“幸福驿站”三级管理模式,在全区形成上下联动、横向互动、纵横交错的志愿服务网络。
  3月3日,古塔区志愿服务“幸福驿站”成立暨学雷锋惠群众活动月启动仪式,拉开了古塔区“幸福驿站”在全区全面展开的帷幕。启动仪式上,市、区领导为12家“幸福驿站”分站颁发了牌匾,各街道分站又与爱心团队代表结成共建对子。截至目前,“幸福驿站”共设立1个总站、12个分站、73个三级站,三保社区的暖心驿站就是其中的一个三级站。
  “从志愿者之间的爱心传递,到志愿者之间的惺惺相惜,我们看到了打包微心愿,接轨大幸福的感动,我们看到了募捐传递温暖,爱心点燃希望的瞬间。”赵迪说。
 
  义务救援的草根力量



锦州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在救助群众
 
  他们本是一起游玩的“驴友”,一次游玩途中恰巧救助了一位受困于山林的人,这次救助也在这些“驴友”的内心种下了一颗颗希望的种子。
  就是在这些“驴友”的不懈努力下,2013年,锦州红十字蓝天救援队正式宣告成立。几年时间的发展壮大,目前,已经发展壮大成为一支具有300多名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参与,60多名队员常态下活动,并具有山野、城市及水上救援能力的综合性民间救援队伍。现在全队共有取得资质的急救员70余人,救护培训师4人,户外安全宣导员2人。
  2014年10月24日,在接到葫芦岛蓝天救援队请求协助搜救的情况下,锦州红十字蓝天救援队9天共出动176人次,出车46台次,并为这次救援行动架起临时通讯台,为救援时期的通讯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为这次救援成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受到总部和兄弟队伍的一致好评。
  2016正月初三傍晚,当人们还沉浸在春节的喜庆气氛中时,救援电话划破了夜的宁静:“两名盘锦驴友在闾山迷路走失。”队长闵青确认消息来源的真实性后,第一时间发出救援指令,十几名队员放下饭碗,驱车赶往100多公里以外的事发地点。夜里,第二搜救小组终于联系到迷路驴友。救援结束时已经是凌晨两点。
  锦州红十字蓝天救援队队员们有着共同的信念,就是当群众处在危难之时,在第一时间竭尽所能给予无私帮助。建队至今,他们先后完成了多次搜寻迷途、受伤驴友,寻找走失老人,溺水打捞等几十次救援行动,成功组织了预防溺水及现场紧急救护等多个演练,参与了50多次大型活动的保障,累计出队1700余人次,累计志愿服务4万多小时。
  为更好地宣传和普及现场应急救护知识,提高群众自救、急救、互救能力,锦州红十字蓝天救援队毅然承担起社会责任,及时开展了蓝天公益大讲堂——红十字应急志愿服务在锦城活动,走进社区、学校、部队及相关单位,将相关知识普及给大家。他们从项目策划、课题选定到讲师选拔,层层落实、责任到人。从医疗急救知识、紧急避险常识、户外运动和野外生存知识三大类,细化到心肺复苏、创伤急救、常见急症、火灾逃生等100个课题,力求将活动打造成一项科学、专业,常态化、持久化的惠民工程。
 
  记者手记
  志愿服务提亮城市底色
 
  他们是一群可爱的人,虽然行业不同,身份不同,却坚守着同样的执着,致力于服务社会,播撒爱心,传递正能量。他们是一群可敬的人,无私付出不图回报,在付出中品尝着人生的快乐,用行动捍卫着城市文明,守护着城市安宁。
  “志愿者队伍已经成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开展各类公益活动,为城市文明建设做出了特殊贡献。看到他们所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我们同样看到了他们的不易,做一件好事可能不难,难就难在持之以恒。”锦州市精神文明办公室主任杨富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表彰先进,就是为了弘扬志愿精神,激发社会正能量,同时也以这种方式向志愿者们致敬!”
  日渐兴盛的志愿力量将锦州这座辽西中心城市变得日益温暖,广大志愿者的爱心传递,正让这座城市充满活力。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擦亮了这座城市最亮丽、最灵动的城市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