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男子“捕获”老板微信号 指令“下属”转账骗得85万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记者 白国军 通讯员 毛从进 段云峰 | 发布时间: 2017-02-13 09:44
  微信已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不但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微信转账也成为当下最常见的货币流通方式。可是,微信的普及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诈骗陷阱。近日,大连市公安局高新园区分局成功破获一起特大电信诈骗案,涉案金额高达300余万元,警方辗转两省三地,终于将“网上逃犯”刘某一举抓获。
 
  公司财会人员被骗
 
  2016年11月2日下午,高新园区公安分局接到辖区某公司财务人员袁某的报案,当日7时许,袁某早上醒来打开手机,发现显示其公司老板微信名和头像的微信号加他为好友。验证后,该“老板”通过与袁某微信聊天,要求其往福州一银行账号汇款850000元钱。下午1时,袁某按照“老板”微信的要求将钱汇出,等下午老板回公司后,袁某前去告知钱已汇出,发现被骗。
  该案涉案金额巨大,社会影响极其恶劣。接到报案后,高新园区公安分局领导高度重视,抽调精干力量成立专案组,全力以赴在春节前侦破此案。
  经查,该笔赃款到账后,立即被转入农业银行个人的卡中。办案民警第一时间截获了88800元涉案款项,并协调园区内多家涉案银行,与银行反复沟通、确认,经过大量的艰苦工作和努力,除少部分资金去向未知外,民警在第一时间将涉案的大部分资金流向初步查清。
 
  狡猾逃犯浮出水面
 
  2017年新年伊始,借“雷霆行动”之机,专案组对此案进一步开展工作。通过对前期工作的梳理,专案组确定了犯罪嫌疑人的身份,通过大量的信息比对,犯罪嫌疑人刘某浮出水面,通过对其进一步调查发现,刘某的户籍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他早已被两省三地列为“网上逃犯”。
  专案组立即前往广西进行抓捕,可没有找到刘某的任何蛛丝马迹,此案再次陷入困境。
  专案组决定对刘某所在的当地两个村所有“适龄”男性逐一进行排查,经过工作发现村中多人与刘某关系密切,通过对这些人的进一步分析,一名叫刘某信的村民进入侦查员的视线。经了解,刘某信是刘某的堂叔,刘某信的妻子为当地河池人,在刘某的同伙吴某等人被抓后不久,刘某信便去了其妻子娘家所在村镇。
  通过之前对刘某有关情况的掌握,民警断定刘某很可能与其堂叔刘某信在一起,躲在刘某信妻子娘家的村镇。于是,民警根据判断驱车10多个小时来到河池市,在当地公安机关的配合下,最终确定了刘某就隐藏在其堂叔刘某信妻子的娘家村镇。民警迅速前往该村镇,将刘某一举抓获。至此,被两省三地列为“网上逃犯”的诈骗嫌疑人刘某被抓捕归案,并于1月22日押回大连。
 
  骗术得逞值得深思
 
  到案后,犯罪嫌疑人刘某交代,他是当地一位农民,3年前从事货车短途运输生意,开始时每个月都能有个万八千的收入,但随着从事该生意车辆的增多,其收入越来越不景气。闲暇之余,刘某在和村里人交流中得知可以通过网络“挣钱”,当听到如何“挣钱”时,他吓了一跳,这不是犯法吗?据刘某交代,每每想到这时,他都心有余悸。可随着运输生意的萎缩,刘某最终铤而走险,走向犯罪的道路。
  刘某先是找到从事电信诈骗的“前辈”,向他们讨要“经验”“秘笈”,不久后即“出徒”。从2016年10月初开始,刘某冒充会计师考试人员上网探讨考试问题,并称自己有考试参考题,很快就有人请求刘某发一下,待其发出链接后不久就有许多人点击了该链接,刘某随后一一窃取了对方的信息。针对窃取到的大量信息,刘某随后进行“研判”。刘某交代,他在研判中专门搜集规模大、资金来往多的公司人员信息进行“分析”。
  很快,报案人袁某所在的公司进入了刘某的视线。2016年11月1日晚上,刘某在查看袁某QQ聊天记录时,发现该公司老板第二天上午有事不到单位来,见时机成熟,刘某当晚深夜用从袁某QQ关联的微信信息中盗来的公司老板微信名和头像邀请袁某为微信好友,静等袁某验证。待第二天早上,袁某打开手机一看,发现显示有老板头像和微信名的微信邀请其为微信好友,袁某见状不假思索地将其加为好友。当天10时,该“老板”建立了公司财务微信群,并指令袁某将财务有关人员拖进群里。随后“老板”在群里和大家聊了几句,并询问公司账户里还有多少钱,在得到还有85万元现金的回答后,“老板”立即指令袁某向一账户转账。当天13时,袁某按照“老板”微信的要求将钱汇出,等下午老板回公司后,袁某前去告知钱已汇出,发现被骗,随即报案。
  经审讯,刘某又交代了在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和大连市甘井子区实施的两起诈骗案,其对涉嫌诈骗3起、涉案金额300余万元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目前,犯罪嫌疑人刘某因涉嫌诈骗罪已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警方提醒
  微信诈骗方式日趋多样
 
  近年来,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交友聊天软件,也成为很多不法之徒进行诈骗的首选工具,警方梳理出微信诈骗常用手法,提醒市民注意防范。
 
  手法一:盗号诈骗
 
  通过盗取好友微信账户,冒充好友向当事人进行诈骗。
 
  手法二:二维码诈骗
 
  诈骗者以商品为诱饵,称给消费者返利或者打折,发送的二维码实则木马病毒。一旦安装,木马就会盗取应用账号、密码等个人信息。
 
  手法三:海外代购诈骗
 
  通过“朋友圈”进行营销,诈骗者声称价格非常优惠,网友付款后,骗子以“商品被海关扣下,要加缴关税”等类似理由,让网友加付“关税”,等网友付钱后,往往骗子消失,货也没了。
 
  手法四:中奖诈骗
 
  不法分子假冒“腾讯公司”名义,或假冒其他官方账号,散布虚假中奖信息实施诈骗。想要领奖需要先填写个人详细资料及支付相关费用。
 
  手法五:交友诈骗
 
  微信的“定位”“摇一摇”等功能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骗子可以装成“高富帅”或“白富美”,与人搭讪,骗取信任,进而编造各种理由骗取钱财。
 
  手法六:“点赞”诈骗
 
  目前,这种诈骗方法最多。一种诈骗由头是“集满多少个赞就可获礼品或优惠”,等集满“赞”去兑换时,发现拿到手的奖励“缩水”了。另一种是商家发布“点赞”信息时,就留了“后手”,并不透露商家具体位置,而是要求参与者将自己的电话和姓名发到微信平台,一旦所征集的信息数量够多了,这种“皮包”网站就会消失,目的是套取更多的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