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市站前区用“楼道文化”替换垃圾杂物
过去,营口市站前区八田地街道惠安社区的李阿姨每次回家上楼,都会看到邻居堆的破木头、旧纸箱,她岁数大腿脚不好,每次都要小心翼翼,稍不注意就可能被绊倒。如今的李阿姨回家再也不愁了,楼道不仅干净了,杂物也没有了。居民们说,站前区的“楼道清洁革命”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保障了安全,而且也改变了人们的心情。
站前区综治办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如今站前区楼道环境焕然一新,邻里关系愈发和谐,增强了居民群众的归属感和获得感,幸福指数也逐渐攀升。
实施“楼道清洁革命”
站前区现有居民住宅小区230个、居民楼2319栋,其中无物业管理的小区有145个,23个已成立业主委员会,实现了居民自治管理。面对122个无物业管理、无居民自治开放式老旧小区的管理难题,站前区委、区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召开会议专门研究解决方案,先后组织开展了“楼道清洁革命”和“楼道文化”建设专项活动。经过半年的时间,目前已有75个老旧小区的2319个楼道得到彻底改善,覆盖率达60%以上,剩余老旧小区整治工作也在持续进行中。
半年前,站前区委、区政府制定下发了《站前区关于推进“楼道清洁革命”工作的实施意见》,34个社区网格责任包保的工作机制,坚持周督察、周通报,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整体合力。为推进“楼道清洁革命”深入、彻底,区城建局按照“上报就审核、通过就开工”的原则,对部分老旧小区的楼宇门、楼道窗户、楼道声控灯、楼内外墙体等进行了及时改造;各办事处、社区利用休息时间入户走访征求群众意见,动员群众参与清理楼道杂物、清除小广告的行动;辖区共建单位的志愿者也参与其中,在人力物力上给予支持和帮助。据了解,这次“楼道清洁革命”共清运垃圾杂物540余车次,各方投入资金17万余元。通过“楼道清洁革命”综合整治,老旧小区面貌焕然一新,楼道内干净整洁、宽敞明亮,得到了居民群众的一致认可,并且自发地形成了楼道清扫队伍,排起了“值日表”,划分了责任区等,环境好了,心也齐了。
开展“楼道文化”建设
干净的楼道需要维护,而楼道是居民群众每天必经的公共场所,为充分发挥其传播公共文化的“神经末梢”作用,站前区加强了“楼道文化”建设。通过文明提示和文化熏陶,提升群众文明素质、改善社区人际关系。
由于老旧小区多为开放式,楼道内小广告层出不穷,通过采取政府服务外包、聘请专业队伍、组织居民“小抢刀儿”志愿服务队等措施定期清理,效果较为显著,但时有反复。为此,站前区根据楼道墙体条件不同,设置多种样式的“便民宣传栏”,让合法经营的商家有宣传广告之处,而对于不按照规定张贴在栏外的,一律予以清除,不断引导文明张贴,极大地改善了楼道“牛皮癣”乱象。“楼道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是居民群众,不少居民将自家的盆栽摆放在楼道窗台上,美化环境。在这些墙上,人们还看到了孩子们用笔画出了他们所理解的幸福、快乐和美好;大爷大妈们纷纷发挥特长,拿出“绝活儿”,一些以“家”文化、“孝”文化、“和”文化为内容的手工剪纸、水墨画、书法作品、墙体彩绘等装饰着楼道的各个角落,主题特色鲜明,文化氛围浓郁。
在打造“楼道文化”的过程中,一个亮点就是站前区打造了独具“东北特色”的“酸菜缸”文化。冬天里,许多家庭开始腌制酸菜,而放在楼道里的酸菜缸影响环境。通过统一规划酸菜缸摆放位置,将酸菜缸装饰成“不倒翁”形象,制作酸菜缸“文化缸盖”等,形成了一处处“酸菜缸文化”景观。有些社区还专门制作了酸菜腌制、食用方法的友情提示牌,让居民们掌握更多生活常识和小窍门。
社区自治水平提升
站前区委、区政府持续开展的“楼道清洁革命”和“楼道文化”建设工作受到了辖区居民的广泛称赞。
惠安社区的一位老党员说:“看着这干净的楼道,心情也好。”家住南湖小区的张阿姨说:“居民上下楼都会观赏楼道里的画、字和剪纸啥的,大家还会交流,这一来二去,彼此间的陌生感就没了。”惠和小区的李奶奶今年72岁,身体特别好,常年义务清扫楼道卫生。她说楼道环境好了,以后自己就“下岗”了,家家户户都自觉维护楼道环境,还自发组织每月一次的“大扫除日”,变化可大了。
“楼道清洁革命”改变了生活环境,“楼道文化”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楼道里的事儿成为群众挂念的“自家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