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出行防事故 先得“懂”事故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记者 邵小桐 | 发布时间: 2016-12-30 10:57
冬季交通事故“一多一少” 交警提示让您“心中有数”
 
  进入冬季,由于气温急剧降低,雨雪陆续降临,给生活在北方城市的广大市民出行带来了很大影响。
 
  由于气候原因造成的天冷、路滑等道路交通客观条件,让刚刚从干燥的秋季度过的人们,尤其是开车的驾驶人感到不甚适应,导致驾车时遇到不少出行麻烦,甚至引发交通事故。
 
  冬季交通事故
  “一多一少”特征明显
 
  年关将至,为保障市民出行安全,本报联合沈阳市交警部门特别推出平安交通出行系列报道,希望广大市民读懂交通事故,出行做到心中有数。
 
  沈阳市公安交警部门总结了近三年冬季沈阳道路交通运行的规律和特点,分析了2016—2017年度冬季道路交通运行的发展趋势,希望帮助市民远离冬季交通烦恼,心中有数防事故。
 
  交通事故虽然具有偶然性,但并非无迹可寻。总体上看,近三年冬季(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沈阳道路交通事故基本平稳,呈现“一多一少”特点,“一多”指:无人员伤亡的轻微交通事故有所上升;“一少”指:死亡交通事故少了,低于全年平均值20%左右。这里,公安交警带你了解这“一多一少”到底咋回事。
 
  六大因素
  导致“轻微交通事故多”
 
  冬季道路摩擦系数降低,加长刹车距离。冬季雨雪天气较多,在寒冷的气温条件下,道路结冰、结霜,降低了车辆在道路上行驶的摩擦系数,如果不加大刹车距离,当前方车辆突然停车时,容易引发追尾交通事故。
 
  车速减慢造成车流集聚,增加发生交通事故几率。由于冬季路面湿滑,广大机动车驾驶人驾车出行时要格外小心,车速相比夏秋季节相对降低。特别是雨雪天气情况下,由于降雪、降雨,在道路结冰、积雪的情况下,驾驶视线也较平时受到很大影响,大大降低了正常的行车速度,尤其是在早晚等出行高峰时段,造成车辆不但聚集甚至发生交通拥堵。道路上车流量的异常集中,往往就增加了车辆之间剐碰的概率,其中尤以晚高峰更为明显,由于视线受到影响大、车辆通行多,导致剐碰等轻微交通事故的多发。
 
  行车缓慢引发驾驶人浮躁心理。由于气候原因,车速较慢,很多驾驶人遇到车辆聚集、行车缓慢时,容易产生烦躁、焦急心理而坐立不安。同时,由于冬季寒冷,穿着较厚,驾驶操作难度增加,驾驶舒适度大幅降低,也令驾驶人难以保持良好平和的驾驶心态。在不良情绪的影响下,面对车辆聚集情况,有的驾驶人产生“路怒”心理,直接体现为加塞、超车、随意变道、穿插、乱用灯光等交通违法行为,从而导致交通事故发生。
 
  高架桥涵路段事故多发。桥涵地段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桥洞处道路坡路较多,冬季道路湿滑条件下,容易出现刹车不及时、溜车以及车辆失控等情况而导致交通事故。二是在上下贯通的桥涵地段,积雪、冰冻情况尤为明显,由于下方涵洞空气流动较快,造成上方道路路面温度相对更低,冰雪融化较慢,加之个别驾驶员采取措施不当,极易出现侧滑翻车事故。
 
  大型货运车辆多车连撞事故多发。雨雪、雾霾、冰冻等恶劣天气出现时,高速公路一般都采取禁行或限行措施,途经货车只能选择四环路、国省干道等外围主干路绕行,受驾驶习惯和路况熟识程度等综合因素影响,货运车辆事故相应上升,冬季发生的多车连撞事故,多半涉及重型货运车辆。
 
  气候条件对车辆机件性能产生影响。冬季寒冷的气候条件,对机动车性能带来一定影响。特别是冷启动状态下的机动车,机件润滑程度较低,怠速提高,冰冻造成刹车、转向等功能阻滞,在一些紧急情况下,会令正常的驾驶操控产生偏差,从而引发事故。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档汽车走进家庭,很多高档汽车采取后轮驱动,在湿滑的路面条件下,当紧急刹车时,时有侧滑、摆尾等状况出现而导致交通事故。
 
  “死亡交通事故”
  呈下降趋势却不容忽视
 
  在很多人的理解里,冬季路滑必将致使严重交通事故多发。但是从沈阳的实际情况看,由于公安交警部门逐年加大冬季交通管理工作,同时,由于冬季车速减缓,市民冬季驾车安全防范意识也在逐渐提高;并且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农用车等事故易发车种由于气候原因减少了出行,因此,在冬季造成人员死亡的严重交通事故在全年所占比率不升反降。虽然如此,由于事故后果严重,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影响远远超过剐碰事故,每一个人都不可以掉以轻心。那么,这些冬季发生的死亡交通事故有何规律?公安交警用统计数据告诉您。 
 
  11月和1月较为集中。每年秋后的11月份和年关前的1月份两个月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26.96%、21.99%,都属于年度内的高发月。
 
  周二和周四较为多发。冬季特别是春运期间,每周二和周四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较多,分别占总数的16.49%、14.40%。这应该与冬季走亲访友、宴请聚会等社会活动增加,而参与人多愿意利用工作间隙参加此类活动有关。
 
  郊区和县(市)两个区域发生集中。郊区和县(市)两个区域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虽然较夏秋季节大幅下降,但所占比重仍然较大,分别占总数的40.57%、34.28%。合计达到总数的74.85%。
 
  午餐和晚餐两个时段易发事故。冬季死亡道路交通事故有两个高峰时段,分别是11时—14时和17时—20时,6个小时内,死亡人数达到总数的41.51%。这两个时段正是午餐和晚餐时间,这也应该与人们出行赴宴有关。
 
  涉及步行和骑行非机动车两种交通方式较多。冬季交通事故死亡人员中,交通方式为步行和骑自行车(含电动自行车)的较为突出,分别占总数的31.76%和18.55%。而摩托车和轿车比重均有所下降,这也与冬季气温低、道路滑等交通条件有关。
 
  今冬沈阳道路交通趋势
  呈三大特点
 
  2016—2017年度冬季(2016年11月1日至2017年3月31日,下同)沈阳交通运行趋势基本与前几年相同,但由于气候和节日的变化又有其自身特点。
 
  气候特点:随着全球化气候变暖和极端恶劣天气的频发,预计2016—2017年度冬季强降雪、大雾等恶劣天气还会时有发生,将会造成能见度下降、路面湿滑,给市民出行和交通安全带来严重隐患。特别是入冬后的首次重度雾霾天气,如果准备不充分,将会造成局部区域较大交通安全隐患。
 
  时间特点:今年春节是2017年1月28日,与去年相比提前10天,春节前夕市民走亲访友、宴请聚会、采购年货等活动将会集中,市区主要街路交通流量将会猛增。由于春节的提前,预计2017年1月份市区主要街路交通流量将会比往年集中,大大超过2016年1月份,是防范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的重点时期。
 
  社会特点:进入冬季,大批农产品开始转运,交通运输活动日益增多,部分车辆经营者为追求经济利益,抢时间、超负荷运营,存在较大交通安全隐患;入冬后,一些工程赶工期、追进度,重型自卸车、水泥搅拌车等施工车辆行驶频率高、车速快,影响交通安全;进入农闲后,农村走亲访友活动增多,农用运输车、小微型和三轮车非法营运、酒后驾驶等违法行为也随之增多,这部分交通参与者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存在侥幸心理,易引发重特大交通事故。冬季天气转冷,中小学生出行不便,校车超员、“黑校车”非法营运增多,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强降雪后,环卫工人、车辆除运雪集中,个别环卫工人忽视瞭望,极易引发交通事故。根据近几年冬季交通事故经验,2016年12月份和2017年1月份仍是郊区和县(市)防范交通事故的重点时期。
 
  交警提示:
  规划出行避开高峰减少事故发生几率
 
  既然说交通流量高峰时段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较大,如何避开交通高峰出行?公安交警根据沈阳市实际情况,帮市民合理规划出行时间。
 
  2月份交通流量相对较低。2月份,受中小学生放假和春节休假影响,市区主要街路交通流量明显减少,比1月份减少二成左右,是冬季交通流量最低的一个月份。特别是中小学生寒假期间,每天7时至8时和16时至17时的交通流量明显减少,流量下降接近30%,且早高峰到来时间延后20至30分钟。
 
  节日前夕交通流量明显增多。平安夜、圣诞节、元旦、春节、元宵节等节日均集中在冬季,由于节日前夕市民出行、访友、购物等活动的增多,交通流量明显增加,其中平安夜前一天、元旦前两天、春节前三至五天、元宵节前一天交通流量增加相对集中。特别是1月份,由于临近年关,市民走亲访友、宴请聚会、采购年货等活动集中,造成交通流量特别是市区交通流量明显增加,这也是冬季交通流量最高的一个月份。
 
  恶劣天气下交通流量容易积聚。2015年—2016年度,冬季共151天,其中有36天出现降雪天气,约占总量的24%。降雪天气导致道路能见度下降、路面湿滑、车行速度缓慢、交通事故增多,造成交通高峰提前到来、延迟结束或高峰与平峰无明显分界,明显降低了道路通行效率。
 
  特别是首场强降雪后,由于驾驶人心理准备不足,出行相对集中,造成了部分路段交通拥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