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首元月天,共话此丰年。我们刚刚送走勤耕不辍的牛年,又迎来了生龙活虎的虎年。
又一个新春到来。人们期待万象更新,在新的征程中奋发有为。在辽宁这片广袤的大地上,追梦者的脚步从未停歇,新年伊始,我们从记录者变成了倾听者,倾听辽宁基层政法人最真实的心声,倾听他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平安故事,感受他们在虎年虎虎生威的精气神儿。
用脱口秀为百姓接种“防骗疫苗”
讲述人:沈阳市公安局刑侦局反诈支队侦查二大队大队长王峰
我是沈阳市公安局刑侦局一名反诈刑警,从电信诈骗犯罪在沈阳出现的那天起,我就一直坚守在打击犯罪的一线。
接警、劝阻、抓捕、宣传,每天面对的都是最新的犯罪形态,所以在这条道路上,没有铺好的路让我们前行,也没有轧好的辙供我们去借鉴。初心、耐心和信心,成为支撑我做好反诈工作的动力源泉。
我们与骗子抢的不是时间,是钱。
有一次,我接到铁西区一个企业报警,骗子冒充公司老板诈骗68万元。接到警情后,我立即对骗子的账户进行查询,发现报警企业的资金还在银行卡内,时间紧迫,多耽误一秒,这笔巨款被骗子转走的几率就更高。当时的情况,可以说,我们是在争分夺秒地和骗子“赛跑”。我们马上与银行驻反诈中心工作人员开展追踪拦截,在涉案嫌疑账户中成功拦下全部被骗资金,挽回受骗企业全部损失。
去年11月,预警平台反馈一条信息,家住沈河区的一位老人可能正在与骗子通电话。我马上联系老人,打电话——拒接!发短信提醒——不回!来不及了,必须找到她!凌晨1点,我和分局反诈中心民警一起赶到老人家中,和预想的一样,这位老人被冒充公检法的诈骗分子深度洗脑,正准备把30万元积蓄转给骗子。老人看到我们这些找上门来的警察并不惊讶,她说:“电话里的‘警察’说了,一会儿会有假警察找我……”我拿到老人手中的电话后,把诈骗分子的号码拉黑、微信删除,阻断骗子的一切信息。然后一边耐心和老人解释骗子的诈骗手法,一边联系老人的儿子。最后,在家属的共同劝说下,钱终于被保住了。
随着诈骗分子作案手段的进化演变,侦查破案变得越来越难,对群众开展防骗宣传,是保护他们财产安全的第一道关口,也是最后一道防线。2021年,我进高校、去企业、下社区、开直播,用老百姓听得进、记得住、喜欢听的语言,对近百万名群众普及防骗知识。面对老年人,我学会用晚辈的口吻与他们交流,面对年轻人,我把网络语言编成段子,用一场脱口秀给他们接种“防骗疫苗”……
通过我和战友们共同用心、用情、用力守护群众“钱袋子”,让反诈成为了沈城大街小巷热议的话题,沈阳市也迎来了电诈警情大幅下降的历史性拐点,公安部将沈阳反诈经验向全国进行推广。
今年,我将把带着“温度”的反诈知识送到更多人的心中,在反诈这条道路上取得新突破,当好反诈急先“峰”。
沈阳市公安局刑侦局反诈支队侦查二大队大队长王峰。
24小时自助便民警局的第一个长假
讲述人:辽阳市公安局窗口服务支队支队长钟娜
2月1日,大年初一,晨光洒在辽阳空荡的街道上,这座城市不再喧嚣,归家的人与亲人相守在一起……而我,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我叫钟娜,是辽阳市公安局窗口服务支队支队长,也是辽阳市24小时自助便民警局这一天的值班民警。
春节前,辽阳市首家24小时自助便民警局与市民见面了,这是辽阳市公安局党委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定,也是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落到实处的重要决策,标志着辽阳公安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便民利企、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上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对于市民来说,24小时自助便民警局可是个新鲜事物,我们在自助服务区内共设置了9台自助服务设备,市民可以24小时自助办理车驾管、治安、出入境等业务,极大地方便了群众。为了让前来办事的群众适应这种新生的服务模式,我们自助便民警局实行“自助+人工”“导服+帮办”相结合的服务模式,配备了专职导服人员进行24小时值班值守,为前来办事的群众提供操作指导、问题解答、帮办代办等服务,通过我们热心的接待、耐心的服务让群众切身感受到自助便民警局的便利,更重要的是让群众感受到有温度的警务服务,从而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这个春节假期是24小时自助便民警局启动运行后的第一个长假,为了兑现全年无休的承诺,春节期间,警局内值班警力依然坚守在为民服务的最前沿,继续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窗口服务。黄乐铭是除夕当天的值班辅警,那天也是他24岁的生日,他谢绝了大家要与他换班的提议,表示工作上坚决不能搞特殊。看着他面带笑容、耐心细致地为每一名前来办事的群众进行操作指导,我的心里很感动,也很骄傲。
扬帆远航奋进新征程。今年,24小时自助便民警局将在全市推广,民之所向倾心为之,民之所盼全力行之,民之所诉着力改之,在为群众提供便利服务的同时,奋力打造出我市警务改革的新亮点。
辽阳市公安局窗口服务支队支队长钟娜。
用最好的姿态面对当事人
讲述人:沈阳市于洪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王畅
我是沈阳市于洪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王畅,2011年进入于洪区法院工作,从事审判工作10年,2021年加入立案庭并担任庭长。
刚加入立案庭的大家庭中,我对即将面对的新环境新同事感到兴奋的同时也忐忑不安,多年的审判生涯让我对民事审判等业务轻车熟路,但面对全新的工作内容和工作任务,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民事立案这方面,繁琐和复杂程度更是超出了我的想象。但是面对各种困难,我知道我不能退缩,迎难而上、勇攀高峰一直以来都是我的座右铭。于是一场“便民利民,全力为当事人服务”的硬仗轰轰烈烈地打响了。
“窗口单位是法院的门面,一定要用最好的姿态面对当事人。”这句话差不多成了我每天上班的口头禅。为了更好更便捷地服务群众,每月一次的立案探讨会已经是雷打不动的工作内容。在会上,我仿佛变成了咬文嚼字的“审读”,仔细地研究与立案有关的法律法条。在和同事们的讨论中,我收获颇丰,也对解决疑难问题有了更大的信心。但我知道,攀登“便民利民”这座高峰的路途才刚刚开始。
与群众的有效沟通一直是立案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天立案大厅来了位老奶奶,因为对立案环节缺乏了解从而着急上火导致心脏不舒服,我听到消息后火速赶到现场,一边让同事拿出大厅急救箱里缓解心脏病的药并通知她的家人,一边对老奶奶进行心理辅导,详细地讲解立案阶段她的疑惑和遇到的问题。“听你这么一说,我心里敞亮多了。”看着老奶奶解决困难后带着满意的笑容和家人离去的背影,我的内心倍感欣慰。“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此刻的我感受到了“振兴有我”的成就感,也坚定了我要当先锋的决心。
2022年,我也制定了我的“虎年小目标”,争取在新的一年带领立案庭的同事们更好地为当事人服务,提高诉前调解成功率,尽量从源头解决人民群众基本矛盾,更好地实现诉源治理,在新一年的政法道路上交出让领导放心、人民开心、自己安心的完美答卷。
沈阳市于洪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王畅(左)正在接待群众。
小风奶奶含泪的感激给我力量
讲述人:丹东市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检察官助理付浩
我从事检察工作已经10年了,今天我给大家讲讲我们检察官的故事。一提到检察官,大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看守所里的提审、办公楼里的阅卷、三尺公诉席的唇枪舌剑,但其实我们的工作场所不仅仅在机关大楼,更多的是走到田间地头、走进企业校园、走入百姓家中。
还记得2020年5月的一天,我们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党支部的5名党员来到一个司法救助的家庭。
半年前,不到3岁的小风(化名)妈妈因为生活矛盾在家中杀死了小风的爸爸,年幼的孩子同时失去了两位抚养人,只剩下年迈的奶奶与自己相依为命。检察官第一时间联系了民政局和福利院,想要为小风的生活提供保障,待母亲出狱后凭释放证明再将小风接回。然而,年迈的奶奶刚刚经历了丧子之痛,无法再接受孙子被接走的事实,于是小风留在了奶奶家。为此,检察官帮祖孙二人申请了每个月500元的低保,积极联系当地民政部门为小风申报每月1200余元的“事实孤儿”津贴。
这天,是小风的生日,我们来到了小风的奶奶家,送来了蛋糕、图书、衣服、玩具和其他食品。小风有点胆怯,缩在了奶奶身后,小风的奶奶非常激动,拉着我们的手含着泪诉说着心中的感激,这个画面至今令我记忆犹新。
命案关怀、司法救助、送法进企业、法治进校园、保障舌尖上的安全、优化营商环境、打击涉疫情犯罪、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涉检信访件件有回复……新时代的检察官们在保证案件质量、做好诉讼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综合治理,时刻把“为民”两个字放在心中。今后,我们将继续发挥青春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
丹东市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检察官助理付浩(右)进企业进行普法宣传。
解除居家隔离后 杜大哥来电话了
讲述人:铁岭市公安局铁西分局巡防队教导员袁成龙
我是铁岭市公安局铁西分局巡防队教导员袁成龙,从警6年,我一直坚守在基层一线,扎根于群众之中。从110接处警工作,再到消防安全监督检查、安保执勤、疫情防控,一线工作平淡却忙碌,琐碎却重要,我就是要为群众踏实做好每一件小事、实事,用我的一次次坚守换来辖区百姓的安宁。
“得知我要居家隔离的时候,心里特别紧张,感谢你在隔离期间对我的关照,感谢党和政府,现在解除隔离了,我们全家心里特别暖和!”大年初一,一家经过了14天居家隔离、两次核酸检测后,杜大哥特意给我打来了电话,我感到特别温暖。
2021年年底,按照组织安排,我被下派到昌图县大洼镇政府工作,临近年关,务工返乡人员、回家探亲人员剧增,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为了缓解隔离群众的紧张感,我挨家挨户下村走访,讲解隔离防护知识及隔离期间的注意事项,劝导他们要顾全大局、服从管理、自觉隔离。
在走访中,我了解到可力村的杜大哥在外省务工的孩子返乡,需要居家隔离,但家里还没来得及准备年货。为了让杜大哥全家能过个好年,我主动提出为他们准备年货。工作之余,我备好蔬菜、猪肉、糖果等,送到杜大哥家,并给他们留下了联系电话,嘱咐杜大哥如有困难随时给我打电话。大年初一,杜大哥一家终于解除了隔离。隔离不隔心,在群众眼中,人民警察就是一道坚实的防护屏障,如果我们不够贴心,怎么能让他们安心!
2022年,我将以更强烈的责任担当忠诚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职责使命,与战友们携手共同为建设美丽幸福的新铁岭保驾护航。
铁岭市公安局铁西分局巡防队教导员袁成龙(右)为杜大哥家送年货。
“张大姐调解室”装满我的心愿
讲述人:沈阳市浑南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人民调解员张艳美
我叫张艳美,是一名老党员,1985年以来便投身于基层矛盾纠纷调处工作,2017年3月担任沈阳市浑南区五三街道人民调解员,2020年9月担任浑南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人民调解员,成立了“张大姐调解室”。我拥有30多年的调解经验,调解工作就是我的毕生事业。
“我要起诉,起诉我儿子,他不养活我……”去年8月末,一位老大娘走进“张大姐调解室”。我一边安抚,一边听她诉说。原来,老大娘家有两儿两女,老伴儿离世后,便与小儿子共同居住,并将房产过户于小儿子名下。虽然小儿子能够按时给予赡养费,但是老大娘仍然感觉小儿子对自己的关怀不够。待老大娘离开后,我与其小儿子进行了联系。小儿子知道母亲要起诉他,并强调“愿意起诉就起诉,以后不管她了”。随后,我又联系了其社区评理说事员、妇女主任核实情况并找到了症结,我多次拨通老人小儿子电话,并多次微信沟通,一方电话劝说、一方现场安抚,近半月的时间里,我从家庭情理、亲情民风等角度让小儿子认识到孝敬之美、亲情之美,小儿子终于答应母亲会多多陪伴她、多多关心她,母子俩和好如初。
把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他们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让百姓微笑、满意是我最大的心愿。这仅仅是我调解百姓纠纷的一个小故事,浑南区司法局专门把我多年的调解实践经验汇编成《浑南区优秀调解案例集》,里面涵盖了我调解的各类纠纷的详细过程、解决方法和法律依据。
虎年,我希望“张大姐调解室”成为沈阳市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响亮品牌。作为人民调解员的我,新的一年,我要根植基层、直面群众,投身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最前沿,用法理情兼顾的方式化解矛盾纠纷。
沈阳市浑南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人民调解员张艳美(中)在进行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