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我认识的民警们

来源:辽宁法治报 | 作者:孙雷 | 发布时间: 2021-11-19 10:17

  1991年,我还在上幼儿园。一天下午,爸爸用自行车驮我回家,在本溪东明交通岗附近,不小心刮到了一位老奶奶。爸爸一时乱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正在站岗的一名警察伯伯主动领我到岗楼休息,并叮嘱我爸爸安心带老人去医院做检查。后来爸爸每次骑车带我经过他的岗区,他总会笑眯眯地对我爸爸说:“小伙子,骑车带小孩一定要小心。”当时我不知道他叫什么,只是感觉这位伯伯好和气。

  再后来,城区的许多交警岗台都刻上了他的名字。当上交警后,我在支队荣誉室里又一次看见了他的名字:孙志强,公安部二级英模,全国岗龄最长交警。三尺岗台,他一站就是整整40年。40年间,他用“上岗一分钟,服务六十秒”的言行为后辈交警们站出了“亲民爱民、热情服务”的执法标杆,更把本溪交警的形象稳稳地站进了山城百姓的心里。2012年2月27日,送别孙老的日子,我亲身感受了百里钢城送老警的肃穆,更亲眼见证了路上车辆自发向送别车队鸣笛致敬的感人场景,那是民众对孙老发自内心的敬重,是对一名交警一生的最高褒奖。

  2009年,我在警校遇见了这样一位老教员。他,上世纪60年代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力学专业毕业,当过农民、技术员、厂长、警校教员;专业技术二级警监警衔、高级工程师、一级教授,可每天仍旧穿梭在教研室和课堂之间,乐此不疲地和交通管理专业技术打交道,常为了一项技术问题和领导争得面红耳赤。他总会对学生们说:“以后做一名交警,不要总想着当多大的官,一定要钻研好业务,掌握好一门技术。革命工作不是请客吃饭,是脚踏实地干点事儿。我肩上的‘一麦二’,是用专业技术和汗水换来的,虽然它是灰底儿的,但咱扛得踏实。”他叫王德章,辽宁警官学院管理系交通管理教研室原主任,一个为辽宁公安交警系统培养出一大批中坚力量的警校教官,一个搞了一辈子技术的“倔老头”。

  2011年12月,我参加本溪市公安局组织的首次授衔培训,在警察训练基地,听了一堂终身难忘的报告课。主讲民警开场白中的那句:“我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一辈子”。让我感到这场报告将有别于过去听过的所有报告。整场报告的内容可以概括成两个字:心声。

  他为我们讲述了自己如何从一名普通的农村少年,因为国家的好政策成长为一名人民警察;如何在这片生他养他的乡村一干就是近30年。话语间,我读到了对公安事业那份平实的坚守,对国家与社会的那份感恩,更深切领悟到“民本警务”的真谛,为我的公安生涯上了启蒙一课。他叫王进文,本溪市公安局南芬分局下马塘派出所驻村民警,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公安系统爱民模范。

  2012年底,我来到南芬交警大队工作,在这里认识了老肖,一位年过半百的老民警。多年的工作给他留下了一身的伤病,换做常人,早就退到二线了,他却仍旧每天驾车巡逻在辖区几十公里的山路上,一年到头从不向领导要求多休一天。大队领导多次让他休息,或者留在大队“听听电话、打打杂”,都被他拒绝了,他说的最多的一句就是“干了这么多年的警察,辖区道路我最熟悉。身体没事,还能坚持”。

  一句“还能坚持”,背后是一罐罐中药和一夜夜病痛导致的辗转难眠。

  ……

  二十余年间,我已由孩提步入而立,由一名普通院校毕业生转型成为一名交管民警。对警察这一职业的印象,也渐渐地由模糊变得清晰。

  过去是那些我所接触过的警察们树立了人民公安在我心中的形象,而今,又是他们——我现在的战友们,为我的从警之路点亮了盏盏航标。

  他们,是脚踏实地做事的人;他们,是不计名利默默奉献的人;他们,是视群众如家人的人;他们,是为民请命的人;他们,用手中正义之剑护佑一方百姓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