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思佳简介】

臧思佳,大连和尚岛边防检查站政治处干事。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作家代表大会代表,全国公安系统最年轻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公安部签约作家,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全国公安诗歌诗词学会理事。
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诗刊》《文艺报》《中国作家》《北京文学》《青年文学》《解放军文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等数十种刊物,被《意林》《知音》等杂志转载为卷首语,诗作翻译成英、日、韩等语言在国内外杂志刊发。
先后荣获《诗刊》社、中国诗歌学会等举办的“鹳雀楼”诗歌大赛优秀奖、第二十二届“鲁藜诗歌奖”、公安部两届“边防文学奖”等全国诗歌大奖和人物奖项。出版诗集《橄榄树的红果实》《住在云朵里想你》《爬上云朵采阳光》等三部。
中国文联第十次、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刚刚结束,一身橄榄色警服的臧思佳仍然心潮澎湃,她是此次行业代表团中公安代表团队九名作家代表中唯一一位公安现役军人代表,也是参加此次九代会的987名全国作家代表中仅有的几位最年轻的“85后”全国代表之一。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老师这样鼓励新生代军旅作家臧思佳:“军旅文学是与战争有关的文学,是关于人的文学。要深入基层、深入官兵,创作出更多优秀军旅文学作品。”
“作为一名军旅诗人,臧思佳的诗歌无论是在波涛汹涌的军人情怀之中,还是在恬淡清新的女子细腻之处,都能从自己的真实感情出发,清新、质朴、自然地表达对美好的憧憬,传达对美好事物无限的向往。”臧思佳的同事这样评价她的诗。
臧思佳,这位致力于播撒公安文化种子的警花,时刻准备着为公安文化、军旅文学的繁荣发展努力生长。

莫言老师鼓励臧思佳(左)服务人民服务官兵,创作更多优秀的军旅文学作品
爱,不可辜负
臧思佳从小就是文艺骨干,校园里各类演讲比赛和主持比赛都有她的身影。起初是当教师的母亲为她备稿,可时间一长,她便发现大人的语言不符合儿童的风格,就开始尝试修改主持词中拗口的部分。准备演讲材料、创作朗诵诗歌、编导舞台剧……不知不觉中,小思佳踏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2006年初夏的毕业季,周围同学都把目光盯在高薪的IT公司或者体面的白领工作上,而这个浑身散发着文艺气息的女生,犀利地捕捉到了警服上的那抹橄榄绿。像被催眠静止的流水瞬间从高处悬崖释放一般,儿时被压抑的“军装梦”瞬间被激活!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经过考试、面试、考察层层选拔,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臧思佳正式成为了公安边防部队的一名警官。
初入警营,臧思佳便将特长与工作紧密结合,在公安边防部队入警大学生培训基地之一——呼和浩特边防指挥学校,创办了全国首期《入警大学生报》,从征稿到编辑到校对,全程亲力亲为,为初入警营的大学生们打开交流和互励平台。并参与策划主持演讲比赛,摘得穿上军装后的第一份一等奖荣誉。
回首多年前的故事都是那样微不足道,但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这些是成就金字塔辉煌的地下基石,就像臧思佳这些年孜孜不倦的努力,每一步黑暗中的摸索前行都是通往最终光明举足轻重的一步。
汗水不可辜负。爱,不可辜负。
把警营里的日子过成诗
用诗歌抒发情感,让枯燥无味的日常变得诗情画意。那支扎根在边防土地上的笔,自打臧思佳入警以来,从未停止过抒写。
2011年11月,臧思佳首部军旅诗集《橄榄树的红果实》在诗坛泰斗贺敬之老人鼓励下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首发。2012年,第二部诗集《住在云朵里想你》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2014年10月,第三部诗集《爬上云朵采阳光》由北京时代华文出版社隆重推出,得到陈建功、胡平、《天下无贼》作者赵本夫、八一制片厂副厂长刘建伟等六名中国作家协会领导联袂推荐,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诗刊》《人民文学》《青年文学》等十余家国家顶级文学刊物的编委、主编重磅荐读。
如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在她首部诗集的序言说的那样,臧思佳的诗“充满着童真,充满着对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充满着一种边防军人的思考和责任……”,她把公安边防部队官兵对党的热爱与深情融进了每一个小节、每一篇诗作当中。由她创作的公安边防题材诗歌也连续三年被收入年度全国公安文学作品精选集,这在全国公安边防部队文学创作者中尚属第一人。
深入挖掘边境线上的真善美
公安边防部队大多驻守在经济上的贫苦地区、民族矛盾的焦点地区、交通落后的偏远地区、文化生活的闭塞地区,非常需要有责任、有担当的青年作家深入边疆一线,反映边防官兵的火热战斗生活,倾听他们的声音,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臧思佳用文学语言记录边防一线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以独特的视野发现、挖掘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她的采访足迹遍布过艰苦、偏远的海岛边防派出所,前往过百年不遇的抗洪前线和余震连连的抗震前线。因为她始终相信,只有深入一线才会有最鲜活、最真实的创作素材。
2015年西藏“4·25”地震期间,公安边防部队作为驻扎在灾区一线的队伍,一直战斗在西藏抗震工作的最前沿。臧思佳看过相关报道后深受感动,于6月3日在余震不断、道路塌方的情况下孤身一人挺进灾区,用45天的时间走遍了西藏受灾最严重的吉隆、樟木、定日方向大部分受灾村落,采访了许多坚守在灾区帮助老百姓抗震的公安边防部队官兵。期间,她多次穿越海拔5236米的孔唐拉姆山,两次挺进无人区、六次经历余震,三次爬越塌方山体,30余天的时间只能居住在老鼠、蚂蟥、蚊子肆虐的帐篷里,终于写就了20万字长篇报告文学《极殇》。“越艰苦、越幸福”,这是臧思佳当时由衷的体会,“因为只有你跟战友们共吃苦,才能体会到战友们的苦,战友们才会把喜马拉雅大营救中最真实、最感动、最震撼的故事讲给你听。”
无论她在抗洪一线连夜写下报告文学《你是百姓的诺亚方舟》,抑或是利用四年时间跟踪采访全国公安边防部队基层典型,臧思佳都保持了她内心最纯净的本真和最朴实的热情,所以每当作品推出,都受到公安边防基层官兵的欢迎。
下一步工作中,臧思佳决心竭尽全力通过文化鼓舞官兵,鼓舞他们的斗志,使文化固边、文化强边效果不断提升。她有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并发动、带动一批身边的文学爱好者共同打造好边疆文化阵地。
冬雨
□ 臧思佳
没什么比寒冬里的一场雨
更懂得以柔克刚
无论是厚雪掩藏的矜持,还是
屋檐下俯首贴耳的冰凌里压低的火焰
都无法拒绝这一场雨滴里的燃烧
电话铃声比雨点降落得更快
淋湿了我床头晾晒的心情
这几朵斑驳的云,擎在
目光另一端,怎么也挂不上
影子扶起的墙
累得眼睛酥软在你声音的床
听见薰衣草,散落
一地暗香
这场突如其来的冬雨
让整个春天失眠
——诗集《爬上云朵采阳光》摘选
待己皈依
□ 臧思佳
为你留一寺钟声
你不来,千年都是那一季的延续
岁月的书脊
开了又合
合了又开
小径成了时光的褶皱
细碎的花蕊里藏着春的气息
你终究没来
你的名字却渗进了
每株杨柳的根里
只要我一个深情眼神的撩拨
条条柳枝,奏响相思曲
饮着你的名字入眠
醉倒进你的回声里
天是你
地是你
你融化进每缕空气里
柳叶上翻个身
便能把你拥入怀里
来与不来
你都永远在这里
我的灵魂已被你洗涤
肉身已被你标记
你是永生的信仰
而我,已成了你
——诗集《爬上云朵采阳光》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