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我在公安局“打工”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杨清林 | 发布时间: 2021-10-29 09:51

  确定这个题目,我自己都笑了,既不是什么帮办,也不算辅助警察,那时候有个专用术语叫“外聘”。确实,我做公安新闻二十多年,就是从1997年在沈阳市公安局当外聘人员开始的。

  说来也巧,当时我在沈阳飘荡,三年之内换了十多份工作,后来老同学谭海燕介绍我到沈阳市公安局开办的《沈阳公安报》试试运气。想不到这一试真的改变了我的境遇。做这份工作我真正接触到公安业务,真正认识警察这个职业,由沈阳市公安机关到全省公安机关,乃至其他省份公安机关,结交了许多公安朋友。

  1998年初,沈阳市公安局与《沈阳晚报》合作,在《沈阳公安报》基础上推出《沈阳晚报·政法专刊》,我做编辑、记者,主要精力花在采写大案要案、警界传奇人物方面,跟现场、帮助抓捕犯罪嫌疑人、排查线索、夜巡……尽情体验警察的铁血与柔情,在专刊上发表了数不清的稿件,也在省内外报刊杂志上发稿。我在沈阳市公安局“打工”四年,亲临现场采写的最轰动的案件当属“三八案件”,沈阳市公安局邀请作家崔亚斌与刘忱合作写一本书,我奉命与同事白秀华合作写一本书,当时两本书并行,颇为一道景观。只是我写的那本书,因出版社为了抢先发行,没有校对就出版上市,结果满篇错字,我不得不跟着出版社的人到印刷厂校对,又出了一版。崔亚斌和刘忱那本书做得很认真,社会反响不错。

  我结束公安“打工”生涯,参与其他杂志、报纸编采工作,又尝试写公安小说,挺过瘾。直到进入辽宁法制报社,我的活动半径延伸至全省公安机关,就把公安新闻当做本行,其源头就是在沈阳市公安局“打工”那几年。

  回想那段日子,最大的收获在于对警察职业的深刻理解,也见证了这一职业的嬗变。公安工作有时候被误解,因之有人谩骂警察,可是遇到困难的时候还是警察出手解困释窘。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警察,这个社会将会怎样?有位公安局长对我说,当警察就得准备挨百姓指责,百姓一时的不理解还不允许人发牢骚吗?等想明白了,问题解决了,气也就消了。这是我听到的警察最浅显的表白了。

  因此我写公安新闻很少就事论事、用通稿,而是多做幕后新闻,挖掘别人所关注不到的东西,把文章做深做透。这点基本功就是在公安局“打工”练就的。

  沈阳曾经发生过一起爆炸抢劫运钞车恶性案件,各地记者蜂拥沈阳挖新闻、打听小道消息,警方当然不会透露案情。那个案子破获经历比较曲折,几次山重水复,方得柳暗花明。北京一家杂志社约我写稿,我千方百计搜集素材,写了一篇五万字的纪实报道,也是我对在公安局“打工”的最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