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崔百仲,北镇市司法局富屯司法所所长,从事司法行政工作26年,参与调处矛盾纠纷1024件,调解率达100%,成功率达98.5%,多次被评为省市先进个人。
村里的田间地头、农家的房前屋后就是崔百仲的工作舞台,“不求人生惊天地,只求纷争不再起”是他最大的心愿。二十几年从事人民调解工作,崔百仲因案施策、以案释法,用真心解心结,用耐心化冲突,用公心树权威,真正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筑牢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第一道防线”。
以真诚来感动
用真心去化解
“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作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崔百仲始终心中有党、心中有民,时刻牢记党员身份和为民使命,用真心和耐心定分止争。
“基层的矛盾纠纷大多是些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琐事,看着不起眼儿,但如果不及时调解,很容易因为当事人情绪过激上升为刑事案件。”采访中,崔百仲回忆起一起调解案件。
北镇市富屯街道兴隆村村民王某是一名刑释人员,出狱时父亲已过世,母亲也已改嫁,再加上自身视力低下,居住条件恶劣,一度有了轻生的念头。2014年8月,王某因未能继承到父亲遗产与母亲闹起了矛盾,先后几次要钱未果,导致矛盾升级。酒后的王某带着刀从院墙跳到母亲和继父家中,扬言要杀了他们。崔百仲得知后,第一时间对矛盾双方展开调解,崔百仲苦口婆心两头劝,前前后后调解5个多小时,终于使双方解开了心结,达成协议,成功防止了一起民转刑案件。
事后,崔百仲自掏腰包给了王某300元钱,帮他暂渡难关,又多方奔波,为其争取了“五保”待遇。王某哭着对崔百仲说:“崔所长,谢谢你救了我!你是我的大恩人!……”那一刻,崔百仲感到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以方法赢信任
用公心树权威
“干人民调解工作,光是勤跑腿还不够,更要把握时机,用对方法,用公心树权威,才能真正化矛盾、解纠纷,赢得信任。”这是崔百仲的工作感悟,更是他的实际行动。
2018年,北镇市富屯街道新立村的两户村民因为土地承包分配不合理,争执不下。为避免矛盾激化,崔百仲耐心地讲事实、摆道理,建议重新丈量土地。可老赵家说自家少分的地被老李家占去了,不依不饶;老李家说崔百仲拉偏架,就是不让量。当时有人劝崔百仲,“这事儿费力不讨好,没法调解,你就别管了……”
崔百仲非要管到底,带着所里、村里人员到现场查地,又把两家有威望的长辈召集到一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明之以法,前后调解好几天,老李家才终于同意重新量地。这一量才知道,原来是老赵家少领了一口人的地。
事儿是清楚了,但老赵家少了地,收入怎么办?崔百仲又立即同村里研究,按照标准,每年从集体收入中支付200元给老赵家作为补偿,这场纠纷才算圆满化解。
调解工作虽然平凡、琐碎,但不管大事小情,都涉及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崔百仲说,他从来不敢有丝毫的懈怠,用真诚去感动、用耐心去化解,当事人才能心服口服。
舍小我为大家
用奉献写大爱
“在调解一线工作了二十多年,就是要‘三懂’——懂群众语言、懂群众心理、懂沟通技巧;还要扮演好‘三个角色’——倾听者、安抚人、和事老。”崔百仲说,做到这些,一切都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2010年,富屯街道西路屯村邱某同弟弟因宅基地界限发生争吵,事态愈演愈烈,崔百仲先后5次到双方家中进行调解,并带领当事人到市里多个部门咨询,让过错方知法明理,村里的老百姓都竖起大拇指:“就没见过这么负责的所长!”2012年,富屯街道龙岗子村张某与王某发生门前河沟留道纠纷,在进行现场调解时,为避免发生民转刑案件,崔百仲不顾危险冲到双方中间,被挥起的铁锹误伤,过后他却轻描淡写地说:“只要百姓的事儿得到解决,我这点儿伤算不了什么,值!”
崔百仲告诉记者,在基层工作,除了要会法律,还要有一颗真诚的心,这样才算尽职尽责。农民老实,他们最看重“实诚”,最瞧不起偷奸耍滑,想和他们打成一片,就得了解他们的心,就得实实在在。
记者手记
就是在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中,为基层党委政府分忧,为人民群众解难,崔百仲执着坚守了26年。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热爱”的力量,他用一串串足迹、一滴滴汗水诠释了忠诚与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