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勤耕不辍的“老黄牛”法官 ——记建昌县人民法院立案二庭庭长王振学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驻葫芦岛记者 郑子超 | 发布时间: 2021-07-07 10:25

  个人简介

  王振学,1989年9月进入建昌县人民法院任书记员,2013年4月任建昌县人民法院立案二庭庭长。2013年5月被葫芦岛市中级人民法院授予“方程式好法官”荣誉称号,2014年6月被省高级人民法院授予二等功。他所带领的立案二庭两次被授予三等功。

GetAttachment

  “再有半年,我就要退休了,回想这一生基本都奉献给了审判事业,说实话,真舍不得这身法袍。”采访王振学的时候,他向记者分享了他35年工作中好多的故事和经历,言谈中满是感怀。他说,做了半辈子的“老黄牛”,今生无憾。

  审判是为了解决问题

  35年丰富的工作经验,让王振学像老中医一样,办案中把“望闻问切”用到极致,善于倾听当事人的陈述,深入了解与案件有关的问题,直至将案件的真实情况了解清楚。深入浅出地把高深的“法”揉成简单易懂的“理”,向案件当事人解释清楚。

  办案中,王振学想当事人所想、急当事人所急,总是想方设法、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疏导工作,尽量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消除矛盾,实现案结事了,达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建昌县某大型购物中心因缺少周转资金,向本企业180多名员工每人借款10000元。企业经营出现问题后,员工情绪激动,起诉至法院。接到案件后,王振学深入企业做法定代表人的工作,倾听员工的意见建议。在审判过程中,王振学积极做工作,明理释法,既维护了员工的合法权益,又避免了企业陷入困境。

GetAttachment (1)

  法官必须要学到老

  “我们国家的法治建设日益健全,作为一名法官,必须要学到老用到老,不仅新出台的法律要学,即使是‘老法’,也要常学常新,研究每部法律、每个法条在具体案件中的运用。”王振学深知“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他坚持每年自购大量的专业书籍,认真学习法律业务以及与审判工作密切相关的知识。他书写的判决书,多次被院里评为优秀法律文书。他积极探索多元化解民事纠纷的途径,提高民事案件的调解率。早在2015年8月,他就建议并起草了《建昌县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多元化社会解决实施方案》,发挥人民调解员的功能,多渠道、多途径化解民事纠纷,并将自己的审判技巧和心得体会传授给同事。

  在开展信访工作过程中,他总是热情接待每一名来访者,通过唠家常的方式打消来访者的顾虑。他以法、以情说服、感化来访者,针对不同的来访者,找到案件的切入点,形成切实可行的办结、化解方案。他针对个案的具体情况,仔细分析案情,及时向上级法院请示办结方法,该剥离的剥离,符合终结条件的及时申报终结。

GetAttachment (2)

  执著坚守是“终身成就”

  3年前,王振学患上股骨头坏死,行走十分困难,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家人和朋友都劝他:“抓紧治疗,万一严重了,你可就残疾啦!快退休的人了,还上什么班?请病假调养调养吧。”对此,他一笑了之,一天也不肯休息,仍带病坚持工作。

  因工作需要,自2017年以来,王振学担负起全院的信访工作,同时还要承担一定数量的审判工作,工作量骤增,但他没有任何怨言,更加夜以继日地投身于工作之中。特别是在2020年疫情期间,县城内的公交车、出租车全部停运,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每天一早找来在附近居住的侄子,让侄子开车接送自己上下班,在疫情形势最严重的那3个月时间里,他没耽误一天工作。

  记者手记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今年年末,王振学就将退休,告别他钟爱并为之奋斗的审判事业。但他仍然像一头老黄牛一样,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工作激情,每天都早早地来到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忙碌。微驼的背,略跛的腿,他为年轻人树立起一个忠诚敬业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