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用忠诚守望传递法律温暖 ——记丹东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副庭长姜淑晶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唐铭举 驻丹东记者 王大海 | 发布时间: 2021-06-15 11:34

  个人简介

  姜淑晶,连续多年被授予特级办案能手称号,多次荣立个人三等功,曾获得“涉军维权先进个人”“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等称号。

09

  在丹东市中级人民法院,同事们这样评价姜淑晶:她忠诚履职,让当事人感受到了公平正义;她创新审判方式、妥善化解纷争,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她致力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用责任和担当诠释了一名法官的为民情怀。

  发挥审判职能

  维护公平正义

  姜淑晶从事民事审判工作16年来,一直工作在审判一线,不论案件大小,也不论案件难易,她都认真研判案件类型、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方式、提高案件审理质量,实现了多年审结案件零错案的记录。民事审判中,很多案件案情复杂、矛盾争议较大、社会关注度高。

  面对情绪激动的当事人,她没有退缩;面对堆成小山似的卷宗材料,她没有抱怨。她总是把压力变成动力,凭借扎实的法律功底和对案件事实的正确判断,最终作出公正的裁判。为了核实案件事实的真伪,她会不辞辛苦到偏远的田间地头了解案情。她常说:“一个案子对法官来说,是审理成百上千案件中的一个,但对当事人来说,可能是这辈子遇到的唯一一件大事,我们要用100%的热情对待每一位当事人,用100%的精力办好每一起案件。”

微信图片_20210615113159

  践行审判改革

  化解家事纠纷

  自古“家事难断”,家事案件涉及夫妻感情破裂、财产分割、子女抚养、老人赡养等纠纷,情理交织,审理难度较大。姜淑晶不断探索家事审判方式,注重家事审判对家庭、婚姻、亲情关系的“诊断、修复、治疗”功能,并充分发挥女法官优势,将德、情、理、法融合在一起,注重倾听当事人的诉说,积极疏导当事人的不良情绪,用心拉近与当事人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到司法的温情,为妥善处理纠纷打下良好基础。

  姜淑晶不断探索家事审判成功经验,她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原则,积极发挥调解的优势作用,努力化解分歧,弥合亲情、修复婚姻,充分发挥家事案件裁判的示范、指引功能,赢得当事人的好评。2018年,宋某以与丈夫张某夫妻感情破裂为由向法院提出离婚请求,一审法院判决双方离婚,张某向丹东中院提起上诉。姜淑晶作为该案的主审法官,接手该案后,没有着急开庭审理,而是第一时间和宋某取得联系,了解宋某执意离婚的理由。通过交谈,姜淑晶发现宋某的症结主要是因为张某疑心太重,经常因为小事起争端,而且张某还曾打骂过宋某。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姜淑晶又找到张某,帮助张某分析了双方感情出现裂痕的原因,并告诉张某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更不能靠强势解决问题。经过姜淑晶的多次耐心劝导,张某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当行为,姜淑晶将双方约到法庭,张某向宋某承认错误,取得了宋某原谅。宋某撤回了起诉,张某撤回了上诉,看着夫妻二人手拉着手离开法庭的那一刻,姜淑晶欣慰地笑了。

微信图片_20210615113153

  拓展审判思路

  传递法外温情

  在审判工作中,姜淑晶注重不断拓宽司法服务的思路。2019年4月,当看到离婚裁判文书中个人信息不利于隐私保护时,姜淑晶率先为离婚诉讼当事人出具了丹东地区第一份《离婚证明书》,《离婚证明书》仅标注离婚双方当事人的自然信息,隐去了离婚原由、财产分割及子女抚养等情况,有效保护了离婚者的个人隐私,赢得了当事人的高度赞誉。现在,该制度在丹东市两级法院广泛推行。

  对于调解未果判决的离婚案件,她常常会在裁判文书中书写一段法官寄语,暖暖几句,让离婚诉讼当事人减少一份怨恨,铭记一份美好。在审理抚养权纠纷案件时,她常常不辞辛苦到当事人家中进行走访,确定更宜抚养孩子的一方,最大限度确保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为了方便腿脚不方便的当事人诉讼,她曾将庭审现场搬到了当事人所在的村委会。2020年,为了避免因疫情防控而影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她通过微信、互联网方式在线庭审,让当事人足不出户即完成了案件开庭审理,让当事人在疫情期间充分感受到了司法温情。

  记者手记

  这就是姜淑晶,她用对法律的忠诚和守望之心,传递着法律的柔情和温暖,彰显了司法的公正力量和法官的人性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