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上午,记者如约来到了刘永军的调解室。调解室外,有七八个人在等着他。
“经过调解,谁家堆放的杂物谁家自行清理干净,你们彼此不能因为这件事再有纠纷,希望你们以后和睦相处,做到邻里互助。”坐在两名当事人中间,刘永军把双方的手牵在了一起。
从事人民调解工作16年,作为大家公认的调解能手和专家,刘永军谦虚地用“短、平、快”3个字总结了他的调解经验,“用好这3个字,就能合情、合理、合法地做好调解工作。”
刘永军(中)在做调解工作
动之以情 缩短调解距离
“蹲我家地头一上午,我服了。”这是旧堡村村民黄维新说过的一句话。2006年村里实行新一轮土地延包工作,由于原有历史遗留问题比较严重,在工作实施过程中,各种棘手的矛盾凸显,特别是原种植户与新承包户涉及前期投入问题比较严重,新承包户购买原有设备投资,为此出现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僵持状态。刘永军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深入田间地头、村民炕头,苦口婆心地做农户工作,使不理解的得以理解,不配合的得以配合。仅一个多月,棘手的矛盾便迎刃而解,新一轮耕地发包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2007年,鞍山市政府对旧堡地区实施全面改造,旧堡村位于拆迁改造的中心。征用土地、民房拆迁任务落在了刘永军肩上。在做好政策宣传的同时,刘永军挨家挨户了解情况,深入做好动员工作。在这过程中,刘永军挨过骂,甚至挨过打,他都用忍耐和真情来化解。个别拆迁户给他送烟送酒和金钱,都被他一一拒绝了,刘永军常说一句话,“我是共产党员,是人民的公仆,为人民服务是我终身不变的义务和职责”。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刘永军身先士卒的带动下,动迁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原先有这样那样矛盾的动迁户也都实现了回迁,并且给他送来了锦旗,纷纷竖起大拇指表示认可。
晓之以理 一碗水要端平
“其实更多的矛盾纠纷只是邻里小事,却牵扯到各家各户的具体利益,所以调解时,村民不仅看你怎么说,还要看你怎么做,是否‘一碗水端平’。”刘永军告诉记者,“社会的和谐,需要人民调解的公平正义。”
2018年,农户张某筹备养殖观赏鱼需要重设自来水管线,施工过程中需要从李某等4家耕地中挖掘埋设管道,张某同李某等4家进行补偿协商。由于李某等4家提出不合理的补偿要求,使张某无法及时施工,张某在万般无奈下找到了刘永军。刘永军立刻到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并把5家人召集到一起,公平、公正、公开地进行洽谈协商,最终在确保各方利益的前提下调解成功。事后张某给刘永军送来两条烟和1000元钱表示答谢,被他婉言谢绝了。
刘永军热衷于人民调解事业,恪尽职守,坚持原则,严格遵守调解工作纪律。16年间,当事人数十次送礼和宴请都被他婉言拒绝,他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授之以法 加快解纷速度
常言道:没有打不开的结,没有解不了的怨。刘永军既重视“情”与“理”的运用,还注重“德”与“法”的衔接,推动基层治理向法治化、制度化发展,激发情感、法律、公平的多重“正能量”。
为积极主动践行和发展“枫桥经验”,实现矛盾不上交,刘永军在调解工作中始终坚持以案释法,对当事人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他还注重研究新形势下矛盾纠纷特点和规律,总结工作经验和做法,对人民调解员定期进行培训。
自从成立人民调解室以来,刘永军制定实行“一般纠纷及时调解,易激化纠纷稳妥调解,疑难纠纷联动调解,突发纠纷果断调解”制度,快速、有效地定分止争。16年来,他凭着对村民的满腔热血和一颗赤子之心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千余起,纠纷调解成功率达到99%,协议履行率100%,有力地维护了一方平安,为全体村民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