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只要人民满意 我愿永远坚守——记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司法局副局长张彪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驻阜新记者 孙程超 | 发布时间: 2021-04-16 11:10

  个人简介

  张彪,1963年出生,1984年从部队复员后到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司法局工作。2019年,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法律援助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20年11月,被宣传部和组织部授予“最美公务员”称号。

2

  作为司法战线上的一名老兵,张彪已在法律援助和民事调解岗位上奋战了30多年。30多年来,他几乎走遍了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300多个行政村,行程近30万公里,处理民事纠纷案件3000多起。

  抽着旱烟上火炕

  在农村,小矛盾小摩擦时常发生。“千万不要认为这是小事,说不定一个火星子迸出去,就能烧毁一片山林。”张彪说。

  2011年春季的一天,几户村民因土地承包费用问题找到了张彪。原来,承包人李某租了村民的地建了50个大棚,因李某一直赔钱,给付村民承包费一直很被动,后来虽然勉强把2010年以前的承包费兑现了,可村民的意见还是很大,非要抽回土地不可。

  张彪坐在村民的炕头上,卷着老旱烟,和村民唠起家长里短,越唠越近乎,渐渐地就唠出了感情。

  在张彪没来之前,村民吵得脸红脖子粗的,可经张彪这一通唠,就把乌云给吹散了。于是,张彪趁热打铁,耐心调解,使双方达成满意的协议,人人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3

  百姓心中可靠的“品牌”

  为了方便群众,早在2009年,张彪就将自己的手机号码和法律援助热线电话向社会公开,被群众称为“彪哥热线”。为了更好地帮助群众合理合法维权,从2011年11月起,张彪又走进了阜新广播电台直播间,开始主讲《彪哥说案例》节目,通过电波播洒法治的种子,深受广大听众的欢迎与喜爱。由此,张彪被群众投票评为2012年度“最美阜新人”。

  《彪哥说案例》形成了强大的宣传互动效应,由电台辐射到周边的北镇市、黑山县、义县一带,经常有人咨询、寻求法律援助。那时起,张彪就有了一个想法,成立法律服务志愿团队。

  2015年6月15日,全国首例公益性法律服务商标——“彪哥”商标注册新闻发布会成功举行;2018年年初,法律援助动漫形象大使——“彪哥”卡通形象正式发布。“彪哥”品牌广泛传播,“有事找彪哥,有事找司法”一直在群众中口口相传。由此,“彪哥”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彪哥”团队也成了名副其实的样板。这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给老百姓敞开一扇门、趟出一条路,让那些“心有千千结”的人苦闷而来、高兴而去。

1

  甘做群众的“解压阀”

  调解,就要商量着办,实在不行,再走法律程序。可有些事情,法律程序走起来艰难,即便官司打赢了,经济补偿一时半会儿也落不到位,甚至久拖不决。更多的时候,因为作案一方已经服刑或死亡,赔偿的事儿往往不了了之。为了维护自身的权益,一些案件引发的民事赔偿当事人就找张彪团队来寻求援助。这样一来,张彪总是忙得不可开交。

  张彪告诉记者,每当调解案出现趋势向好的转机时,就会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

  在调解期间,张彪经受过心急如焚的焦虑,看到过不被理解的白眼,领略过胡搅蛮缠的无奈,遭受过言辞过激的侮辱。但让他感受最深的是,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化解了剑拔弩张的纠纷,打开了矛盾纠纷的心结,弥合了人间冷暖的伤口,扭转了冷眼相对的关系。

  记者手记

  采访中,张彪对记者说:“老百姓来找咱们,实在是没办法的办法,咱们能办的绝不能推脱。咱们搞司法调解,就是要在情、理、法之间找到最大公约数。”张彪常对同事说,“有些事儿我们不管或者管不彻底,就等于把老百姓逼进了死胡同,甚至推向了万丈深渊,那就是我们的失职。我们要练好调解的本事、援助的功夫,让老百姓真正体验到什么叫司法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