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文化义工”盖首钟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记者 石健 | 发布时间: 2016-11-04 10:34
  盖首钟,被凌源人亲切地称为“文化义工”,他没读过大学却博学多才,活跃在文化战线的角角落落,用镜头和文字记录着凌源文化领域的发展。2013年,凌源监狱管理分局直属监区宣传干事盖首钟被凌源市推荐为朝阳市学雷锋先进个人,并于2014年受到表彰。而盖首钟,只是直属监区众多“雷锋”中的一个。



盖首钟版画作品
 
  走近“名人”盖首钟
 
  盖首钟是一名残疾军人,身体一直不是很好,除了手腕部的残疾,还患有颈椎病、腰椎病、腰间盘突出、下肢静脉曲张等多种疾病。1998年,他突然患上多发性肌炎,路不能走,腿疼得厉害,说上几句话舌头就不听使唤,体重一下子掉了20公斤。即使这样,生病期间的他从未停止正常工作和对内对外的报道。如今,他的病情虽然有所减轻,但是依然需要妻子每天给他按摩来减少疼痛。家里数十本荣誉证书和奖状,是对他最好的褒奖。
 
  盖首钟背着相机,骑着自行车到处找新闻,被很多人称为“城市的电子眼”,几乎是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他的身影。2008年,凌源电视台《每周关注》栏目开播,他成了栏目组唯一的通讯员。从此,他不断为《王亮说事》《文化凌源》《小城故事》《乡村四季》出点子、找线索,那份勤勉,那份执着,让当地记者们除了感动,更多的是钦佩。
 
  随着凌源本土新闻网的兴起,每天,盖首钟将新闻及时送发给朝阳新闻网、凌源新闻网、凌源文艺网和牛河梁信息之窗。还分别以“咔咔”和“老盖”的网名,担任凌源在线和牛河梁信息之窗两个网络中多个板块的版主。2012年,盖首钟以“文化义工”的名字登陆凌源吧,以自己独特的新闻视角将生活中所发生的那些感人事及时、快速地发布到凌源吧上,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好的反响。
 
  从1981年开始向《朝阳日报》投稿,至今盖首钟已经在《辽宁日报》等数十家新闻媒体发表文字和图片新闻等各类稿件数千篇(幅)之多。
 
  作为新闻工作者,有时候也不能在第一时间赶到新闻现场。然而,在凌源市总有一位花甲之人,会及时地给当地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社提供新闻线索,甚至是直接录制好视频资料供电视台使用。他不是新闻战线的同事,却被大家称为编外记者。他不为报酬,始终坚持与文化工作同行,他就是61岁的盖首钟。
 
  在百度中输入“凌源盖首钟”,搜索出来的不是他的个人简介,而是一篇篇署有他名字的新闻报道。有人误以为他是新闻宣传战线的记者,其实,这只是他的副业,他的本职工作是凌源监狱管理分局直属监区的宣传干事。
 
  盖首钟曾有过两年当兵的经历,1977年,他因公负伤,被评定为三等乙级革命伤残军人,也因此转业被分配到凌源监狱管理分局。
 
  因为盖首钟从小就特别喜爱画画,所以在部队期间就承担起了连队的宣传和板报设计任务。回到地方后,面对他从事的宣传工作,更是得心应手并尽心尽力。从办企业电视台、内部广播、宣传橱窗、产品广告、对内对外宣传报道等,本来应该由几个人来完成的工作,都被他一个人给承担了起来,在凌源监狱系统经常有人以“一个人的宣传部”来评价他。盖首钟喜爱剪纸和漫画,他将朝夕相伴的单位环境、设备、工作场景及同事等,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记录下来。每逢省局有展览和各种比赛,他都代表单位积极参加,屡获殊荣。
 
  影响他人的“活雷锋”
 
  作为“雷锋”,盖首钟还将本单位的“雷锋”们以集中连片的形式进行“开花”式报道,出现了监区“群英会”的场面,经他的报道,“女雷锋”王加加家喻户晓,成为凌源献血“形象大使”、退休干警马殿起成为辽宁知名“老雷锋”、干警侯中元、丛培武成为“拾重金而不昧”的活雷锋。直属监区职工王加加,曾因为献血,早在四年前就与郭明义的名字同时被列为2008—2009年度国家公布的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的名单之中。截至2014年3月,王加加无偿献血的总量已经达到1.64万cc,作为郭明义爱心团队队员的她,连续多年都一直保持着凌源市“献血状元”的称号,2013年被评为朝阳市学雷锋先进个人。长期坚持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直属监区退休干部马殿起,自2002年起开始坚持不懈扶贫,先后资助了3名贫困大学生、4户农村特困户,12年来他个人仅用在扶贫济困的善款就达4万余元。2006年,马殿起被凌源监狱管理分局评为感动分局十大新闻人物;2007年初作为全省司法系统唯一获得老干部先进个人称号的他还非常荣幸地受到了时任辽宁省委书记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亲切接见;2013年又被凌源市评为首届道德模范。
 
  近几年,盖首钟重点宣传了监狱系统开展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五项教育”“监狱文化建设年”等教育实践活动,宣传了直属监区的一些先进典型人物。在2013年7月24日“凌源之夏”监狱系统文艺演出的宣传报道中,他适时地宣传了监狱系统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展示了一名宣传工作者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发挥了宣传工作弘扬主旋律、释放正能量的职能。工作之余,他扬己所长,将宣传报道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用他的善良和智慧为弱势群体代言,为社会正义呼喊,为大众生活添彩。盖首钟成为凌源地区新闻宣传领域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义工”,直属监区监区长张宏岐这样评价。
 
  有不服输的干劲儿
 
  在盖首钟身上,始终有一股不愿服输的劲儿,工作中是这样,投稿发表文章也是如此。从1981年开始向《朝阳日报》写稿,至今,他已经在《辽宁日报》《辽宁电业》《党建文汇》《老年工作者》《辽宁监狱》《廉政之声》《辽宁民政》《辽宁监狱报》《中国汽车报》《中国机电日报》《辽宁交通安全报》《燕都晨报》《农机汽车报》《渤海信息报》《凌源市报》、辽宁人民广播电台、辽宁经济广播电台、朝阳人民广播电台、凌源人民广播电台等国家、省、市、县数十家报纸、杂志、新闻媒体发表文字新闻、图片新闻等各类稿件数千篇(幅)之多。
 
  在盖首钟家的柜子里,有数百盘录像带分门别类地排列着,里面有女儿的成长记录,有凌源的老资料,有历年春晚的录像。他喜爱用这种方式存储生活、保留记忆。
 
  2008年,凌源电视台《每周关注》栏目开播,他成了栏目唯一的通讯员。从此,他与电视新闻媒体结了缘。此后陆续开播的新栏目《王亮说事》《文化凌源》《小城故事》《乡村四季》,都有他参与的身影。
 
  “盖首钟同志是我们分局直属监区的宣传干事,更是多年来战斗在辽宁监狱系统文化、宣传领域的一名老兵,他本身是一名残疾军人,但在宣传工作中他展示给我们的始终是身残志坚、能征善战的军人形象。作为监狱系统宣传战线的老兵,他见证和记录了凌源监狱事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程,同时也展示了一名宣传工作者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对于盖首钟,单位给出这样的评价。
 
  以前,熟悉盖首钟的人都亲切地称呼他老盖,或者盖老师。如今,他又有了新的称呼——文化义工。这个朴实又内涵丰富的词语,是对他工作最好的诠释。
 


盖首钟(左一)在拍摄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