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推动全省人民调解工作创新发展,展示广大人民调解员长年扎根基层、爱岗敬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敢于担当的精神品格,扩大人民调解的社会影响力,引导广大群众更多采用人民调解方式化解矛盾纠纷,按照年初基层工作要点安排部署,结合“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社会矛盾化解”专项活动,省司法厅决定在全省开展人民调解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宣传活动。
在活动中,本溪市司法局积极理清人民调解工作发展脉络,总结好人民调解工作经验成果,发掘出人民调解工作先进典型,扩大人民调解工作社会影响,促进本溪市人民调解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8月12日,本溪市司法局举行了首场报告会,各县、区司法局局长、主管局长、司法所所长、人民调解员代表近200人参加报告会。报告会上,8个人民调解先进典型向与会人员汇报了工作,交流了开展调解工作好的经验、做法、技巧,使参会的司法所长、人民调解员代表深受启发。这也是本溪市司法局对与会人员开展的一次人民调解业务培训,旨在提高大家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各县、区司法局在这次先进典型宣传活动过程中,纷纷结合本地区实际,采用多种方式,运用多种载体,扩大活动内涵,宣传人民调解工作,扩大人民调解工作社会影响力。
记者选取了两位人民调解员,通过她们的讲述感受人民调解员尽职尽责、无私奉献、化解积怨、铸就和谐、温暖万家的感人故事。
人物小传
张丽萍,现任明山区司法局东兴司法所所长、东兴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副主任。十年来,她“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守着“一颗心为公、一碗水端平、一身力出尽、一句话暖人,全心全意为民排忧解难”的调解理念,履行着一个人民调解员应尽的职责。
调解故事:一碗水端平的理和情
调处矛盾纠纷是苦差事,没有人愿意去做。可矛盾纠纷不及时调处,就会激化升级,小事也会酿成严重后果。女儿中考前的一天中午,我休假在家正为孩子准备午饭,突然,居民小刘妻子打来电话,哭着喊:“张所长快来吧,要出人命了!”
我急忙放下手中的活儿,掏出钱,嘱咐孩子自己买点吃的,就急匆匆地赶到小刘家。原来小刘儿子刚才哭着跑回家说:“在楼下玩时,让王姨打了。”小刘一听,怒气冲天地拽着儿子到王家讨说法,结果吃了“闭门羹”。他又找到派出所,被告知不够立案。这下小刘真的“发疯了”。“哼!敢骑在老子的头上!”小刘边磨刀边气呼呼地嘟囔着。我知道以小刘的火爆脾气,这事不及时解决,非酿成大祸不可。于是,我苦口婆心地劝了几个小时,小刘的情绪才缓和了些,并答应等我处理此事。
随后,我一次次跑到王家,门却一直锁着,直到晚上8点多小王才回来,她生气地向我诉说道:“白天,小刘儿子在楼下玩耍时,不留神把我家停在楼下的车刮了一道痕迹。我就说了他几句,他不仅不认错,反而用话顶撞我。我就生气地朝他后背拍了一巴掌,又没有真打他。就这么点事,他们家值得吗?”我只好从邻里和睦的重要性不厌其烦地做工作,小王的气也就慢慢地消了。于是,我立刻带着小王买了些水果到刘家,登门道歉,并向小刘讲了事情的真相,小刘的孩子认了错,小刘的气消了。一场就要激化的纠纷被化解了。当我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里,看见台灯下学习备考的女儿和吃剩的半包方便面时,我流着泪愧疚地问自己:我可能是个好的调解员,可我是个合格的妈妈吗?
“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小区才能祥和稳定。邻里之间哪怕产生一点点矛盾,也要尽早地化解掉,决不让小矛盾升级为大事件。”一天,居民反映,老贾在楼房后的平房院里养鸡、鸭、狗,家禽和宠物的叫声、异味闹得邻居休息不好,也不敢开窗。大家联合找到贾家,贾家却理直气壮,由开始互相谩骂升级到互相撕扯。更有甚者扬言要投药毒死这些家禽。我得知后,立即赶了过去,一点儿没想个人安危,冲到人群中间,控制事态的发展。随后,我又“两头跑”,这边劝劝,那边说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老贾认识到自己的做法确实影响了邻居的休息和生活,主动处理了饲养的家禽,并向周围的居民们公开赔礼道歉,一场纠纷就这样化解了。
调解心得:“六大机制”保平安
积极推进“六大机制”建设:一是矛盾纠纷预警机制。建立信息员、居民组、社区调委会、街道调委会四级预警网络,确保矛盾纠纷发现得早、控制得住、化解得了。二是矛盾纠纷排查机制。调委会每月进行一次大排查,确保矛盾纠纷及时发现。三是矛盾纠纷综合调处机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职能作用,形成人民调解工作合力。四是矛盾纠纷信息反馈机制。实行敏感信息“零报告”。五是回访机制。由具体负责调解案件的调解员对当事人进行回访,确保履行率100%。六是教育培训机制。通过以会代训、参加学习班、交流研讨等多种培训形式,提高人民调解员综合素质和能力。
人物小传
贾蕊,现任河东基层法律服务所副主任、河东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员。她虽然是一名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但是与人民调解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她积极参与人民调解工作,化解民间矛盾纠纷,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作出了积极贡献。
调解故事:调解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一次,站前社区居民李静看到我,一把抓住我的手大哭起来说:“你救救我家吧!我儿子怎么办啊?”
原来,李静的儿子在某超市当理货员,在超市内部的篮球比赛中意外摔倒,造成踝骨骨折送进医院。超市负责人让他自己先垫付医药费3000多元,打上石膏便让他回家休养了。没过几天,单位就要求他上班,不然工作岗位就没有了,因为十分珍惜这份工作,他只好拖着伤腿就去上班了。在他报销医药费时,单位不承认收到票据,不给报销。在他带伤坚持上班不久,在一次理货时又从梯子上摔下来造成二次骨折,尽管这次医药费走了保险,可是单位逼迫他出院复工。
由于伤情实在严重,李静的儿子请假去复查,并且向负责人交了请假条,没想到单位在他复查期间以旷工为名与其解除劳动合同,也没有给予补偿。他在超市连续工作7年,年年被评为优秀员工,现在遭受如此待遇,实在想不通,继而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觉得自己窝囊,在家里点起了大火自杀,幸亏发现及时才没有造成家毁人亡的后果。
为此,李静不敢出门,每天只能在家看着儿子。想打官司又没有钱。听完李静的诉说,在弄清事实基础上,我并没有急着起诉,而是边调查收集大量证据,为起诉做好准备工作,边多次找超市,依法依规与超市协商。最终,超市同意负责当事人工伤期间的费用,并就违法解聘行为向当事人道歉。李静的儿子可以上班了,他很高兴,对生活又充满了信心。作为一名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我发挥法律专业优势,依法调解矛盾纠纷,使当事人利益得到保护,既化解了矛盾又尽量避免了诉讼的发生。
两年前的春节,29名农民工在某工地打工期间,由于钢筋型号不对,造成工程质量不合格,建筑单位负责人将29名农民工全部辞退,不支付劳动报酬。为讨血汗钱,他们先后到市、区有关部门上访,后经有关部门认定他们符合法律援助条件,指派我做他们的法律援助代理人。接到任务后,我边组织人员整理立案材料,边为29名农民工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安抚他们的情绪,同时与河东司法所、溪湖区劳动监察大队联系,积极进行调解,几经周转,多次协调,跑遍了相关部门,终于为29名农民工找回了拖欠的工资。农民工感激地说:“多亏你,我们才拿到这些血汗钱,我们可以安心地回家过年了。”一件集体上访事件解决了。
调解心得:调解需要真心真情
为做好人民调解员工作,我捧出热心、付出真情,也看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也深深地爱上了人民调解工作。法国文学家雨果曾经写道:“花是尊贵的,果实是甜美的,让我们来做叶吧,因为叶,是平凡而谦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