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租人”APP暗藏违法犯罪风险
目前市面上的租人APP软件有很多,几乎都是以出租时间获得收益为目的,也有一部分人是为了交朋友扩大交际圈而玩的,记者调查发现,对于租人平台暴露出的问题,并没有相关监管部门审查,APP软件本身也没有监管和自律。
问题一:注册低门槛,不需实名认证
记者在软件下载区输入“租人”两字,出了几十条结果,而且每一个APP的下载量和评论量都不低。
记者随便下载一个租人软件,这款应用定位是:“时间售卖与技能交易的平台,致力于帮助更多有时间或有技能的人迅速变现!”服务项目既有休闲娱乐运动,也有教育培训,还有资讯、技术服务等,也有比较奇葩的,比如违章处理、占卜、陪吃饭、陪唱歌、陪看电影、陪逛街之类。用户可以在这上面发布需求,也可以发布技能为别人服务。为了更好地了解其中内幕,记者随即进行注册,发现只需一个手机号进行验证码的接收,也不需要填写真实姓名,只是头像需要一个真人头像,记者后来发现这个头像不一定是本人。
身份验证会有“手机认证”“身份认证”“技能认证”“微博认证”四个等级,虽然平台宣称“安全有保障”,但是并没有强制用户“选择身份证认证”。
于是没有经过任何实名认证,记者就成功成为了一名用户。
记者注意到,这个号称有100万用户的平台上以仅有“手机认证”和兼有“手机认证”和“身份认证”的用户居多。
问题二:隐患平台不负责
这些平台上的技能达人都可靠吗?于是记者发布了“技能需求”,选择了一项“羽毛球”,随后有人“应邀”而来,记者选取了其中2人进行交流。
其中一人资料显示经过了“身份认证”,服务介绍是“沈阳某大学在校生”,收费为50元/小时。交流中对方表示,自己确为专业教练,并且已有多次服务经验。另一人则仅经过了“手机认证”,收费为30元/小时。聊天发现对方甚至不会打球,只是陪玩的心态。
记者发现,在价格方面,服务人员的定价基本是由自己定,平台没有统一的标准。申请门槛低埋藏了许多隐患。特别是对于女性,出去陪人家吃饭,却不知道对方的真实姓名……平台制度的缺失是很大的一个问题。
问题三:租人APP暗藏性交易
记者调查发现,在“租人”平台出租自己的不少是女性,而且在平台上展示的照片大多比较暴露,见面的“暗号”设定也极其暧昧。一些“租人”平台为了吸引、争夺用户,也会主动使用带有性暗示的词语或者图片。
此前,有媒体报道,在某几个租人平台,有不少女性愿意高价格提供性交易的服务,要价在每天2000-3000元不等。一位“约单”APP的瑜伽教练Niki就在“出租自己”时多次遇到约会风险。Niki对记者表示,由于她是专业的瑜伽教练,出租授课费用标注300元/小时,在同类出租者中价位相对较高,因此就经常有租人者直截了当地问自己是否可提供额外服务,遇到这种情况,她会立即结束交易并举报对方。
律师:“租人”游走在法律边缘
北京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沈阳分所律师蒲伟表示,“租人”服务实际上游走在合法与违法边缘。我国目前为止尚未出台此类的相关法律法规,从实际情况来看,在整个租人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问题:比如,陪练人员如果是需要进行教学的,是否有相关的资质证明,陪游人员如果是作为导游,那么是否具有导游的资质等。如果租人之后,要求出租者以类似男友、女友或其他人员身份出现,并且其真实的目的是为了实施一些欺诈活动,而出租者对此完全知情,则其行为就涉嫌共同犯罪。如果出租者出租自己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性交易,那么其行为也违反了相关法律的规定,进行出租活动的平台对此知情的,则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出现问题 APP软件担责吗?
蒲伟告诉记者,提供租人服务的APP软件,更接近于一种居间服务。我国对于中介服务行业除了合同法也没有更加明确的规定。也就是说,提供此类服务的网站和APP,实际上是有一定的义务对出租自己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审查,并且将审查的真实情况告知租赁者的。如果没有,那么该软件的所有权人就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对于此类软件,最为重要的,还是规范所服务的事项和内容,包括对出租者、承租者的身份进行必要的核实和审查,对所提供服务的事项进行必要的核实,保证出租人和承租人双方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