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重温历史 致敬抗战老兵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记者 董楠 王大海 栾岚 李滢乐 | 发布时间: 2016-09-05 10:13
老去的是容颜 不变的是家国情怀
  
  编者按: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87.9万余人,其中军人伤亡413万余人。大半中国被日军践踏,930余座城市被占。
 
  在这期间,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面对枪林弹雨,毫无畏惧;他们出生入死,冲锋陷阵;他们挥起大刀,向敌人头上砍去;他们曾经高唱《义勇军进行曲》,担负天下的兴亡,他们就是英勇的抗战老兵!
 
  在那段烽火岁月里,抗战老兵们将青春献给了民族独立与解放。他们抗击侵略者,留下了惨烈的血色记忆。硝烟散尽,他们却解甲归田。如今,老兵们无声地散落在历史的“褶皱”里。
 
  近日,本报记者奔赴我省各地,寻访了四名抗战老兵,听他们讲述那段峥嵘岁月的抗战故事。
 
  当兵是他无悔的选择
 
  【老兵档案】
 
  苗登占,92岁,1945年参军,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
  采集地:抚顺市望花区光明街道春光社区

 

苗登占向记者讲述抗战故事
 
  苗登占今年92岁,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70余载的时光,把他从一名血气方刚的青年变成了一位鲐背之年的老人,变化的是容颜,不变的是他对那段峥嵘岁月刻骨铭心的记忆。
 
  战友牺牲是他最痛苦的回忆
 
  苗老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山东汉子,1943年,19岁的他因生活所迫来到辽宁务工,并于1945年毅然决然地参加了八路军,编入冀热辽军区8师24团2营4连,正式成为了一名军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他所在的部队负责接收盘踞在鞍山七岭子一代日军武装,但部分不肯接受现实的日本兵负隅顽抗射杀许多八路军战士。见此情形,苗老与战友立即开枪还击,经过8个小时的激烈战斗,苗老与战友们将日军武装打散,并俘虏了数百名日本兵,关在营地二楼。
 
  在俘虏数百名日军后,被打散的数十名日军在夜间潜到营地企图报复,双方再次发生了激烈的交火。
 
  “当时我和排长在一起战斗,就听两声枪响,排长孙大哥就在我眼前倒下了,我大声地喊他的名字,可无论我怎么呼喊,他就是一动不动。”说到这里,一向刚强的苗老用手指轻轻擦掉了眼角的泪水。
 
  苗老告诉记者,虽然已过去了70多年,但当时的情景,他一辈子也不会忘,那些昔日与自己说笑的战友,次日就在战场牺牲,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0多岁。
 
  参军十年未回家
 
  1955年,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苗老退伍了,被分回了原籍山东老家,而这是他参军以来第一次回家。
 
  “当时通讯不发达,一心为了革命,家里人见到我直接懵了,许久才回过神,都以为我牺牲了呢!”苗老对记者说。
 
  当记者问苗老对于当兵有什么感想时,他这样对记者说,“战争是残酷的,但当兵是我无悔的选则,如果时光能倒流我还会这样做!”从苗老的话语和目光中,记者看到了这名老兵的坚定信念。
 
  苗老是一个把名利看得特别淡薄的人,如果不是他的小儿子告诉记者,记者不会知道他曾在军旅生涯中立过赫赫战功,先后获得了7个奖章。
 
  他的事迹深深影响着下一代
 
  经历过枪林弹雨的苗老深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他一直教育晚辈,没有先烈的流血牺牲,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心怀感恩,为平安建设多作贡献。
 
  他的小儿子苗景革就是受到苗老的影响,投身到了平安建设工作当中,做起了一名平安志愿者。如今,在春光社区中,居民不仅知道有一位曾经为和平奋战的老兵,还知道这位老兵有一个热心肠的儿子,帮助他们解决各种难事。
 
  记者了解到,在苗老的影响下,他的其他子女和孙子、孙女也经常帮助身边的居民做好事,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八年抗战一天没落下过
 
  【老兵档案】
 
  蒋润苑,99岁,1936年参军,曾任远征军53军军部作战参谋,八年时间里参加过腾冲战役等多次大型战役。
  采集地:沈阳市和平区中华路街道中华社区

 
  家住沈阳市和平区中华路街道中华社区的蒋润苑,今年已经99岁了。虽然年岁已高,可是谈起抗战,蒋老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清晰。
 
  战友多九死一生
 
  1936年,在亲戚的帮助下,蒋润苑前往西安成为一名军人。“七七事变”爆发不久后,跟随东北军进入抗日前线。在武汉会战期间,他通过自学成为一名无线电通信员,随后在黄埔军校17期学习。1943年,他被编入中国远征军,担任远征军53军军部作战参谋,赴滇缅抗日。
 
  蒋老所在部队曾在腾冲战役中歼灭日军6000多人,但他们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许多辽宁士兵就永久地留在了那里。提起战友,老人几度哽咽:“连长冯忠实阵亡了,王圣衍连长和田宝昌连长都负了重伤,田宝昌的命是战友杜润生给捡回来的。当时田宝昌浑身是血,昏迷不醒,是杜润生冒着生命危险把田宝昌从战场上背下来了……”
 
  “八年抗战我一天没落下。我没干什么轰轰烈烈的事,但我没掉过队,我问心无愧,不过和那些死在战场上的战友比,我的确差得很多。”
 
  对得起国家,对不起母亲
 
  回忆自己的抗战,蒋老哽咽着说道:“我对得起国家,但却对不起母亲。”
 
  “1939年,我随部队驻扎在湖南津市,给老家发了一封信。因为老家已经被占领,能不能收到信我根本不能确定。结果怎样呢?真的回信了。那差不多是两年以后的1941年,我那时正在军校当学生。收到信后,我打开一看,信中说我的母亲死了。第二天我就买了黑布,戴了孝。当时我就想了两句话:卧榻未侍,含殓未归,从来游子多遗恨;国仇未复,劬劳未报,自古忠孝难两全。”
 
  最美家庭好榜样
 
  蒋老现如今已与90岁的老伴儿李冰茹携手走过70多年了,六个子女都很孝顺,四代同堂,每天闲暇时蒋老还会用放大镜看看报纸,关心一下国家大事,偶尔写写毛笔字。
 
  蒋老一生不图名不图利,生活一直非常简单朴素。他的家庭有着朴实的家风,他一直教育子女们:学习的要好好学习;在职的要好好工作;退休的要好好生活。他教育子女要踏踏实实工作,爱岗敬业。
 
  蒋老有三个儿子三个女儿,儿孙们有的在政府机关工作,有的是医院的医生,有的是学校的老师,有的在国外名校任教,有的在公司任会计工作……工作虽然普通,但却是脚踏实地,现在孩子们在各自的生活领域都很有作为。
 
  中华社区党委书记兼主任宋红告诉记者:“我们现在逢年过节都会到蒋老家去看望老两口,送点生活必需品,表达我们对蒋老的尊敬。我们也经常告诉社区的其他居民,一定要向蒋老一家学习,因为蒋老就是我们社区的榜样。”
 
  闲不住的老人张洪儒
 
  【老兵档案】
 
  张洪儒,90岁,祖籍山东,1944年参军,参加过莱芜战役、济南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等多次大型战役。
  采集地:抚顺市望花区光明街道星光社区

 
  8月31日,记者怀着对抗日老兵的崇敬心情来到90岁的抚顺市望花区抗战老兵张洪儒的家。
 
  张老中等身材,有点胖,别看走路一蹭一蹭的,但是坐在椅子上,上身挺直,说话声音洪亮,军人气质十足。得知记者来意,张老断断续续讲起了峥嵘岁月里的故事。
 
  参加八路军
 
  张老的老家在山东省章丘市,也就是过去的章丘县。抗日战争时期,章丘饱受日本侵略者的残害。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时,张老才10岁。“七七”事变以后,日军疯狂向中国发动进攻。12月中旬,日军进入章丘,烧杀抢掠,残酷至极,铁蹄所至,血迹斑斑,财物一空。
 
  与此同时,章丘人民的抗日激情也十分高涨,出现了很多抗日英雄。1944年,张老已经是十七八岁的年轻人了。七八年里,张洪儒目睹了日军的暴行,也看到了老乡们参加八路军英勇抗日,在偶然的机会里他与当时章丘地下党有了接触,而当时地下党的负责人之一是现在的张老的老伴儿韩素珍的三叔,1944年4月,就是三叔介绍张洪儒参加了八路军。虽然1944年是抗日战争的末期,但也是最艰苦的时期,日军依然肆虐。八路军的生存环境还很恶劣。日军疯狂进行“扫荡”,各派伪顽势力也将矛头指向共产党和八路军。在一次战斗中,张老的右腿挨了一枪,伤好后,张老一点没有退缩,又继续上战场。
 
  迎来解放
 
  张老说,那时的条件太苦了,糠饼子、糠窝头算是好粮食,有件棉军衣是非常难得的事。不管咋苦,心里就是想着打敌人。晚上行军,常常是后面的人扶着前面的人,走着走着就睡着了,但是脚步却没有停,走一会儿醒一会儿,遇到敌人就战斗。终于到了1945年8月,日本投降了。就在这个8月里,张老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可不长时间解放战争又打响了,张老又投入了战斗,这一打,就打到了全国解放。张老说,他当时在山东的野战军的炮兵部队,参加过著名的莱芜战役、济南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解放后,他回到了家乡。
 
  落户东北
 
  解放初,山东的生活条件很苦,张老听韩素珍的大伯说东北条件比较好,于是张老一家就在抚顺落户,都在301厂也就是现在的抚顺铝厂上班。张老后来还当上了工会主席。张老的老伴儿韩素珍对记者说,老头子做事还像在部队那时一样,认真,觉悟高,有时年三十儿都不回家,说是为了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老张的命也大,打仗的时候挨过枪,没咋地,(上世纪)70年代送厂里的小青年下乡的时候,从马车上摔下,车轱辘从身上轧过,肋骨折了几根,但命却保住了。 
 
  1981年退休后,张老在家待不住,又到黑龙江找零活干,过了几年干不动了,这才回到抚顺。虽然干不动重体力活,但是人却闲不住。看到小区里树少,张老就开始为园区种树栽花。种桃树、葡萄、花草等等,忙个不停。张老的儿子张尊刚说,原先居住的小区的楼前楼后很多树都是父亲种的,把园区整得漂漂亮亮的。韩素珍老人退休后到社区当上了卫生主任,也一心一意为居民的事忙得不亦乐乎。
 
  2008年张老一家搬到现在居住的小区,那时张老已经八十多岁了,可还是向行军打仗似的,每天与原来的几个老熟人走一个多小时锻炼身体,然后在园区里开始种树栽花。他年纪大了,挖不动坑了,张尊刚就得替老人挖坑,渐渐的,张尊刚也为园区种了不少树,也成了保护环境的爱心人。
 
  近两年,张老毕竟是高龄了,腿脚不像从前那么利落了,更多的时候是坐在家里。他有时拿出中央军委在纪念抗日战争60周年和70周年给抗战军人发的纪念章,追忆着已经久远的那个年代的事情,每当这时,他都要告诉儿子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做个积极向上的好人。
 
  92岁老兵忆抗战 言传身教下一代
 
  【老兵档案】
 
  宋英伟,92岁,1945年参军,在皖南地区的大山里给扫荡的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并在解放战争中参加过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等多次大型战役。
  采集地:丹东市振兴区站前街道海华社区



宋英伟(中)给记者和社区党委书记(右)讲述抗战经历
 
  他,是一位抗战老兵,他的儿子也是一位优秀的军人,如今是一名优秀的公安民警。他叫宋英伟,现住在丹东市振兴区站前街道海华社区。8月31日,记者来到了这位92岁高龄的抗战老干部宋英伟家中,“一大早,我爸就让我给他找出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奖章等着你们呢。”大女儿宋捷飞对记者说。
 
  宋英伟老人虽然满头白发,但腰板挺直,他穿戴整齐,上身一件蓝色衬衫,下身着黑色西裤,端正地坐在沙发上。
 
  铁蹄下抗争 战火中成长
 
  回想起当年被日本侵略得满目疮痍的中国,宋老激动地说:“中国能有今天,不容易啊!”老人向记者讲述起了当年艰苦卓绝的抗战生涯。
 
  1945年,宋英伟还在读高中,日军在他的家乡安徽省桐城县疯狂侵略,那里尸横遍野、民不聊生。当年6月,刚满19岁的他与叔叔、哥哥和身边的热血青年一同高喊着“只有战,只有拼,才能死里求生”的口号,加入了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转战在皖南地区的大山里。尽管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们凭着坚强的意志给扫荡的日军以沉重的打击。
 
  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宋英伟所在的部队被编到八路军正规军第七纵队。他先后参加了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大型战役,他自己都记不清总共参加过多少次战斗了。全国解放后,他又投入到浙江剿匪的战斗。匪事刚平,宋英伟再次马不停蹄地南下福建,守卫祖国的海防前线。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他又被调到了沈阳军区参与战斗。
 
  宋英伟告诉记者,当年所在的游击队武器装备都很差,常常是靠缴获日军的装备来打仗。最多一次,他们缴获了日军上百杆枪、六千多发子弹。
 
  那一次,部队提前在日军向安庆进发的必经之路两侧挖好了战壕,一埋伏就是一天多。等到第二天中午,日本兵果然来了。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宋英伟所在部队以牺牲十几名战士的代价全歼二百多名日军。
 
  言传身教 潜移默化下一代
 
  “老兵爸爸的谆谆教诲燃起了我们投身军旅的豪情。我的两个弟弟都当过兵。”大女儿宋捷飞告诉记者。
 
  就是这样一位抗战老兵,用他那片赤诚的报国心将儿子送到了部队。 
 
  “正是那豪情、那留恋、那眼泪感动着我。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我就立志要走进军队这个大学校、大熔炉、大家庭。”儿子宋凯西说。
 
  宋凯西从青岛退伍之后,曾是丹东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三大队的副队长,如今是振兴公安分局汤池镇派出所的民警。在父亲的感染下,宋凯西在公安系统表现优秀,他对工作从来一丝不苟、兢兢业业。
 
  服务社区,共建和谐
 
  海华社区党委书记汪忠东告诉记者:“宋老是一个热心肠的好人,平日里经常参与社区的活动,只要他发现哪个设施有问题了,都立刻向我反映。”
 
  汪忠东介绍,去年抗战胜利70周年的时候,社区特邀宋老给孩子们讲“红色”故事,当天,他生动地讲述了亲身经历的地雷战、阵地战、逃亡战三个精彩故事,将学生们带进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以此激励孩子们珍惜和平、学有所成,长大报效祖国,抒发和传递爱党、爱国的炽热情怀。
 
  “宋老的亲身故事让我们了解了中国抗战的历史,是一堂生动的历史教育课。让我们年轻后辈领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汪忠东说,“我们也是希望通过社区里的抗战老兵,来追寻红色历程,让大家能够铭记革命历史,不忘党恩,共同为建设和谐社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