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葫芦岛市连山区人民检察院帮扶龙王山村脱贫攻坚纪实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驻葫芦岛记者 郑子超 | 发布时间: 2020-06-08 10:38

  5月21日,葫芦岛市连山区山神庙子乡龙王山村“扶贫种植园”开犁耕种,连山区人民检察院驻龙王山村“第一书记”魏铁夫与农民一起耕作。头发里,是汗珠和灰土和成的泥;手心里,是磨掉茧破了皮起的泡,但他的心里,却是十足的干劲儿和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决心。10亩“朝阳红谷”,播下的是龙王山村“八步方略”致富的希望之种。

魏铁夫(前)与村民在“扶贫种植园”里耕种

魏铁夫(前)与村民在“扶贫种植园”里耕种

  捋清发展思路

  山神庙子乡,是连山区西北部4个贫困乡之一,龙王山村,是山神庙子乡的重点贫困村,村里有207户630人,耕地面积2200亩,建档立卡贫困户44户,贫困发生率达20%。2018年,各级党委部署选派精干的年轻干部驻村扶贫,时任连山区检察院政治处副主任的魏铁夫主动请缨,申请到最偏远、最贫困的山村驻村,成为龙王山村的“第一书记”。进村以后,魏铁夫对龙王山村的党建、经济、文化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调研评估,分析形势,捋清思路。

  “原以为扶贫就是给村里拉点项目,增加点经济收入,但实际干起来,才发现是千疮百孔,千头万绪。”调研结果显示,形势极不乐观。龙王山村基层党组织薄弱,缺乏凝聚力,全村15名党员平均年龄60岁,年龄最大的党员已经91岁;村民文化程度不高,思想意识相对守旧,眼界不够开阔,科技扶贫难度大;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土地瘠薄,农民增收渠道狭窄,产业结构单一,特色产业以零星种养为主,未形成品牌和经济规模,生产水平低下;人居环境、医疗卫生条件差;群众生活困难,精神生活贫乏,文化落后;劳动力外流严重,缺少人才支撑……总之,是脱贫底子薄,乡村发展制约因素多,脱贫任务艰巨。

  提升脱贫能力

  针对制约龙王山村的发展因素,魏铁夫与连山区检察院确定了“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帮扶方针,制定并实施“八步方略”的扶贫举措,全面提升龙王山村脱贫攻坚能力、乡村振兴活力。

  围绕顶层设计,连山区检察院统筹规划龙王山村振兴发展。结合村情、地情、人情,制定了科学、可行的三年发展规划,推行可持续发展项目;围绕产业兴旺,推进家庭式分散生态养殖项目,协调扶贫资金帮助贫困户发展特色养殖,负责包销,实现高质量、高效益、高水平推进;围绕壮大村集体经济,协调资金设立扶贫试验种植园,采用统一规划、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模式精准运营,销售收入全部纳入村集体收入;围绕精准扶贫,举全院之力结对帮扶认亲戚。检察院主要领导多次深入贫困户家中“面对面交流”“心连心沟通”“手拉手帮扶”。节日为村里老党员、贫困户送米、面、油等慰问品和慰问金。检察长关德权对建档立卡贫困户、高中学生赵艳青累计资助近3万元,使该学生顺利考入辽宁师范大学;围绕生态宜居,推进“美丽龙王山”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维修改造加固村路和漫水桥;围绕科技支撑,推进光伏项目并网发电,为贫困户带来最直接、持续的增收,同时为村集体注入稳定的经济来源;围绕共同富裕,发动协调党员魏德良成立了吉利苦参种植合作社,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40户入社,直接带领贫困户致富奔小康,完成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路径转换;围绕乡风文明,推进精神面貌提升,组织、引导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满足农村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每一步“方略”,都为龙王山村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迈出发展步伐

  “多亏了党的精准扶贫好政策,多亏了检察院的大力帮助,多亏了‘第一书记’的上下协调,我们对以后的生活充满了信心。”村民代表赵连友对“扶贫种植园”格外上心,有活必到,他的话,也代表了龙王山村全体村民的心声。2018年,连山区检察院协调2万元资金,设立了5亩扶贫试验田,栽植从河北引进的新型地瓜,当年产量过万斤。2019年,再次协调资金1万元,将试验田扩大到10亩,引进“朝阳红谷”,收效良好。

  在建档立卡贫困户张树琴的家里,一只只黑猪懒洋洋地躺在圈里养膘,一只只溜达鸡精神十足地到处觅食。张树琴和同村的李树代,是“家庭式分散养殖项目”的受益者。2018年,两家销售11头黑猪和226只溜达鸡,增收效果显著。

  “八步方略”,步步清晰,目标明确,如今的龙王山村,在精神上旧貌换新颜,经济发展步伐愈发稳健。截至目前,连山区检察院累计为派驻村协调资金13万元,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7.19万元,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增收1.4万元,摘掉“省级软弱涣散”的帽子。老百姓的腰包鼓了、眼睛亮了,“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更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