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省将“在全省行政村设立‘村民评理说事点’”列入十件民生实事之一,省司法厅着力在全省打造一批“叫得响、过得硬”的“村民评理说事点”,努力将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从去年11月份启动“村民评理说事点”试点,到今年的再部署、再行动,我省各地“村民评理说事点”活力愈发强劲,这项带着泥土芬芳的工作就此展开……
“村民评理说事点”里,村民们聚在一起表达心声,说诉求
“我们要将‘村民评理说事点’打造成矛盾纠纷调处点、社情民意汇聚点、公共法律服务点、干群关系联系点,通过‘村民评理说事点’,广大群众可以吐露心声,表达诉求,寻求帮助,化解恩怨,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近日,省司法厅副厅长郝集体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溯源】打造乡村治理新格局
“去年11月,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省司法厅针对目前我省社会矛盾突发、多发在乡村的特点,在借鉴了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了在全省每个行政村设立‘村民评理说事点’的工作设想。”省司法厅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处处长李晓强对记者说。
李晓强介绍,去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村民评理说事点”融说事、议事、办事、评事于一体,看似简单,却包含了村民自治、引导创业、乡风养成、矛盾调解、村务监督等各个层面,涉及基层组织、民主法治、农村文化等各个领域,强化了村民主体地位,拓宽了源头治理视角,创新了基层民主范式,健全了村务监督体系,是打造乡村治理新格局的有效切入点。
【探访】“村民评理说事点” 大事小事商量办
在我省各地,“有事去‘村民评理说事点’”说道说道,已经成为村民的口头禅,大家拉几个小板凳,围坐在一起,可以说事、议事、评事。连日来,本报记者实地探访了我省各地的“村民评理说事点”。
说队伍:有威望的“乡贤”出场,不一样
清原满族自治县夏家堡镇金家窝棚村党支部书记周玉才今年56岁了,在村里当了22年的“村干部”,群众威信很高。村民有烦心事都来找他,他也总能够凭借多年的人民调解经验一一化解。
如今,清原县司法局夏家堡司法所把“村民评理说事点”的牌子挂到了村部,人称“周有才”的老周也顺理成章地被推选为村里的评理说事员。对此,老周说:“啥头衔真没那么重要,主要是村民们信任咱。‘评理说事’这个词用得真好,在咱们农村,多半的矛盾纠纷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用现在比较时髦的话叫‘接地气儿’。”
在“村民评理说事点”,记者一进门就被那套老式沙发和上面的几个牡丹花图案靠垫吸引了。周玉才告诉记者:“这是为了能让来这说事的村民们坐得舒服些,我特意从家里拿来的。这样一坐下,他们的情绪就会得到一定的缓解。”只要他们一坐下,周玉才就给他们把水倒上,这杯水一下肚,气儿就消了一大半。
夏家堡司法所助理员赵俞峰表示,“乡贤”来源于群众,最了解群众,最能与群众息息相通,在宗族或村民中都享有较高的威望,生活在村里,大事小事都知道,邻里纠纷的苗头他们往往在第一时间就能发现,成为化解矛盾的“灭火器”。“村民评理说事点”的“加盟”更使得“乡贤”们能够更好地开展工作,有的放矢,也切实为司法所和派出所减轻了不少压力。
省司法厅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处处长李晓强介绍,每个“村民评理说事点”都有一名评理说事员,他们可以是村人民调解员,也可以是村贤社贤和德高望重人士。有条件地区的村民组和超市(小卖店)、棋牌室、公益彩票点等群众经常性聚集地还设立了信息员。同时,各地整合律师、法律援助等公共法律服务资源,组建专业法律团队,为“村民评理说事点”提供法律服务支撑。
说场所:“大姐家”“兽药店”“村部小楼”,都是“好地方”
“今天咋啦,怎么不高兴了呢,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了?跟大姐说说。”黑山县太和镇胜利村“村民评理说事点”设在了村民谭玉双家中,自从有了“村民评理说事点”,谭玉双的家中总是很“热闹”。
当记者问谭玉双将“村民评理说事点”放在自己家中的感想,她说这是村里对她的信任,也是对她为人的认可。
胜利村的另一个“村民评理说事点”设在村民谭考民的兽药店,门上“村民评理说事点”的牌匾让这个几十平方米的小店显得与众不同。“我是胜利村的老户,平时我这小店坐满了村民,大家愿意聚在这儿,不仅仅唠唠家常,更多的是反映村里出现的问题、邻里之间的纠纷矛盾。”谭考民对记者说,他的“任务”就是为村里收集更多民意,能帮忙解决的矛盾,就利用大家对自己的信任及时化解在家门口。
黑山县司法局太和司法所所长张艳告诉记者,太和镇共有17个行政村,他们根据每个村的特点来进行“村民评理说事点”的选址,让其真正发挥出社情民意汇聚点、矛盾纠纷调处点、法律服务代办点、法治建设推进点的作用。
在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河口村的村部小楼上,“排忧解难评理止纷争、倾听心声说事共协商”18个大字引人注目。它告诉村民,河口村“村民评理说事点”就在这幢小楼里。
走进村委会大院,记者发现两侧的院墙上是彩绘的“评理说事”主题宣传画,“评理说事”4个大字就印在上面。宣传画告诉村民:“大事,小事,烦心事,实事,难事,身边事,从政策法规到村规民俗,从社情民意到矛盾纠纷,今后,村里的大事小情,都可以到‘点儿’上说道说道。”
“村民评理说事点”在二楼的一个房间。此前这间屋子是村民议事厅。村党支部书记冉庆臣告诉记者:“以前村民之间发生矛盾纠纷找到村里,没有固定的化解纠纷的地方,就在我的办公室、村主任的办公室,或在会议室调解。调解纠纷时,经常会有人来办事情,一打岔,常常会影响调解气氛和调解效果。现在有了固定场所,调解氛围可好了。”
“关于‘村民评理说事点’的场所,我们要求各地依托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室或乡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还可根据实际,在一些百姓经常聚集地设立。‘村民评理说事点’,就是唠家常的地方。老百姓心里有啥不痛快的,在这里说出来、有人听,从而及时发现并化解矛盾纠纷。”李晓强对记者说。
村民在说事点里评理说事
说实效:接地气,赢民心,“一条龙”
想说就说 提供诉求表达的畅通渠道
“村民评理说事点”设置的核心是啥?对此,岫岩满族自治县司法局局长蔡爱军表示,“关键在实效,重在贴地气,赢在得人心。”几天前,65岁的于家岭村村民王某气冲冲来到说事点,申请人民调解,请求于家岭村妇女主任、人民调解员于春玲调解他与其三个儿子之间的赡养纠纷。
于大姐将王某的三个儿子全都请到了说事点来,通过对相关法律知识的耐心讲解,化解了王某父子四人间的隔阂,当场达成了赡养协议,避免了父子反目的风波。于大姐的一句句劝解,拉近了村民距离,化解了村民矛盾,也树立了健康文明的新“村风”。
现在于家岭村已将邻里纠纷调解、复杂纠纷调处和群众诉求、村民民主议政、议事都纳入村民评理说事平台,形成专业多元的评理说事员队伍。
在宽甸满族自治县大川头镇,记者采访宽甸县司法局大川头司法所所长陈文姝时,陈文姝把“村民评理说事点”比作是化解矛盾的东风。前不久,成功解决了一起28年积案。杨某、杨某某是亲哥俩。两家挨着,门前有一块不到一分的三角地。两家都说这块地是自己的,常为争地争吵动手,弟弟杨某某一气之下离家出走至今未归。杨某的妻子周某多次到镇里找司法所,可是由于这块地就在两家门前,谁也没有足够证据证明这块地归属,司法所做双方工作总是做不通,为此也很犯愁。前不久,村里有了“村民评理说事点”,陈文姝觉得这是一个好契机。于是陈文姝先做周某儿子的工作,最后做杨某和周某的工作。经过几天的努力,终于把这起28年的恩怨化解了。
有商有量 搭建村民协商民主的有效平台
兴城市构筑“村民评理说事点”,着眼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点”,而是一个包含着多项基层法律服务的“立体面”。在“面”里,既有一事一解,也有上下通达,还有协调联动。
兴城市高家岭镇郭家村张、迟两家是邻居。2月初,迟某堵住了自家后院的排水沟,地势偏低的张家认为降雨会危及自家房墙,由此产生不满。张家一气之下将迟家的入户电线和有线电视线路全部剪断。两家矛盾愈演愈烈,迟某扬言要和张家“拼命”。
经派出所、司法所、说事点联合调解,迟家表示一定不会再妨碍张家排水,张家也在司法所和派出所的联系下为迟家接通了电线和有线电视,两家冰释前嫌、握手言和。
调解工作室,是兴城市司法局在推进“村民评理说事点”中打造的调解品牌。一个说事点和镇司法所多次调解未果的矛盾,经调解,仅用了一天时间双方就和解并形成了调解协议。
立说立办 打造联系村民的服务窗口
“人民调解员将评理说事记录提交至微信公众号后,后台将信息直接上传至黑山县司法局信息化办公平台,平台对评理说事记录的评说类别、数量进行大数据分析,形成矛盾纠纷统计、村民评理说事数据库,汇聚统计分析。”采访中,黑山县司法局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办公室主任袁敬,用手机为记者演示了将评理说事记录上传至信息化办公平台的流程。
“上传的评理说事记录为法治宣传、教育培训、矛盾纠纷排查提供参考依据,自动指引法治宣传工作重点,警示矛盾纠纷排查的关注领域。”袁敬补充道。
“说事点就是要给群众一个说理的地方,通过建立百姓微信群,来保证百姓诉求及时传递、矛盾纠纷及时化解,以崭新的面貌和工作作风来重新赢得百姓的信任。”在岫岩满族自治县雅河街道巴家堡村,村党支部书记曹继国向记者介绍,4月初,连日的雨雪天气,使巴家堡村的河道里都是淤泥和垃圾,而且产生难闻的气味,村民怨声载道、苦不堪言,不少人在巴家堡村说事点的微信群中开始发起了牢骚。
曹继国在微信群中看见了百姓的诉求后,立即组织清淤队,请水利、环保等专业施工人员指导大家进行河道清淤,几天时间就将河道清理干净。而且村里还将形成长效机制,确保清淤效果。
当曹继国把清淤过程拍成照片和视频发到说事点微信群里后,群里好评声、赞赏声不断。“那一刻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为群众解决难题才是设立说事点的初衷,赢得百姓信任才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好褒奖。”说到这里,曹继国脸上露出笑容。
我省各地积极适应信息化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推动在“村民评理说事点”评理说事员和人民调解员(信息员)中广泛运用“调解通”掌上APP、微信群等信息化科技手段开展工作,探索创新在线“说事”和视频“说事”,推动社情民意在网上了解、矛盾纠纷在网上解决的先进做法,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调解员(右)为村民做思想工作
【声音】
俺村的草莓这几年火了,每到春节前后都会迎来销售旺季。但是今年因为疫情,村里实行封闭管理,眼看着满棚熟透了的草莓卖不出去,可给俺们急坏了。“村民评理说事点”听说了,将我们50户草莓种植户的草莓园名称、联系方式、大棚号都制成了牌匾,公示在抗疫卡点,还帮俺们在网上把草莓卖出去,特别感激他们。
——抚顺市东洲区哈达镇上年村草莓种植户李春玲
有一次,我们在解决一起土地界线纠纷时,发现当事人双方是亲属关系,后来村里信息员通过耐心说服,两家人握手言和了。
信息员都是村里有威望的人,平时村民有个大事小情都愿意找他们,所以化解矛盾特别有“招”。村民们都说,信息员是自家人,说话好用,大家都听。
——本溪市溪湖区司法局火连寨司法所所长曾朝
评理说事员这个岗位很重要,很光荣。村民知道我家成为村里的“村民评理说事点”后,遇到解不开的事都到我家来说道说道。通过评理说事,矛盾纠纷得到就地化解,老百姓对村上的事业更加支持了。大家开玩笑说,我这儿是村里和谐稳定的港湾。
——黑山县太和镇太和村评理说事员张月
黑牛庄村的“村民评理说事点”是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的延伸,以往村里的各项问题是通过召开党员大会、村干部会议来商议解决,村民参与不进来。自从建立了说事点,村民可以说村大事、说生活难事、说邻里小事、说家中烦事,成为和谐村庄建设的好帮手,把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实现村民的知情权,做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建设成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共同体。
——辽阳县首山镇黑牛庄村党支部书记罗明柱
自从有了“村民评理说事点”,村民有烦心事儿、闹心事儿以及邻里纠纷、家庭纠纷、婚姻纠纷、宅基地纠纷等都能及时化解,确实避免了很多矛盾纠纷。我们的“村民评理说事点”办公方式很灵活快捷,说事都说到了炕头、地头上。自打有了这个“村民评理说事点”,我们村无论是大纠纷还是小矛盾,拿到“点”上一说,很快就给解决了。
——兴城市红崖子镇西二台子村村民王晓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