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探访省级政法机关的年青人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特别报道组 | 发布时间: 2020-04-30 08:24

  无奋斗,不青春。在我省政法战线上活跃的他们,如同一只只充满活力的新燕,挥洒生命的热血,书写了一行行属于青春的诗……

  他们,是来自省级政法机关的年青人,他们的故事,是关于奋斗的故事,是为追求公平正义不断前行的故事。

  【省委政法委】三种忙碌 一种心境

  省委政法委办公室副主任顾江阳34岁,担负着政法委机关重要的“扳道岔”环节——分发到机关的文件都得在他这里“过一手”,之后再分到相应的机关处室。这种看似简单的工作却需要极强的责任心和学习能力。除此之外,他还负责重要会议的保障工作。

  顾江阳说,只要多观察、多用心,干得多了,也就熟能生巧了。其实,这与他多年来养成的不断学习的习惯密不可分。

  说起学习,还得说说和顾江阳同在一个办公室的田震。别看田震才入职4个月,对工作已是轻车熟路。为了获取更多的信息,他微信里关注的都是“央视新闻”“中央政法委长安剑”“人民日报”等政务类的公众号,每天早上,这些“朋友”就会“如约而至”。每天晚上,他还要继续学习,从这些文字的土壤中吸收“养分”。

  田震的工作如同机关里的“记者”,每周他都会对收集到的全省政法各部门、各市政法委报送的工作简报进行整理,必要时还要进行补充“采访”,编辑好了之后进行校对。田震告诉记者,诀窍非常简单,就是不断学习,充实自己。

  刚刚调整部门离开的邹英慧,工作性质与“快”有关。电话多,文件多,走的步数多,说起以前负责的工作,邹英慧如同“竹筒倒豆子”。每天大概50个电话、近百个文件,步数13000打底,是邹英慧在办公室时的常态。同事们经常看到她抱着厚厚的一摞文件楼上楼下地跑,像一个不知疲倦的陀螺。邹英慧的工作起着上传下达的作用,还要负责文件的统筹、归档。工作虽然繁杂,却总能做到忙而不乱,不但效率高,而且很少出错。

  邹英慧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不管多晚,当天事当天毕。“家里的事儿就顾不上了吧?”面对记者提问,邹英慧露出了笑容:“简单,我家有个‘贤外助’。”

  记者与每个人的交谈都是匆匆的几句话语,因为他们太忙,还有很多工作在等着他们……他们谈起工作话语很轻松,而记者的内心却沉甸甸的。

  【省法院】往时文艺兵 今日别样红

  高挑的身材,秀气的面庞,记者第一次见到省高级人民法院机关党委一级主任科员赵莹莹时,她落落大方的样子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18年10月,怀着对司法事业的憧憬,她从军队的文艺工作者“转身”成为了省法院机关党委的一名成员。赴基层,到一线,之前,作为一名军队的政工干部,她常跟随军队的文艺团队把欢歌笑语送到战土身边。谈及过往,她说,转业是一种生活的结束,也是一个新的开始。

  “从丰富多彩的文艺工作者‘转战’成为相对枯燥每天围着文字转的机关工作人员,你是怎么适应的呢?”记者问。“这两种工作对我而言并不矛盾。”赵莹莹告诉记者,自己从事政工工作时,常常编写剧本,经常发表文章,对于文字工作,她有着天生的热情。

  赵莹莹的日常工作与党建工作密不可分,在2019年省法院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她组织安排并保障了10余次中心组及党组会的学习,每日向巡回指导组报送进展情况、阶段性亮点,起草制定相关方案、撰写材料……整整3个月时间,每天早来晚走,“最多的时候,一天可能要写上万字。”开朗活泼的赵莹莹一旦投入工作就像变了个人,进入法院工作以来,她还自学了法律课程。

  2019年11月15日,一段以节奏欢快、时尚潮流的歌曲《中国范儿》为背景音乐的啦啦操将省直机关职工健身运动会的开幕式带入新的高潮,这是赵莹莹带着省法院的“运动员们”为开幕式排演的。组织健步走活动,参加省直机关职工健身运动会……她在新的岗位持续注入青春与活力。

  今年2月3日,省法院恢复正常办公,赵莹莹是省法院最早到岗的一批青年干警,考虑到机关党委其他同事的家庭负担,她大年初三就主动请缨挑大梁,从2月3日到省法院全面恢复工作秩序,她坚持每天在岗处理相关材料、发布疫情防控知识、传达省直机关工委指示要求、统计上报全院疫情防控情况……赵莹莹荣立省法院三等功的背后有着许多故事。

  军改时代,她服从大局、支持改革,用自身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军人本色,到了新的岗位,她说,要做省法院院长张学群所说的“讲奉献、善团结、有情怀”的法院人。

  往时文艺兵,今日别样红。

  【省检察院】三种追求 极致匠心

  省人民检察院员额检察官郑明玮是一名法学博士,从检11年,一直坚守在公诉岗位。郑明玮说:“法庭上的‘高光’表现依赖于平时的‘求极致’。每一个案件都是新挑战,每一个细节都要精益求精。”

  司法机关乃至司法人员每一个细微的努力,都会折射出公平正义的光辉。而当检察官将司法为民的检察情怀融入到办案中,司法行为就有了检察温度。省检察院员额检察官仲圆圆的办公桌上摆着一张与当事人的合影照片,这个当事人是她办理的一起不服公安机关不立案案件的申诉人,申诉人的孩子患有脑瘫,家庭负担重,此次钱财被骗,精神近乎崩溃。仲圆圆设身处地为申诉人着想,耐心地进行心理疏导,与此同时,仔细查阅卷宗,梳理疑点问题,核查证据材料。最终,检察机关启动监督立案程序,犯罪嫌疑人被绳之以法,并将部分违法所得返还给申诉人。申诉人含泪送来锦旗,留下这张合影。照片中,人民群众和人民检察官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人民群众期盼的公平正义,不是一蹴而就的愿景,它实现于我们每一次的努力追寻、每一天的执着坚守。”省检察院检察官助理于海明在其个人公众号的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守住我脚下的公平正义,是我为青春写下的最华丽的诗。”其对检察工作充满激情,满怀热爱。“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愿与所有青年人一道,以青春之我,逐青春之梦。”

  【省司法厅】三种力量 贡献烛光

  干好行政复议工作很难,省司法厅行政复议处工作人员刘通说:“不论有什么样的困难,我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切实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

  从事行政复议工作6年来,刘通经手的案件有500多件,处理过的卷宗可以堆成小山。刘通说:“对待每一个复议案件都要有精益求精的态度,群众带着期待和信任而来,作为行政复议人,必须给群众以公正和温暖。”

  6年来,刘通共接待复议群众1000余人次,也摸索出了一套“待客之道”。对待复议群众,他从没绷过脸,也没有过不耐烦,永远都是微笑倾听、细致解答,善于抓住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办快、办实、办成、办好。“有事再找我”是他的口头禅,也给复议群众吃下了“定心丸”。他在案件受理前成功化解了大量纠纷,减少了复议群众的诉累,也节约了行政运行成本。

  5年来,省司法厅行政审批处的李笑寒共计受理审核律师、司法鉴定、公证相关材料4000多件,共接待行政相对人2800多人次,满意评价率为100%。李笑寒深知,“群众利益无小事”,他无论多忙,对当事人的咨询都不厌其烦耐心解答,做到周到服务。

  面对省司法厅提出拟围绕优化营商法治环境制定配套立法项目的重点和难点工作,省司法厅立法一处的王义为敢于担当,认领“硬任务”,主动请缨承担重点立法项目的起草审查工作。

  他执笔起草了《辽宁省推进“最多跑一次”规定》。为了保证该项立法能够高质量完成,他深入基层,到市、县政务大厅全面了解群众的意见和诉求,力求通过立法打造最优政务服务通道,为我省步入全国政务服务先进省份提供有力的法制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