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389名援襄医疗队队员回到辽宁第五天。
辽宁大厦会议室内,通过医疗队所提供移动查房车的视频采集,电视屏幕上可以直观地看到襄阳当地患者在病房内的实时状态。辽宁援襄医疗队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紧盯屏幕、对照病例,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的多位专家一道,对疑难重症患者状况进行分析研判,制定诊疗方案。
“我们要尽力打造一支‘不走的医疗队’,继续为襄阳人民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辽宁援襄医疗队队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副院长刘学勇说。
历经近40个日夜的并肩战斗,辽宁与襄阳之间1800公里的空间距离,在心里早已为“零”。
超越时空的血脉相连,源于和衷共济的对口支援。
面对疫情侵袭,中央“一省支援一地市”这一重大决策部署,把辽沈大地上承载无数爱心的涓涓细流汇聚成奔涌的辽河之水,注入穿越千古风霜、见证历史兴衰的滔滔汉江。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对口支援工作,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和前方指挥部。434名逆行勇士组成的援襄医疗队坚持以政治工作为统领、以救治患者为中心、以队员安全为前提、以服务保障为基础,历时一个多月,圆满完成救治任务,使当地治愈率显著提高、病亡率明显降低,为襄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作出“辽宁贡献”。
我们会永久铭记这段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经历,历史将永远镌刻这一个个令人动容的故事、一个个挺身而出的身影。
闻令即动 勇挑重担
2月14日,沈阳。当日的天气预报显示,一场十年难遇的暴风雪即将来临。
“驰援襄阳,任务艰巨、刻不容缓,务必在雪前出发!”
承载着省委、省政府的期许,肩负着4300多万家乡人民的重托,在2月12日派出首批83人医疗队的基础上,233名辽宁“白衣战士”火速集结,与风雪抢时间,同疫情拼速度,乘包机奔赴襄阳。
辽宁对口支援襄阳,正是在急难险重的考验下,在狂风暴雪的跋涉中展开。
医疗队抵达之时,也是襄阳疫情防控艰难之期。截至2月12日24时,当地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101例,仍在定点医疗机构接受隔离治疗1022例,每日发热门诊就诊人数仍处高位运行状态。
快速组建一支“来之能战”的队伍,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不遗余力,尽锐出战。不到一周,11家省属医疗机构,沈阳市9家、鞍山市10家市属医疗机构的呼吸、重症、儿科、心理和院感等专业的医护队伍,以及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部分地市疾控机构人员相继抵达湖北,集中精锐力量布重兵、出重拳。
科学布阵,对口包县。按照我省疫情防控指挥部的指示精神,前方指挥部明确医疗队采取“与襄阳主力强强联合、补充弱项,与宁夏分片包干、对口包县”的总体布局,整建制承担枣阳市、宜城市、南漳县、保康县4个县(市)和襄阳市中心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3个市属医院共16个病区的救治工作。
一系列见事早、行动快、措施实的部署安排,清晰地传递着应对疫情冲击的“辽宁方案”,呈现坚定的意志、必胜的决心和支援的责任。
救治重症危重症患者,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的关键。勇于挑最重的担子、敢于啃最硬的骨头,辽宁医疗队与襄阳人民站在一起、干在一起,扛起责任,迎难而上。
重症监护病房,被称为“离天堂最近的地方”。医护人员与死神总是在这里突然相遇并展开殊死搏斗。
深夜,“沉默的杀手”开始新一轮攻击。
在襄阳市中心医院东津院区重症监护病房,一位新冠肺炎疑似病例重症患者被多台仪器围绕着,脆弱得像秋风里的一片落叶。插进他体内的管子,与那些亮着指示灯的仪器连在一起,支撑着他气若游丝的生命。
血压在50至70毫米汞柱波动、神志不清、左半身瘫痪……这位入院前就患有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瞬间被逼到死亡边缘。
重压之下,辽宁援襄医疗队队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李国福的团队快速作出对危重症患者的专业反应:上呼吸机、中心静脉穿刺、液体复苏、强力抗感染治疗……与死神近距离博弈,每一个细小环节都关乎生死,不容一丝疏漏。任何诊断思路的偏差、病情变化监测的不及时以及干预措施的不恰当,都将让患者失去世界。
慢慢地,患者黯淡的眼里闪出了微光。
经过一夜抢救,闯过生命的禁区,病人化险为夷。
“面对这些命悬一线的病人,我不会放弃一丁点机会,要拼尽全力把他们拉回来。”在襄阳重症病房战斗了近40天的李国福一天也没休息过,他总是说,要把更多的时间留在一线。
更多的“李国福”以一身白衣,舍一己安危,护一方平安。在襄阳,辽宁医疗队主动承担起多个重症病区,在近40天的救治工作中,成功治愈患者306例,其中重症、危重症87例,救治的患者中重症、危重症比例近30%。
白衣今作黄金甲,誓把热血换太平。
全力以赴 各显神威
在这场挽救生命的残酷战争中,辽宁援襄医疗队逐渐显示出多学科、多“兵种”联合作战的优势。
气势如虹的大战队分化出中医药、儿科、疾控、心理、护理等一支支精准善战的小分队。
在凶险狡猾的病毒攻击之下,中医正在发挥重要效用。
在重症病房,中药成了新冠病毒“狙击手”。
“突然出现感染性休克,对症治疗,效果不显,仍高热、休克、面罩给氧。”病毒正在冲破免疫防线,患者韩某某病情凶险。
“该患体胖,属痰湿体质,三焦辨证属少阳症。”紧急会诊后,辽宁援襄医疗队的中医专家迅速给出临床诊断。
“以小柴胡汤之柴胡、黄芩清少阳热;以双花、连翘清热解毒;以丹参、丹皮、当归凉血活血,开通肺络……”经辽宁援襄医疗队队员、辽宁中医药大学专家于睿辨证施治, 24小时内韩某某体温、血压恢复正常,肝、肾功能恢复正常,抢救成功。
辽宁援襄医疗队队员、辽宁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关雪峰说,此次疫情中,大量令人信服的事实表明,中医药学在疫情防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统计,辽宁援襄医疗队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效果显著,确诊患者治愈率达70.2%,疑似患者治愈率达67.3%;运用中医药救治重症、危重症43例,其中明显好转37例,总有效率达86%。
儿科病区内,同样险情不断、坎坷相伴。
在纤维支气管镜下,一个白色果仁堵在右侧主气道远端,周围被凸起的肉芽包裹。就是因为它,11个月的男婴咳嗽剧烈,一度被怀疑为新冠肺炎疑似患者。
持工具取了两次,异物纹丝不动,孩子呼吸增快,血氧饱和度下降。
退出纤维支气管镜,保持患儿正常呼吸,再次介入镜体,尝试取出。
一次次触碰后,果仁终于松动,碎成几块,被顺利钳取。
一小时的紧张手术后,安全无恙的孩子睡得香甜。看到取出的异物,压力释放的孩子母亲失声痛哭,“感谢你们!感谢辽宁医疗队!”
作为主治医生,辽宁援襄医疗队队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儿科教研室副主任许巍说,他从患儿母亲眼中读出了欣慰。
在辽宁援襄医疗队救治下,孩子们正在恢复往日的活力。一个多月里,我省派出的儿科团队整建制接管了当地4个儿科病区,同时承担另外两个病区的疑难重症会诊和查房工作,成功治愈113名患儿。
这是一支依旧在襄阳坚守、继续在抗击疫情一线奋战的队伍,这是一群离病毒最近、和病毒“近距离搏杀”的勇者。
作为新冠肺炎病例的“侦察兵”和“追踪者”,辽宁援襄医疗队中的疾控力量用自己的奉献和坚守,让一个个独立的病例变成一条条有迹可循的轨迹,为当地疫情源头管控、追溯全部可能传染源、梳理全部密切接触者及其集中管理情况、精准落实整体防控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我们疾控队员是‘消防员’‘侦察员’,也是‘关灯人’‘锁门人’,在湖北站好最后一班岗,是我们的责任。”这是最后从襄阳撤离的疾控卫士的共同心声。
实际上,每一个疫情数据背后都是一段故事。在每例治愈患者、每个病毒核酸检测结果的背后,都是一个团队不为人知的艰辛付出。
辽宁援襄医疗队队员、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护士景新云和她的家人视频连线,不会超过两分钟,“怕时间太长,妈妈会发现脸上的勒痕,跟着担心。”
近40天来,受访的队员都在说,他们的疲惫与痛苦,很少与亲人分享。
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但总有人用平凡的付出成就伟大。
前后联动 两地情深
这曾是很多襄阳医护人员共同的辛酸记忆:口罩告急、防护服告急、护目镜告急……疫情肆虐,当地医疗物资紧缺。
“缺啥,尽管吱声!尽管我们物资也不充裕,但将尽力满足你们。”倾囊相助、扶危渡厄,“辽宁老铁”责无旁贷。
“襄阳急需负压救护车转运患者!”这是从襄阳支援一线发出的急切求助。
“前方缺啥,我们给啥。”这是从辽宁后方保障传来的有力回应。
不到一周,我省组织捐赠的10辆负压救护车顺利运抵当地,并立刻在襄阳市中医医院等疫情救治防控一线投入使用。不止于此,在本省防控压力较大、物资紧缺的情况下,辽宁累计为襄阳医疗机构捐赠高流量湿化治疗仪34台、无创呼吸机5台、有创呼吸机4台,以及大量医疗防护物资。
前后联动、勠力同心,这正是我们坚信能够打赢这场阻击战的底气所在。
岘山与凤凰山,千山一脉;汉水与辽河水,万水同源。
39个日日夜夜的患难与共,让原来相距遥远的两地,从此手足相连。
“师徒共抗疫,今日离别行。此去三千里,处处是伤情。”3月21日,在襄阳刘集机场,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医生朱波向辽宁援襄医疗队队员于睿献诗、送花,相拥而泣。感佩于睿援襄期间的专业精神与敬业态度,朱波拜于其门下,学习精湛医术,结下深厚情谊。
返程之日,说好不哭,可看到当地街路两边组成长达38公里的“人链”送别时,辽宁援襄医疗队队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生胡巍娜再也抑制不住情感,泪水奔涌。生于斯、长于斯的她以医者身份在这里与病魔鏖战了36天,帮助受援的枣阳市实现了“双清零”。“因为你见证过我的成长,所以我一定要来陪你踏过荆棘。”这是胡巍娜的援襄初心,也是她勇战疫情的坚定决心。
真情在这片走向复苏的热土上流淌,感动在奉献者与受助者之间双向传递。
襄阳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毛春说,通过这次战“疫”,他从援襄医疗队身上切身感受到了曾经的“辽老大”身上那种“关键时刻永远冲在最前面”的精气神。
送行时,襄阳市民周万里热泪盈眶。上世纪60年代,响应国家号召,他的父母带他从辽宁来到襄阳,参与“三线建设”。他说,在襄阳遭遇如此困境之时,辽宁施以援助,让他回想起家乡人民的忠诚担当。
这就是辽宁。
每当共和国需要我们的时候,重情重义的辽宁人从来都是毫不犹豫、义不容辞地肩起重担,奋力前行。透过这次疫情,我们再次欣慰地看到,这种精神力量又一次体现在辽宁人的日常行为中,融入辽宁人的血脉里。
穿越灾难,迎来荣光。这勇气和精神仍将激励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越过一岭又一峰,闯过一关又一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