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落帛因为难之处 情为墨写字里行间
平安、幸福是百姓最殷切的希望。为了能让百姓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帮助百姓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难题,奋战在我省政法、综治战线的集体和个人,不辞辛劳、不求回报,以无私奉献、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赢得了百姓点赞。
当鲜红的锦旗送到他们手中时,不但是百姓真情流露的感谢,更是对他们工作最好的诠释,在这些锦旗的背后更有着许多感人的故事。
近日,本报记者奔赴基层采访发现,无论从百姓心目中的“神探”裴庆新,到守护社区30年的老警杨建夫,再到心系百姓一片情的庄庆发;还是从斩断毒品的利剑的沈阳市公安局大东分局禁毒大队,到把锦旗放在心中的盘锦市兴隆台区创新街道鹤鸣社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他们在工作中唱出了一首首爱的赞歌。
锦旗背后的故事之敬业
裴庆新:百姓心目中的“神探”

裴警官身后的一面面锦旗
鲜红的颜色、烫金的大字、金黄的流苏……一面面锦旗的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市民对神探老裴的感谢之情,同样也体现着浓浓的警民之情。
在铁岭,老百姓都知道,乘坐出租车丢东西了,就找交警老裴。久而久之,裴警官便成为了百姓心目中的“神探”。
老裴叫裴庆新,老裴还有一个搭档叫顾元福,这就是铁岭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裴警官工作室”的全部人马。“裴警官工作室”于2015年1月成立,专门负责给百姓找回丢失在出租车上的东西。“虽然临近退休,但能帮助群众切实解决困难,觉得自己的工作有价值。”老裴对记者说。
“裴警官工作室”,专为群众找寻失物
近日,记者来到铁岭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简朴的办公大楼内一片繁忙景象,走进“裴警官工作室”,记者看到,桌上有两台电脑、一部电话,墙上有两块交通监控屏幕,再加上办公桌椅,这就是“裴警官工作室”的全部“家当”。
走出“裴警官工作室”,走廊的墙壁棚顶上都是群众送的锦旗,可用壮观形容。
记者采访时,恰巧银州区的一位市民拿着锦旗来到了“裴警官工作室”。原来,前几天她把刚买的2000多元的手机落在了出租车上,请求裴警官帮忙查找。因为疏忽,她只记住了上下车时间、地点和经过土地局交通岗。面对不多的线索,裴庆新、顾元福守在监控前通过仔细查找和分析,终于锁定了她乘坐的出租车,找回了遗失物品。
这仅仅是“裴警官工作室”一面锦旗背后的故事。裴警官告诉记者,之前,有一个高个子小伙儿来,自己一眼就认出他来了。这个小伙儿姓刘,是铁岭师专毕业的学生。他把一部价值7000多元的苹果手机遗落在出租车里。老裴他们经过连续三天的查找,终于给找了回来。
当天,小伙子来的时候,裴警官还对他开玩笑地说:“小伙子,咋的手机又丢了啊?”没成想,他是来送锦旗的。记者看到,锦旗上写着“热情接待群众,真诚服务人民”。
如今,在“裴警官工作室”的书柜里存放着整整几十本寻找失物的登记簿。同样,在墙上也挂着好多失主送来的锦旗,随意翻开一本登记簿,记者仿佛就看到了裴警官一天的工作,看到了这锦旗背后的故事:
8月2日,市民申先生将皮箱落在出租车后备箱,已找到;刘先生把苹果手机落在出租车上,已找到……仅一天时间里,工作室就接待了8位前来求助的群众。
一面面锦旗,一声声感谢
裴警官带着记者来到锦旗前,指着其中一面介绍:“这是辽宁建筑工业大学的大四学生送来的,记得上班那天,这名小伙儿就急匆匆地来了,说他的皮箱落出租车里了!当时我一边安慰他,一边让他提供乘坐出租车的特征和行走线路,以及其他有价值的线索。原来,他当天要返校,身份证、学生卡、随身的衣物等都在皮箱子里。还有不到两个小时,就到上车的时间了。”
后来,裴警官不到一个小时就“锁定”了出租车。通过公安信息查询系统,老裴与正在驾驶出租车的驾驶人联系上了。这名驾驶人也发现了这名小伙儿遗落在后备箱里的皮箱,但却找不到他。不到10分钟,出租车驾驶人把皮箱给送到了小伙儿的手里。看到小伙儿能够按时返校那个兴奋劲儿,老裴也非常高兴。
旁边挂着的这面锦旗,是银州区的贾女士送来的。据裴警官回忆,当时贾女士在兴隆下班打车回家,由于在出租车上一直在玩手机,不慎将平板电脑遗落在出租车上。第二天上午来到了工作室求助,欲寻回自己的平板电脑,平板电脑内储存了单位的大量资料,这让贾女士非常焦急。
“裴警官工作室”接待了贾女士,听了贾女士的情况介绍,就开始在视频监控中寻找,由于贾女士提供的打车路线不准确,她的家在一铁道门,出租车走的是公园岗,还是铁源门口她弄不清楚了,使寻找一度陷入困境。万般无奈之下,裴警官开始大海捞针——一台一台地询问。当查询到辽MTN0时,驾驶人王某说他前一天捡到了一台平板电脑,而且出租车的行驶路线和贾女士乘车路线相吻合。
裴警官告诉记者,还记得贾女士得知电脑找到后,高兴地在工作室转起了圈。她说:“平板电脑是单位的,不找回来单位会辞退我的。铁岭交警太好了。”
在锦旗中,记者还看到了一面落款是沈阳市民的,裴警官向记者介绍,记得那天一男子汗流满面地说:“两位大哥快帮帮忙,我亲戚把挎包落出租车里了,那里可有救命的钱啊!”
原来,沈阳市民董艳红因亲戚生病需要用钱,特地从沈阳赶来铁岭看望,并带来了应急的钱,却在乘坐出租车时,不慎将挎包遗忘在车上,包内有身份证、银行卡、手机及4000元现金等重要物品。这让董艳红心急如焚,于是拜托亲戚林先生帮忙想办法。由于董艳红是外地人,不能提供准确的行车路线,也没记住车牌号,除了乘车的出发地和终点站,几乎没有其他线索,所以寻找起来特别困难。
后来裴警官凭借着细微的线索,通过监控录像一点点查询,终于锁定了一辆出租车。通过公安信息查询系统,裴警官与出租车车主取得联系后,确认了那台车正是董艳红乘坐的出租车。通过沟通,车主很快将挎包送还给了林先生。董艳红通过电话向裴庆新和顾元福表示感谢,并不住地称赞:“铁岭交警太给力了!”
在裴警官眼中,小到一袋粘豆包、一串钥匙、一张体检卡,大到手机、银行卡、现金,他都“一视同仁”,认真对待。他觉得,群众的事儿再小也是大事儿。就像一袋粘豆包,不值几个钱,但在群众的心里,就意味着过年要团团圆圆的,这不就是大事儿吗?
要问裴警官图的是啥?他的答案只有4个字:“群众满意”。
锦旗背后的故事之坚守
杨建夫:坚守社区30年

杨建夫警务室挂牌
30年,足以让稚气未脱的孩子步入而立之年;30年,足以让海誓山盟的誓言变成过眼云烟;30年,甚至可以让一个时代变成沧海桑田。对于杨建夫来说,30年,却意味着一种坚守和信念。他用脚步丈量着社区的每一寸土地,用无言的行动把老百姓时刻装在自己的心里。
30年坚守护平安
现年56岁的杨建夫,从警33年。他在沈阳市皇姑区北陵社区任社区民警,一干就是30年,是沈阳市公安系统连续在一个社区工作时间最长,资格最老的社区民警。社区里不少年轻人甚至是中年人,都是他摸着脑袋长大的。在社区里,只要见到老杨,上至年逾九旬的老人,下至咿呀学语的幼儿,都会亲热地和他打个招呼。这么多年干下来,杨建夫的称呼从小杨到老杨,从杨大哥到杨叔叔,现在已经开始有孩子叫他杨爷爷了。
很多人都说,老杨根本不像个警察,看他体格干瘦,脊背略弯,脱了警服就和早市上的商贩没啥两样,简直土得掉渣。可是说归说,在他们眼里,老杨就是一棵大树,30年来一直扎根社区里,给他们最踏实和贴心的依靠。
8月2日,沈阳市公安局举行了隆重的命名授牌仪式,将北陵社区警务室正式更名为“杨建夫警务室”。沈阳市公安局副局长王晓刚与皇姑公安分局政委张野驰共同为警务室授牌。目前,“杨建夫警务室”是沈阳市唯一一个,也是有史以来首个以现任社区民警名字来命名的警务室。
“为党分忧,为民解难;工作热情,春风送暖。”这是警务室更名后,北陵社区居民吴桂秋送来的一面锦旗,并非因为老杨帮了她什么忙,而是为了感谢老杨30年如一日地付出。
一张“老警”的奉献账单
有细心人给杨建夫算过一笔账,他下社区采集信息、排查安全隐患、巡逻防范、走访群众,每天至少步行5公里,30年下来就是50000多公里,能绕地球一圈还多。多年来,他累计采集各类工作信息100余万条,光是皮鞋就磨坏了20多双。社区里的一草一木,他都了然于胸,被大家称为社区“活地图”。在当前沈阳公安系统开展的“走基层,联万家”活动中,老杨走访居民的脚步再次“提速”。
最近几年,杨建夫服务的地区从一个街道扩展到两个街道,再到三个街道,面积扩大了两倍多。辖区的5700多户居民,18000多名常住人口,2000多名流动人口,都被他记在心中。有时社区需要核实一些信息,向他求助,杨建夫总是脱口而出。外地人到社区里走亲访友,一时摸不着门,居民都会往杨建夫的警务室一指:“找老杨去,找到他就等于找到家了。”所以,杨建夫也被称为社区“活电脑”。多年来,他先后帮助1200多名外地人找到了亲友,没有出现一次失误。
扎实工作速抓犯罪嫌疑人
1996年夏天,河南省公安厅发来协查通报,犯罪嫌疑人倪某伙同他人诈骗20余万元,河南省领导高度重视,要求限期破案。协查通报上既没有嫌疑人照片也没有户籍信息,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要找到倪某无异于大海捞针。但是,当老杨拿到协查通报的一刹那,如同电脑的快速检索一般,一条人员信息在脑海中第一时间弹了出来——倪某:男,1973年5月10日出生,就住在某楼某单元某号。因为他的姓氏比较罕见,所以老杨对他的印象特别深。平日里,老杨和倪某的父母经常在小区里碰面,也没少唠家常。因此,知道老两口有个儿子在外闯荡,说是干着很大的买卖。最近几天,倪某刚刚回家,据说发了一笔小财。难道他真的干起了违法犯罪的勾当?老杨设法将倪某带到派出所,迅速控制起来。经初审,倪某对伙同他人实施诈骗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得到消息的河南警方,连夜乘飞机赶到沈阳。河南同行紧紧握着老杨的手说:“没想到,沈阳片警工作这么细致、责任心这么强,给我们上了生动一课!”
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对老杨来说却是经年累月的坚守。30年,他已经把浓浓的警民鱼水情酿成了陈坛老酒,那么芳香馥郁,沁人心脾。
锦旗背后的故事之帮扶
庄庆发:心系百姓一片情

庄庆发
“心系百姓事,事事亲躬;情系百姓心,心心和谐”“伸张正义,办事雷厉风行;执法为民,情系弱势群体”……在抚顺市顺城区葛布街道“庄庆发工作室”挂着多面锦旗,而要说起这些锦旗背后的故事就必须提起一个人,他就是庄庆发。
真心服务换得百姓真情
庄庆发1953年生人,从警42年,30年工作在葛布街道远航社区社区民警、党总支副书记的岗位上。就是在这个普普通通的岗位上,他数十年如一日,带着对人民群众的
深厚感情,把百姓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做,每件事情、每个环节都尽职尽责地做到极致,摸索出了一套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的经验和规律。如今,这套“一心”“两勤”“一图”“一簿”“一服务”被总结为了《庄庆发工作法》,在全市公安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推广。
街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社区民警本应几年一换届,但当居民得知庄庆发要离开的消息后,许多居民流下了眼泪,集体表示要留住这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警察老庄大哥,最后在组织的批准下,庄庆发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30年,为居民解决的难题不计其数。就是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他获得了全国公安系统爱民模范、辽宁省劳动模范、抚顺市模范共产党员、抚顺市百姓雷锋等70余项荣誉,立全国公安系统一等功1次,三等功11次。同时,他还自掏腰包建立了“庄庆发奖励救助基金”,并陆续捐献出了全部获奖资金,常年救助困难群众。
发挥余热奉献爱心
2013年5月,庄庆发到了退休年龄,可是他舍不得离开奋斗了多年的岗位、离开他熟悉的老百姓。在顺城区委及葛布街道党工委真诚挽留下,庄庆发选择留在了葛布街道,留在专门为他建立的“庄庆发工作室”里继续发挥余热。在这里,庄庆发找到了服务百姓的新平台,找到了再次扬帆起航的原动力。
来到葛布街道后,街道党委经其同意将“庄庆发奖励救助基金”正式更名为“葛布街道爱心基金”,并得到了街道工作人员的积极响应,大家纷纷捐出了自身力所能及的一份爱心基金,而庄庆发更是每月拿出800元钱存入爱心基金以帮助特困党员、困难社区矫正人员和留守儿童。
2015年12月11日上午走访特困户邓桂青,其因患乳腺癌家庭生活困难,一次性救助2000元;2016年5月27日为葛布地区15名特困家庭孩子送上学习用品,支出560元……
这是记者在一本庄庆发爱心基金明细上看到的账目,而像这样的本子在“庄庆发工作室”中还有很多很多。截至目前,庄庆发个人捐款已达10余万元。
真情帮扶获送两面锦旗
无论任社区民警,还是任“庄庆发工作室”主任,庄庆发一直以真心为百姓办实事得到了大家的交口称赞,收到了多面锦旗,在这之中有两面锦旗是由同一人不同时间送来的,送锦旗的人是葛布街道新地社区居民张克兰。
第一面锦旗内容为“伸张正义,办事雷厉风行;执法为民,情系弱势群体”,时间为2013年11月21日。
随着庄庆发的回忆,3年前的故事渐渐地呈现在了记者眼前。20余年前,张克兰前夫的亲属向张克兰借款5万元,直至2013年11月张克兰再次找其还款时,却遭到了暴打,被缝11针。一天下午,张克兰来到了“庄庆发工作室”,抽泣着向庄庆发说明了情况。庄庆发了解情况后,通过法律手段帮其要回了5万元欠款与医药费赔偿。几天过后,张克兰为感谢庄庆发便送来了这面锦旗。
因孩子户口迁出和辍学原因,张克兰不知怎样帮孩子落户口。今年5月的一天她再次来到了庄庆发工作室。庄庆发了解完情况后,与有关部门积极沟通协调,使其儿子顺利落了户口。为此,张克兰特地为庄庆发再次送上一面“心系百姓事,事事亲躬;情系百姓心,心心和谐”的锦旗。
锦旗背后的故事之禁毒
斩断毒品的利剑

大东公安分局禁毒大队获赠锦旗
“服务企业共筑安全,携手共建和谐社会”是一家公司送给沈阳市公安局大东分局禁毒大队的一面锦旗上的内容,这面锦旗反映的只是大东区禁毒工作的冰山一角,而在背后还有着许许多多禁毒的故事。
他们是一把利剑,斩断毒品罪恶。他们都奋战在禁毒工作最前沿,用实际行动遏制毒品违法犯罪上升势头,帮助吸毒人员顺利回归社会,为社会平安、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奉献力量,作出贡献。
让企业和百姓都远离毒品
6月,大东区公安分局禁毒大队的工作人员一直奔波着,他们走访企业,走进社区,开展了一项又一项禁毒宣传活动,通过向企业职工、周边群众发放禁毒宣传手册,详细讲述新型毒品的种类及危害,呼吁大家共同行动起来,树立防毒、拒毒、禁毒意识,对毒品说“不”。
通过走访企业、聆听职工诉求,走进百姓开展禁毒宣传,能够充分发挥其在禁毒工作中的能动效应,让禁毒宣传工作在企业和百姓中横向推广。
禁毒宣传是禁毒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普及毒品预防知识,让群众认识到毒品的危害,提高自觉抵制毒品的能力,有助于从源头上遏制毒品问题。近年来,不仅是禁毒部门,大东区其他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禁毒宣传,努力形成禁绝毒品、人人有责的局面。
专注禁毒的老人
家住大东区新东街道中房社区的陆桂琴是一位执着而充满爱心的老人。
2006年,陆桂琴被聘为中房社区禁毒志愿者,一干就是十年。在工作中她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踏实认真,赢得了大家的广泛赞誉。十年来,中房社区的禁毒工作走在全街道前列,这其中凝聚着陆桂琴的辛劳和付出。
陆桂琴曾在基层工作多年,富有基层工作经验,可面临对吸毒人员的帮教,算是遇到新问题,不懂就学是她的最大长处,既然干就要干好、干出名堂。
陆桂琴先跑派出所搜集辖区内吸毒人员资料,学习治安部门对吸毒人员的管控经验,接着就上门入户,熟悉辖区内吸毒人员的基本情况,刚开始不是上门找不到人就是遭到吸毒人员或家属的冷眼和推诿,可面对困难她没有泄气,而是抱着巨大的耐心去做工作。
有一次入户时,吸毒人员小李呵斥她:“老子刚出劳教所,没消停呢,你死缠烂打地跑来干吗?老子吃了上顿没下顿着呢,正烦呢,欠打是吗?”
面对小李,陆桂琴没有恐惧,依然平静地说:“你是我辖区的,我找你是我的工作需要,你的困难也是我的困难,我找你就是先要解决你的困难。”
随后陆桂琴了解了小李的情况,发现他可以申请低保,就帮着小李准备了低保审批的相关要件,这让小李感激不尽。没过几天,小李就在附近花园小区找到了一份保安的工作,开始了新生活。
社区禁毒工作的带头人
在大东区新东街道筑景社区有一名禁毒民警,在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的眼里,他是一个敢于用鲜血和生命维护社会的安宁与和平的卫士,是社区禁毒工作的先进带头人。他就是吕庆福。
社区的戒毒康复工作要与吸毒人员面对面地交流、开展帮教,而要做好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由于社区工作性质的关系,社区工作者大多数都是女同志,而在日常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走访帮教过程中,常会遇到吸毒人员在非理智的时候具有不确定的攻击性情况,为了确保社区干部们的人身安全,吕庆福总是牺牲个人的休息时间,不辞辛苦,不顾一连值了几个夜班身体的疲惫,主动带队和社区干部们一起深入戒毒康复人员家中,进行康复帮教工作。
吕庆福还是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及其家属的知心人和贴心人。针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无业、家庭困难等客观事实,他将戒毒康复人员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作为推进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积极向上级争取机会,全心全意帮助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摆脱生活困境,重树生活信心。
根据社区戒毒康复人员个人及家庭实际情况,吕庆福遵循就近、方便、量体裁衣、因人而异的原则,结合戒毒康复人员自身情况分类进行帮扶救助,使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能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形成了既能照顾家庭,又为家庭增加一定经济收入;既方便家人监管、督促其完全康复,又便于社区对其进行督查的良好格局。
锦旗背后的故事之服务
锦旗放在心中

蔡树红(右)把便民服务卡送给居民
前不久,当记者走近盘锦市兴隆台区创新街道鹤鸣社区活动楼时,耳边传来唱评剧的声音。一进门,记者面对的就是便民服务厅,工作人员正在接待前来办事的居民,顺着楼梯来到楼上,活动室里几位大妈正在排练新节目。楼内环境整洁,墙上是各种公示板以及平安宣传板,记者寻找的锦旗呢?
为民服务铭记于心
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蔡树红告诉记者,因为需要告知社区居民的事项很多,虽然社区办公的条件不错,但社区还是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宣传板和公示板,所以锦旗和奖状都收藏在柜子里了。记者在来此之前了解到,鹤鸣社区先后荣获“全国充分就业社区”“辽宁省和谐文明社区”“辽宁省法制宣传教育先进社区”“盘锦市和谐文明社区”等很多荣誉,各种荣誉的牌匾、证书、奖状、锦旗有不少,但是这些都没有在社区里展示。蔡树红说:“得了这些荣誉,获得居民的称赞,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没啥炫耀的。虽然我们没有把这些荣誉展示在大家面前,但都藏在我们心里,为居民服务从来都不含糊。”
锦旗背后流露真情
记者请蔡树红挑一个最喜欢的锦旗,蔡树红想了想,找出了一个绣着“真情服务暖人心”的锦旗。她说:“我就讲讲它的故事吧,其实我们社区工作人员每天都是这样服务,让居民满意。”
这个锦旗是社区居民张先生送的。有一年的冬天,特别冷,张先生所住的单元供暖不好,他的小女儿才几个月大,在屋子里也冻得小脸通红。张先生打听其他单元的邻居,人家的屋子都热乎乎的,唯独张先生所住的这个单元的暖气是凉冰冰的。张先生找到供热站,供热站的人来到后发现,楼道暖气的进水管处是热的,而张先生等住户的暖气出水管的温度是凉的。这说明管道内有堵的地方。可是有的住户因为快过节都走了,供热站的人员表示不能挨家挨户查。这让张先生很气愤,于是找到社区。蔡树红听了张先生的情况,就带着社区工作人员来到了张先生的家,一看情况果然如张先生所述。于是蔡树红找到供热站的工作人员,供热站的工作人员说:“该我们修的一定能修,不该我们沟通的我们真没办法。”于是大家一起挨家挨户查找管道问题,蔡树红表示她负责与各住户沟通。这个楼是五层楼,当各家都排查完后,分析只有五楼的住户没有人,而管道问题可能就出现在这家。经过打听,蔡树红找到了这户人的电话,可是电话一通,让大家心里凉了半截。原来这个住户是租住这房子的,在沈阳忙活生意很长时间了,根本没有时间回到盘锦。张先生得知后,情绪更激动了,对蔡树红说了很多难听的话。蔡树红忍住委屈,不停地与这位住户联系,这位住户说:“这样吧,我真的没有时间回盘锦,你让房主去一趟吧,锁我已经换了,找个开锁的打开就行。”
经过两天的忙碌,终于在五楼这家找出了管道问题并修好了。过了几天,张先生拿着这面锦旗来到社区,表示他真诚的谢意。
细心服务获百姓点赞
蔡树红说:“我们社区每年都能收到这样的锦旗。社区不少楼都是老旧弃管楼,管道老化,保暖也不好,尤其到春节期间,总能接到三四家电话,告知楼上漏水了。社区的工作人员就得赶到现场,如果漏水的人家有人,那么社区工作人员就调解双方赔偿的事。如果漏水的住户没在家或者到其他地方过年了,那就麻烦大了,咱们社区的工作人员常常为此累得筋疲力尽。”涉事的当事人被社区工作人员的精神所感动,所以有的当事人就会发自肺腑地感激社区,为社区送上一面表达心意的锦旗。
记者了解到,鹤鸣社区目前承接了民生服务22项,实施社区准入民生服务58项,知民所需、解民所困,所以这里的居民也常常为社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