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建设,群众满意度是标尺。
而想要群众满意,就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俗话说,为政重在廉,说话重在信,办事重在实。多年来,全省平安建设一直关注民生工程,民生工程就是政府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民心工程”。
村(社区)实有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数字化服务中心、社区日间照料站建设……通过聚民心,倾听民声,全省平安建设中的民生工作一项项都做到了老百姓的心坎里。
“赞”是群众最直接的评价。

给空巢老人启用“平安红丝带”
让流动的心不再“流动”
全省实有人口服务管理并重
流动人口服务化和实有人口信息化一直是全省平安建设所关注的重点,从最开始的重视流动人口服务,到如今实有人口服务与管理并重,全省实有人口工作一直以实有人口的需求为落脚点,形成了实有人口服务和管理社会联动的新格局。
关键词:流动人口服务
2010年,肖勇军从黑龙江来到沈阳市沈河区风雨坛街道茂泉社区,风雨坛街道建立的全省首家街道“流动人口法律服务基地”为肖勇军提供了法律服务,成为了肖勇军坚实的后盾。如今,肖勇军通过自己的双手创业,还加入了社区志愿者队伍。
“流动人口法律服务基地”为流动人口提供了服务帮助,沈阳市沈河区大西街道“农民工公共服务中心”则为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提供及时、贴心的关怀,使农民工群体融入城市后享受更多的“市民待遇”,接受全方位的公共服务。
流动人口作为实有人口的组成部分,让他们享受到亲情化服务、新市民待遇和全方位关怀,是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创造和谐稳定的法治环境的有力保障。
一项项关注流动人口的服务让流动的心感受着温暖,而减小和市民的待遇差距则是每一名流动人口的心声。
2013年4月1日,流动人口的心声得到了实现,这是全省实有人口管理的特殊节点——《辽宁省实有人口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实施。《办法》指出,无论是流动人口还是寄住人员,只要拿着《居住证》就可享受申领驾驶证、子女就学、参加社会保险、公共卫生服务等“市民待遇”。
一张小小的《居住证》,却让流动人口少一些“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喟叹,多一些“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
如今,全省各地还在积极推行流动人口“一站式”服务管理模式,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流动人口创新试点工作经验。在流动人口数量较多的镇街、社区整合社会管理力量,设立以综治部门牵头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中心、点),将有关部门的相关职责任务依法委托给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行使,使其统一归口,担负起流动人口暂住登记、居住证办理等工作。
关键词:实有人口信息化管理
2013年,海城市以实有人口管理为突破口,在全市开展了“村(社区)实有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社区实有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在实有人口管理工作中发挥了实效。
几年的时间,“社区实有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一直在坚持实时更新的人口基础信息,对出租房屋和外来流动人口信息收集后,通过分析系统内区域人口动态特点,可以不断寻找人口管理的不稳定因素和不安全苗头,有效打击违法犯罪人员。
此外,实有人口信息化管理不仅可以掌握流动人口的底数和动态,更重要的是能使每一名实有人口都能享受更多更好的服务。
2012年8月22日,省综治委实有人口专项组召开第一次会议。会议指出,要认真研究鞍山市铁东区经验,推进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由此为开端,全省实有人口管理迈入了信息化的轨道。
随后,2014年,省公安厅推出“四个进一步”措施,提高实有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水平,加强和完善实有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建设。
2015年,省综治办抢抓全国综治信息化建设的机遇,乘势推进全省综治信息化建设。这一年的6月11日,省综治委制定下发了《关于平安辽宁信息系统建设的实施方案》,信息化建设更是为实有人口管理提供了技术保障。
如今,针对实有人口服务管理,全省各地制定了以“政府领导、综治牵头、公安为主、各方参与、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各地相应成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机构,由主要领导担任第一责任人,形成了市、镇、村三级责任网络建设。
在这个网络构建下,各地在镇街建立了流动人口及出租屋管理服务中心,在村(社区)设有流动人口及出租屋管理服务站,每个服务站配有一到两名协管人员,这些人员遍布各个网格,彻底清除了流动人口管理上的死角,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管理体系,使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达到了规范化、法治化。
百姓办事再也不用费力
服务大厅为百姓提供“一站式”服务
以前百姓想办事,就得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跑,费时又费力。
于是,综治信访维稳中心、社区“一站式”办理大厅……一个个“一站式”大厅就出现在百姓的眼前。
所谓“一站式”,就是百姓办事再也不用东奔西跑,所有部门都集中在一个大厅,百姓跑一次路就能把事全办完。
这种“一站式”服务切实让百姓感受到了平安建设中服务的力量。
关键词:综治信访维稳中心
一年冬天,沈阳市大东区上园街道居民老孟家暖气突然漏水,水流到了楼下老张的家里,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随后供暖公司和保险公司给老张进行了经济赔偿,但老张认为赔偿金额太少,又找到老孟要求其赔偿,老孟不同意,于是两人来到了上园街道社会综治信访维稳中心申请调解。
中心几名工作人员了解了事情的始末,把两位请进了调解室,最后通过耐心地调解,老孟自愿拿出300元给老张赔偿。
一件矛盾就这么顺利地解决了,而要是在以前,相关部门条块分割、力量分散,导致不少矛盾和问题“领导批来批去,部门推来推去,报告转来转去,群众跑来跑去”,却得不到很好解决,经常导致一些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
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2010年,我省强力推进了全省乡镇(街道)综治信访维稳中心的建设。当年的工作切入点是“治安”管理。
从那时起,全省各地积极探索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工作体制和机制,先后成立了“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将综治、信访、维稳、司法所集中办公,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使中心真正成为了疏导情绪、顺气鼓劲、畅通民意、排忧解难、解决诉求的“绿色通道”。
关键词:公共行政服务中心
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成以后,如何能够更好地服务基层,如何真正地为百姓解决问题,如何真正成为基础夯实的平安根基,成为平安建设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2013年,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进平安辽宁建设的意见》等文件,明确规定“建立健全平安建设基层基础工作机制,推进乡镇(街道)社会服务管理中心规范化,并与乡镇(街道)公共服务中心一体建设,加强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建设”。
于是,多地在综治信访维稳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公共行政服务中心。
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王府镇公共行政服务中心,王府镇王府村的村民诸志刚来办林权证,王府镇林业站站长接待了他。半个小时以后,诸志刚就办完了林权证,他高兴地说:“以前我们要是想办林权证,得来回来去地跑好几趟,有时候人不在我们还得多跑几趟,但是现在有了这个服务中心,我们一次就能把事情办完了,再也不用跑来跑去了。”
在铁岭县,乡镇公共行政服务中心也已经实现了全覆盖,真正得到方便和实惠的是百姓。
铁岭县还进一步延伸服务触角,在各村建立了便民服务室,对老弱病残、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由村干部定点包扶,帮助其到乡镇中心免费代办各类手续。对镇里不能直接审批的,再由乡镇干部转到铁岭县中心办理,逐渐形成了公共行政服务网络体系。
公共行政服务中心真正为基层群众带来了高效、便捷的服务。
关键词:社区“一站式”办事大厅
在乡镇,“一站式”中心让百姓办事不再跑断腿,而在城市,一个个社区“一站式”办事大厅也为居民办好事。
为了方便居民,沈阳市于洪区迎宾路街道丁香社区推行了“零距离一站式办公”,办事大厅还有一个值班主任,每天值班主任负责接待居民,并为居民办理业务。值班主任的设立,不仅方便了居民,使服务渠道更便捷化,同时也让责任落实到了个人,减少了责任推卸的可能性。
据了解,为了方便百姓,如今全省许多社区也已经开设了“一站式”服务大厅,将综合问询、物业、证件办理等多项职能汇聚在一起,最大限度缩短群众办理业务的时间和精力,保证服务高效快捷。
而在沈阳市浑南区,所有社区都已升级“全科受理”,“一条龙”服务,力争打造居民的“保姆工作站”。浑南区还拟建首个一站式便民缴费服务大厅,周边居民煤气、水、电、有线等缴费问题将一站式全搞定。
让百姓办事越来越简单,越来越满意,是所有平安建设者的目标。
社区志愿者服务积极性大大提高
开通服务热线
有困难一个电话就解决了
数字化管理让百姓有了依靠
职能部门各执其职,各自为战,部门投诉电话又多又难记,有了问题不知道找谁……几年前,百姓抱怨声不断,矛盾也随之产生。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地纷纷建立起综合性民生服务平台,这些平台将部门整合,用最快捷、最便利的方式解决百姓难题,成为了政府的“代言人”、群众的“贴心人”。
关键词:智慧城管
“小窑湾快轨站前,雨水井盖损坏一个,请派人修复。”大连市金州新区数字化城管平台信息员在巡逻中发现问题,随即拍照上传到城管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受理员将该信息传给市政部门,要求指派工人修复,4小时后,井盖修复完毕。
在沈阳,也经常可以看见城管监督员,手持“城管通”把采集来的信息发送给沈阳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指挥中心核实后,予以立案,将案件转交责任单位限期整改。
据了解,我省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始于2007年,如今,城市管理数据中心、综合服务支撑平台建设已经在全省推广。
一些城市利用智能传感、地理信息系统、视频监控、卫星定位等信息技术手段,有效采集信息,推动交通、城管、安保等领域视频资源整合共享,提升城市管理基础数据的智能化采集能力。并通过建设城市管理信息交互平台,为全社会提供渠道,借助短信、微信等新媒体工具,实现居民主动参与城市管理的新模式。
这种“智慧城管”就像是一张大网,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网在其中,让被动管理变为主动预防,什么问题就都跑不掉了。
关键词:民生热线
2012年2月,沈阳市沈河区在原数字化城管中心基础上拓展了社会管理服务职能,将数字化城管中心升级为社会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开通了96125市民服务热线,将所有涉及百姓利益的民生问题全部纳入平台“一站式”办理解决。
为彻底解决该区老旧小区上下水、供暖、房屋维修权属不清、推诿扯皮、久拖不办等问题,中心还在全市率先实践了“先予处置”工作模式,让老百姓的问题第一时间能够得到解决。
民生热线在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和平安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已经成为一个文明城市温情的细节,滋润了许多人的心田。它是一座架在城市上空无形的便民“连心桥”,传递着政府对群众的深切关怀,更是“群众利益无小事”执政理念的真诚体现。
换新颜重服务
社区和村成为老百姓真正的家
提到“家”,可能所有人想到的都是自己的小家,可其实社区和村也是老百姓的一个大家。
如今,社区和村里越来越多的办公用房回归给了居民,日间照料室、居民活动室、康复室……一个又一个功能齐全的房间让社区和村真正成了居民的家。
关键词:旧貌换新颜
2010年10月,沈阳市和平区北市场街道北市社区五七里小区内,9对老人在院子里举行金婚庆典。老人们幸福地说:“以前,别说是举行金婚庆典,纳个凉晒个太阳都找不着地方。”
北市场环境最差的“五七里”却变了样,这都是老旧社区改造工程所创下的成绩。
在我省,像五七里一样变身的小区不在少数。在平安建设工作中,我省高度重视影响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的老旧小区问题,从改造入手,让一个个社区和村都变了样。
硬件丰富了,软件也不能差,各项活动就成为社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为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沈阳市沈河区风雨坛街道雨坛社区先后组建了曲艺联谊会、桑榆书画协会、老知音合唱队等文艺团队,还开展艺术家走进社区活动,社区居民通过活动不仅增强了自己的“文艺范”,还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
而沈阳市大东区上园街道高教社区的“百家宴”也让居民获得了满满的归属感。
社区有活动室,农村则有文化广场,到了晚上,文化广场上总是热闹非凡。
辽阳市宏伟区曙光镇旭嘉村文化广场有1000多平方米,每天傍晚移动音箱传出的音乐就仿佛是一曲集结的号音,吸引着村民们陆续前来。村民们都说:“自从有了文化广场,大家不打麻将,不打扑克,相约来跳舞才是最愿意做的事!”
农村文化广场上,张张笑脸映衬出的都是百姓们的幸福生活。
关键词:服务送身边
“看病难、看病贵”是许多百姓的感受,但是在辽阳市白塔区,居民看病不难也不贵,因为这里有白塔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这里能看病,能买药,费用比一般医院低了近50%。居民再也不喊“看病难”了。
白塔区还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平台,为全区80%以上的居民建立了自己的电子健康档案,签约服务的家庭还能享有家庭医生呼叫服务,一个电话就能为患者争取救助的黄金时间。
在白塔区,居民最大的感受就是幸福。
白塔区还拓展社区服务业,形成便捷的“一刻钟”生活服务圈,建立了以家庭保洁、月嫂、中介等为主的家政服务中心。
在朝阳市,也有这样的便民服务。
2013年6月13日,朝阳市委、市政府启动构建“十分钟便民服务圈”工作,即社区居民以居住地为圆心,以不超过十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可以在医食住行等各方面享受到快捷、便利的基本生活服务。
“十分钟便民服务圈”为朝阳城市居民创造方便舒适的生活条件,不断提高百姓生活的幸福指数。
据了解, 全省这样的服务圈随处可见,一个个服务圈正是通过缩短服务距离,逐步实现了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政府公共服务的目标。
关键词:关注弱势群体
服务圈把服务送到了百姓身边,而针对弱势群体,社区则把服务送到了他们的心中。
在沈阳市铁西区保工街道康宁社区的日间照料站里,老年人可以在淋浴间里洗个热水澡;午餐想在社区吃,社区厨房能单独给做;困了累了,社区还有休息间……老年人能享受到包括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多样化养老服务。
据了解,在平安建设中,全省已把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纳入了社区建设规划,初步形成了有辽宁特色的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
社区有老年人休息的地方,也有孩子学习的地方。在沈阳市,每当学校放假,社区就忙着“开学”了。
新民市新柳街道八宝社区开办了社区假日学校,专门安排了心理健康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在大东区大北街道取义社区,社区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社区实践,让孩子与社会接触,活跃了他们的假期生活。
这些活动,都让孩子们在社区度过了不一样的精彩假期。
社区还有一个特殊群体——残疾人群体,作为弱势群体,社区从来没有忘记他们。
残疾人行动不便一直是政府所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我省加快了推进城市无障碍建设和现有公共服务设施改造步伐,在全省普遍开展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并重点向农村推进。
除了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多所残疾人托养、康复中心和大型综合性残疾人就业培训基地也已在各地建成并投入使用,残疾人事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
这些工作让弱势群体享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