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带行李自带碗,书生挂职到乡间,田间地头察实情,因地制宜谋发展。”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台吉村驻村“第一书记”刘鉴辉用真心与热心,赢得了父老乡亲的尊重和信赖,脚踏实地践行一位党员干部的初心与使命。
刘鉴辉(中)带台吉村党员重温入党誓词
“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村民对脱贫奔小康没有信心……”谈起2018年3月初到村里时的感受,省司法厅法律援助中心主任科员、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台吉村驻村“第一书记”刘鉴辉这样对记者说。
他带领村民们在平静的台吉村搞出了大名堂:建成了通往乡镇的硬化路,所有危房全都焕然一新,村集体有了自己的经济来源,村两委各项工作成绩均在当地名列前茅。老乡们亲切地称他为“小刘书记”。
规划阵地 从党建开始抓
刘鉴辉任台吉村驻村“第一书记”后,心中已规划出了一套脱贫攻坚方案。
“首先重新修缮党建活动室,建起党建工作的阵地,从党员入手、从思想入手,强化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刘鉴辉说,“村里的大事小情党员要先知晓、能发声、作表率。”通过一年多的努力,他把台吉村村两委打造成全镇公认的和谐班子。他说:“把党建工作做出温度,拉近了我这个‘外来户’与大家的距离,是我开展工作的一大法宝。”
随后,刘鉴辉广泛征求党员群众意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牵头起草了“引入新零售模式 建设绿色食品公园”三年强村计划。
开拓市场 盘活现有资源
怎样让农民不出家门就能把农产品推向市场,刘鉴辉踢出了“头三脚”。“第一脚”是抓市场,“他手把手教我们如何使用手机APP,把小米、烧酒、地瓜等农产品拍照上架,通过网络为农产品打开新销路。”村民对记者说,“去年年底,全村销售小米4000余斤、树莓酒200余箱,货品总价6万余元。”
“第二脚”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刘鉴辉邀请多位专家来村指导,试种3个品种的高产玉米,引进新宾满族自治县的木耳、鸡腿菇等食用菌养殖技术。
“第三脚”是探索土地流转。“2018年4月,我引入社会资金10万元,推广农家肥、纯人工古法种植的绿色小米;架设网络摄像机12台,开发土地认养项目,认养人通过手机即可监督春种秋收的全过程。该项目被镇政府列入‘小米品牌提升计划’,首批试种绿色小米20亩,2020年耕种面积将达500亩。”刘鉴辉说。
刘鉴辉认为,广袤的耕地是台吉村最靠得住的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打好调结构、促就业这张牌,真正带领大家脱贫共奔小康。今年4月,他主持村两委会议,拿150亩村集体土地入股,竞争香菇种植示范园项目,以节省企业前期投入成本吸引项目落地。
今年7月, 经阜蒙县政府办公会议通过,香菇种植示范园落户台吉村,出资企业与县扶贫开发局共投资建设温室大棚100栋,台吉村投入土地150亩,修建温室大棚50栋,形成了“企业+村集体+村户”的良性合作模式。
多元扶贫 扶智+“认亲式”
刘鉴辉告诉记者,在省司法厅党组的大力支持下,他协调省司法厅机关各处室与台吉村的贫困户建立了一对一的“认亲式”扶贫,全厅党员干部与全村父老乡亲结下了十分深厚的情谊。
“我真感谢小刘书记,在他的帮助下,我发挥自己的特长,干起了代养牲畜的活儿,日子渐渐开始有了起色。”村民孙术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