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谋划致富“金点子” 牵住脱贫“牛鼻子” 记省检察院派驻乡村“第一书记”及驻村工作队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王忠贤 记者 邵小桐 | 发布时间: 2019-10-30 09:23

  “我的鞋上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这是省人民检察院派驻乡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服务群众的真情写照。

81

马野在查看水稻长势

82

唐永光(中)走访村民

  根据省委部署,省人民检察院于2018年5月选派干警赴清原满族自治县开展驻乡村工作,他们分布在清原县5个乡镇的行政村,从此有了一个新的身份——驻村“第一书记”。而在此之前的2005年,省检察院已经派出工作队帮扶清原满族自治县夏家堡镇,2014年该工作队转为定点帮扶杨家堡村。

  “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同志们牢记组织重托和群众期盼,走村入户、访贫问苦,上接“天线”找项目,下连“地气”聚民心,与基层干部群众一道共同书写“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绚丽篇章。

  强党建,固根基 筑牢振兴之本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两名退休干警、党龄加起来80多年的胡少华和唐永光不约而同首先把目光盯在了党建上。受多种因素影响,村支部工作不规范的现象比较突出。

  唐永光所在的枸乃甸乡井家沟村,曾经被县、乡两级党委确定为“党组织软弱涣散村”,支部班子配备不齐,互相之间不团结,村支部书记更是长期空缺。唐永光到村后,与党员、支部成员逐个谈心了解情况,针对农村生产生活特点,以提升组织力为中心、以落实组织生活会制度为抓手,按照“组织健全、制度完善、活动经常、档案齐备、作用突出”的标准,逐步推进软弱涣散党支部转化升级。

  今年2月,唐永光配合乡党委,经“两推一选”程序,补选了村党支部书记,并坚持“扶上马、送一程”,协助新书记继续规范支部建设。目前,该村两委班子团结一致,支部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党员带头致富的积极性明显提升。

  晚上8点,大孤家镇半拉山村的村部依然灯火通明,“第一书记”胡少华正在组织召开支部大会,隔着窗户都能听到他洪亮的声音,“今天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讨论和表决新党员入党,介绍入党人主要情况、与会党员发表意见、进行表决……”一项项程序标准规范,如果不是看到那一张张黝黑朴实的面孔,你很难想象到这是一个村党支部发展党员的现场。会议结束,两名群众威望较高、带头致富能力强、乐于为群众服务的优秀青年顺利通过了表决。

  “胡书记毕竟是省城大机关下来的,他的站位和工作经验是我们不具备的,在规范和加强组织建设方面办法更多、方式更灵活,使我们受益很多。”谈起胡少华,半拉山村党支部书记左殿虎满是钦佩之情。

  胡少华曾长期担任省检察院工会主席,党建工作经验很丰富。62岁的他工作劲头完全不输给年轻人,他发现村里的党员资料档案混乱,党建工作也缺少规划,基本是“打哪儿算哪儿”。就利用下班后或周末时间加班整理,经常是吃完晚饭就蹬起自行车往村部跑,一泡就是大半夜,不但把村里的党员档案整理得井井有条,还起草了年度党建工作计划和两项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细则。为了完成这些工作,老胡整整两个月都没能回家看望小孙子。

  谋长远,求发展 夯实产业基础

  经济基础差、理念滞后是制约农村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时时刻刻牵动着驻村干警的心弦,“第一书记们”普遍认识到,谋划好领富带富的“金点子”,就牵住了脱贫增收的“牛鼻子”。

  被选派为大孤家镇“第一书记”的祝崇光将整合分布于各村的资金1300万元捆绑使用发展肉鸡养殖业,每年收益的10%直接用于扶贫。

  南山城镇二道河村“第一书记”马野为发展产业也是费尽了心思。村里“八山一水半分田”的地势比较适合发展养殖业,那么养鸡、养羊还是养鹿呢?规模小了小打小闹解决不了问题,规模大了资金投入大,村民们深怀顾虑,生怕小马书记把他们的钱打了水漂儿。

  最终,马野深思熟虑,提出了“区域生态循环农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发展思路,村两委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决定集合柳河沿岸的4个自然屯联合发展生态农业,采取村集体控股、村两委班子带头、村民自愿入股的模式,筹集资金111万元,成立了种植养殖合作社。把村集体与村务管理分开,解决了原有的集体经济承担无限责任的风险,充分激发了村干部、党员、村民的积极性,通过集体经济发展带动精准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合作社下设生态养殖、生态种植、农机及秸秆粉碎3个事业部。生态养殖事业部建起了220余亩的山林养殖基地,山上养殖跑山溜达鸡2000余只,山下养殖安格斯黑牛50余头,牛粪发酵还田用于生态种植。生态种植事业部建立了70余亩水稻种植基地,采用“古法种植+高科技益生菌发酵+河蟹养殖+可视农业”的现代化管理。正在组建的秸秆粉碎及农机事业部,将对秸秆粉碎打包,可以自用或外销,并为村民提供农机有偿服务。

  该项目充分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纯绿色、无污染、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路子,为当地解决生态发展资源整合不足、后劲不足、发展不科学的难题提供了可借鉴复制的思路和方向,影响十分深远。

  重民生,解难题 共建和谐乡村

  “第一书记”在体验农村社情民意、体味群众冷暖疾苦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开了群众的“家门”,打开了百姓的“心门”。

  提起大孤家镇刘家沟村“第一书记”塔宁,张依(化名)同学年迈多病的奶奶满是感激之情。“张依是个可怜的孩子,不到两岁就被爹妈遗弃,跟着我吃不好穿不好,好不容易把他拉扯大。孩子自小要强,学习好,可我也供不起他念书啊,要不是塔书记帮忙,孩子去年就得下来(辍学)。”

  当塔宁了解到村里的贫困学生张依考上高中却无力就学时,他立即向村里申请帮扶,先后自掏腰包资助现金和各种生活、学习用品5000余元,又帮张依申请减免了学费、生活费,并多方奔走,为其争取到社会公益团体支持的助学金、奖学金每年12000元。

  “张依正值青春期,是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我不能仅关注他的学习和生活,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我坚持经常跟他谈心交流,帮助他解决成长中的困惑,避免这棵小树长歪了。”塔宁的工作任务很重,他不仅仅是刘家沟村“第一书记”,还兼任镇党委综治委员,但无论多忙多累,他作为代理家长没有错过一次家长会。塔宁的关怀和帮助让张依感受到了家庭般的温暖,他彻底没有了后顾之忧,一心扑在学习上,成绩一直在尖子班名列前茅。

  英额门镇转湘湖村“第一书记”姚磊为避免孩子因贫失学,建立了“党建+扶贫+助学”模式,包括自己在内的4名村支委分别对接6个贫困家庭的孩子,一旦发现辍学倾向就提交村委会研究解决,力争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去年至今已经将4名辍学的孩子劝返复学。

  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第一书记”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选派单位是他们的坚强后盾。

  据了解,省检察院从2005年定点帮扶清原县夏家堡镇,14年来共直接投入资金160万元,协调社会各界捐献款物折合178万元,协调省有关单位立项投入资金4900余万元。2014年开始,工作队转为定点帮扶该镇杨家堡村,去年该村一举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所有贫困户全部“销号”。为进一步巩固成果,该院今年又向杨家堡村直接投入资金3.5万元,协调资金42万元,并提供了6200元的帮扶物资。

  后记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省检察院派驻“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在党建、民生、发展产业等各个方面都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取得了优秀成绩,记者能够看到的、听到的、了解到的只是冰山一角。他们犹如一缕春风,把理念、方法、人脉和资源带到了农村。驻村以来,虽然他们皮肤被晒得黝黑,浑身散发着“土气”,但是基层阵地活跃了,老百姓生活有奔头了,“第一书记们”也在这个广阔天地中接了地气、聚了民气、长了才气、壮了底气,实现了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的“双丰收”。

  一枝一叶总关情,他们将不断增强与基层群众的血肉联系,不负深情和重托,创造出更加闪亮的光辉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