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监管一线的巾帼追梦人——记营口市拘留所副所长杨荣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驻营口记者 齐岚 | 发布时间: 2019-10-09 09:31

  人物简介

  杨荣21岁从警,创下营口政法战线两个“第一”——第一位女法警、第一位拘留所女警。她曾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获嘉奖2次,多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优秀民警”“优秀共产党员”,在营口公安岗位技能比武和监管系统信息化高端应用技能竞赛中多次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图片2

杨荣

  杨荣的枪法可谓弹无虚发,虽然她不喜欢枪,但为了工作却将这项技能锤炼得炉火纯青。她的工作区是公安战线上的特殊阵地——拘留所。工作中的杨荣无丝毫的懈怠和纰漏,以飒爽英姿践行忠诚与担当。

  两道铁门,两个世界。记者迈进营口市拘留所第二道铁门,便到了杨荣分管的工作区——女子监区。作为一名监管民警,她每天要同形形色色的违法犯罪分子打交道,接触的是社会的阴暗面,同时肩负着执法者和教育者两种角色,不仅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还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坚强的事业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安全,拘留管理的基石

  1995年,年仅21岁的杨荣的首个岗位是营口监狱的狱警,继而到营口市中级人民法院担任法警,成为当时营口地区第一位亦是当年唯一的一位女法警,一线工作她当仁不让,协助执行枪决、验尸,巾帼不让须眉。

  2003年,杨荣成为营口市拘留所第一位女警,也是营口地区包括各基层拘留所中的第一位女警。岗位转换,屡创“第一”,虽然在营口市拘留所每天都好像重复着昨天,杨荣却不厌其烦,从细微入手,踏实做好本职工作。为了确保拘留所的安全,她脑海里无时不绷紧安全这根主弦,心里无时不在琢磨消除各类安全隐患。

  姚某,吉林省人,两年前因躲避家庭暴力独自一人带着女儿来营口打工,因阻碍执行公务被拘留。在工作中,杨荣发现,姚某性格内向,不愿与人沟通,便将其列为重点人员。在一次例行检查时,杨荣在姚某的下身私处搜出用手纸包裹的长约10厘米的刮眉刀片,第一时间成功制止一起自伤自残事件。正是有了杨荣与同事们齐心协力的工作,仅2018年就消除各类安全隐患20余个,为营口市拘留所的安全工作奠定了基础。

  暖心,监管民警的付出

  杨荣分管女性拘留人员的管理教育工作。每年,营口市拘留所羁押女性拘留人员达600余人,相当于营口地区县区拘留总押量,且成分复杂,流动量大。女性拘留人员对抗管理教育情绪严重,入所后大多数都对拘留不服,有的寻死觅活,有的撒泼放赖,有的装疯卖傻,有的大吵大闹,经常有撞墙、撞门等过激行为,更有以拒绝进食行为对抗管理的。为了稳定这些人员的情绪,杨荣在生活上给她们适当照顾,为她们提供可口的饭菜,为患病的在押人员请来监区医生及时治疗,对有心结的人员耐心做思想工作,宣讲法律知识。

  作为社会矛盾化解的重要部门,杨荣始终坚持将拘留所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抓手。去年,有25名被拘留人员经过杨荣的教育挽救,主动承担了责任或与对方达成了和解协议,还有的送来了感谢信及锦旗。通过此项工作,实现了拘留所工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忘我,对自己和家人的亏欠

  在营口市拘留所工作的16年中,杨荣每天早来晚走,忘我工作。在女儿高考那一年的紧要关头,丈夫因病住院,杨荣不愿请假,一个人咬紧牙关,一边紧张工作,一边照顾女儿的学习,还要兼顾病床上的丈夫。近年,随着父母年迈,她还要照顾老人住院治疗,在家庭负担较重的情况下,杨荣依然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杨荣有几次感冒了,为了能早点儿好,自己加大药量,造成药物过敏,浑身发肿,连眼睛都睁不开了。为了不耽误工作,她把点滴带到单位打,同事心疼她,可她却说换了别人也一样会这样工作的。每逢节庆,杨荣带头坚守岗位,除夕的饺子是与拘留人员一道吃的。有同事问她:“你不觉得这样工作对你的家人不公平吗?”她回答:“等以后退休了,再补偿吧!”

  记者面前的杨荣,扎着马尾、一身警服,走路像风一样,用她自己的话来说,监区里的女警既是“高级保姆”,又是“心理辅导师”。监管工作虽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件,但杨荣怀着对公安工作的热爱,以行动见证誓言——“再苦的岗位,也要有党员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