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事的眼中,“风风火火”是苏兰兰身上最大的标签;在学生和涉案未成年人眼中,苏兰兰是和善、宽严有度的检察官;在儿子眼中,苏兰兰是让人骄傲却总是很忙的妈妈。
“从筹备到探索运行,看着它一点点丰富,就像陪着孩子长大。”2015年,苏兰兰开始了对未检工作的探索。
这期间,也遇到了各种各样复杂的情况:有的家长动用各种社会力量,干扰调查取证、证人做证;有些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情绪不稳定,拒不认罪,抗拒执法。另外,办理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哪些特殊程序?如何保障未成年人隐私?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加班,对苏兰兰来说是家常便饭。
为了更好与涉案未成年人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苏兰兰自学心理学,完成了心理咨询师、沙盘师的考试。为了更加深入了解涉罪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她力争在每次社会调查中走得再多一点,问得更细一些;为了给学生讲好法治课,她把课件改了又改,每一节课,都是针对不同年龄段听众的“量身定制”。
“现在的孩子特别聪明,我们要通过一些方法,让他们更容易接受。”苏兰兰说,未检部门自制的第一个普法动画片叫《葫芦娃大战喜羊羊》,“但如今看过喜羊羊的孩子都长大了,我们也得跟上步伐!”苏兰兰笑言。
每天的工作太忙,苏兰兰经常顾不上照顾自己的孩子。“我还是挺愧疚的,没有好好陪他照顾他。”苏兰兰眼中含泪。
“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被爱护,就算是惩罚,爱都是前提。”苏兰兰说。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盗窃抢劫是未成年涉罪的高发区,一张张稚嫩的脸写满了对未来的无知,本应美好绽放的花朵,却提前凋零了。
在一起案件中,受害人是一个有智力障碍的留守女孩,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年迈,被性侵后甚至说不清犯罪嫌疑人是谁。女孩躲闪的眼神深深刺痛了苏兰兰的心。苏兰兰在办案备忘录上,对她的成长环境做了详细的记录。
“辽中区农村面积广大,外出务工人口多,大多数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都是留守儿童,家里老人精力有限,教育和保护孩子的能力肯定弱一些。”为了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苏兰兰积极协调争取与教育等部门形成了有效的联动机制,在辽中形成了一个专业的青少年保护网。“这个平台联系了教育、民政、志愿者、司法机关等几乎所有与未成年人有关的部门,不脱节,不漏项,大家一起想办法,共同关爱未来。”
几年来,苏兰兰和她的团队足迹遍布辽中全区,从田间,到校园。他们认为,多讲一句,也许就有一个孩子少犯一个错误;多走一趟,也许就能给一个家庭带来一点温暖。“未成年人的世界应是多彩的、绚烂的,这是未检人的初心,也是未检工作的未来。”苏兰兰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