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台安县台南街道耿家村“第一书记”郭洪波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娄军 驻鞍山记者 马琳 | 发布时间: 2019-05-23 11:32

  “这个‘小年轻’书记不简单,有两把刷子。”“‘小郭书记’来我们村之后,我们这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孩子热心,没少帮我们家办事。”近日,台安县台南街道耿家村的村民们围着前来采访的记者纷纷夸赞他们村的“第一书记”郭洪波。

  沉下身子 寻求致富路

  2018年5月4日,青年节。一早,郭洪波和台安县公安局指挥中心的同事告别后,作为全县公安系统的唯一代表,来到台安县台南街道耿家村担任“第一书记”。

  耿家村是典型的农业村,全村6000亩土地,1300多口人,没有形成规模的特色产业。“如何才能够不靠老天的脸色吃饭,让有限的土地产生更大的效益呢?”经过数日走访调查,一条“土地生金、民富村强”的发展思路闪现在郭洪波的脑海中。他这一设想与村干部一拍即合,随后召开“两委”会议,科学实行土地流转,成立集体经济服务社,推行冷棚设施农业开发……一系列扶贫惠民举措得到了干部群众的一致拥护。

  就在冷棚建设进行到一半时,资金出现缺口,如不补充即将停工。开弓没有回头箭,面对这一紧迫形势,郭洪波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自掏腰包先期垫付资金。4个月后,耿家村占地面积35亩的冷棚设施农业小区竣工建成。

郭洪波(中)和村民“坐谈”是常事

 郭洪波(中)和村民“坐谈”是常事

 据统计,仅冷棚一项,去年耿家村集体经济收入就增加4.4万元、安置劳动力30余人。郭洪波说:“要是不出意外的话,到今年7月份村集体经济收入还会增加6万元,安置劳动力可达60人。”

  凝聚共识 营建新村貌

  在一次外出考察培训期间,郭洪波亲眼目睹了其他村子的村容村貌,这对他“刺激”很大。

  “我当时心里特别难受,同样的地域环境,同样的村级组织,为啥差距就这么大?”为此,郭洪波暗下决心,要让耿家村老百姓也能生活在这样美好的环境里。没等培训结束,郭洪波就回村组织“两委”班子成员研究方案、分解任务,并征集村民的意见。可部分上了年纪的村民却不配合,认为这么多年习惯了,不想改变。

  村里70岁的老党员杨维贵告诉记者:“‘小郭书记’当时来找我取经,问我该咋办,我就给他出个主意,先做这些老人子女的工作,毕竟都是年轻人,容易交流。”果然,郭洪波从“外围”入手,很快就做通了这些老人的工作。于是,全村老少总动员、齐上阵,一场整治村屯环境的行动迅猛展开。

  此外,郭洪波主动向台南街道争取财力支持,修建了1公里柏油路、2.3公里砂石路,在村屯主街路安装路灯56盏、栽种海棠树560棵,在村口种植17亩经济作物向日葵。现在走进耿家村,白天满眼春色,夜晚灯火通明。

  创新思维 为民办实事

  自担任村“第一书记”以来,郭洪波访民情、善农事,努力解决好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问题。他开动年轻人的创新思维,推出“互联网+便民服务”模式,驱动建立了“耿家村便民服务微信群”,发布治安防范、工作通知、政策咨询、警示教育、综合服务等便民利民图文信息。

  村里老人多,大多腿脚不便,郭洪波又推出“代办点+上门服务”新举措,在村里设立“为民代办点”,全流程引导和协调有关部门、单位开展进村入户为民服务,目前已帮助村民代办“跑腿”100余件。

  看到村里剩余劳动力多,郭洪波便发动自己的亲戚朋友,在村里开办了多场就业扶贫招聘会,为10余名村民安排了就业岗位。

  300多个日出日落,300多个月圆月缺。郭洪波这个“小年轻”进农户钻大棚,驾农机抡锄头,走遍了家家户户,踏遍了沟沟坎坎。草长莺飞,又是一载春风送暖时,耿家村的干部、群众已经把郭洪波当成了“顶梁柱”“主心骨”,也使他通过了一场从“警官”到“村官”的社会大考。

看着冷棚里长势喜人的西瓜秧,郭洪波(左)高兴得合不拢嘴

看着冷棚里长势喜人的西瓜秧,郭洪波(左)高兴得合不拢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