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刘书记?他一早就去蔬菜大棚了。”前不久的一天,因为比约定的采访时间早到了一个小时,在岫岩满族自治县新甸镇中合村村委会里,记者只见到了村会计姜成山。
他头也没抬,在一本台历上记着什么。而在另一本2018年的台历上,每一页都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刘曦浩驻村一年来的扶贫经历。姜成山告诉记者,这是他偷偷记的。
刘曦浩经常到大棚查看小西红柿的长势
常到一线“走亲戚”
“中合村共有16个村民组,790户2925口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4户162人,村内资源匮乏,村民生活条件落后。”姜成山没有向记者掩饰村里的情况,他说第一次见到刘曦浩也是这样说的。
2018年1月1日,星期一。任鞍山市监狱纪委监察室主任的刘曦浩走了几公里山路,到村里上任的第一天,“咕咚咚”喝了一大缸子水,就开启了“走亲串户”模式。
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刘曦浩走遍了全村16个村民组,走访了每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并经常深入到田间地头了解土地墒情。
刘曦浩到县里找到农业专家,专家称中合村的土质适合建温室大棚种植小西红柿。但刘曦浩发现,大多数贫困户家里缺少劳力,即便是大棚建起来,也缺人种植管理。于是,刘曦浩和村干部向有关部门争取资金80余万元,用于建设温室大棚,大棚建成后对外出租,取得的收入可供贫困户、困难群众和村内公益事业使用,既稳定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又解决了贫困户和困难群众的生活困难。
刘曦浩没日没夜地建大棚,一个月下来就瘦了10多斤,人也黑了不少。村内老百姓对这位上级派来的驻村书记非常认可,纷纷为这位城里来的“亲戚”竖起大拇指。
常找党员“唠家常”
95岁的老党员栾德成告诉记者,村里有个山泉井,因为井水里富含矿物质,村里的长寿老人比较多,所以村里人都称这口山泉井为“长寿井”。但井离河西村民组比较远,50多户150余名村民吃水都要往返半个多小时到山上的井里去挑水。
刘曦浩到任后,发现村民吃水难的问题,于是决定修葺山泉井,并铺设引水管线,将井水引到各家各户,但刘曦浩从市司法局争取到6万多元改建资金后,在准备铺设引水管线时却遭到村里人的反对。栾德成说,管线要途经多户村民家的土地,挖谁家的地谁也不干,反对的人里也包括他。
为了做通村里人的思想工作,刘曦浩和村干部常到党员家中串门做客,和党员及其家属促膝长谈,栾德成被刘曦浩感动了,他撂下话:“挖!先挖我家的地。”在看到挖完管线重新填埋,土地仍可照常使用,没有被破坏后,村里人这才知道他们误会了刘曦浩。
在铺设引水管线施工中,刘曦浩每天起早贪黑全程跟进参加劳动,短短一个月时间,饮水井就投入使用。刘曦浩不辞幸苦、亲身示范的行为感染了村民,大家亲切地称这口饮水井为“幸福泉”。
常与班子“议发展”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役,刘曦浩和村“两委”班子共同开展调查研究,数次到外地考察,通过论证,他们决定把提高硬件条件、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工作的着力点。为了改善中合村生活环境,加强美丽乡村建设,他协调环保部门,争取环保专项资金20万元,建设垃圾收集点、小型垃圾中转站等设施。
驻村工作以来,刘曦浩始终以“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干什么”为座右铭,扎根一线,履行职责,用辛勤和汗水浇灌中合村幸福家园。
姜成山告诉记者,他之所以要偷偷记下刘曦浩每天的行踪,起初是怕他只来“镀镀金”,但一件事改变了他的看法。“在驻村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刘书记的老父亲病重在手术台上抢救,他因参加镇里扶贫巡察动员大会没有及时赶回去,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姜成山说,从那以后,他记的便不仅仅是一本“私账”,而是一本让山村充满勃勃生机的“扶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