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警30年来,郭晓瑞始终扎根基层,积极践行改造宗旨,直接教育管理服刑人员1200余人。她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努力探索工作新途径,经多年探索,形成了分散关押—人格感动—文化感染—科学矫治—立体攻坚的“治魂”模式。被喻为“服刑人员心灵的灯塔”。
郭晓瑞
1986年毕业于辽宁省人民警察学院的郭晓瑞,如今是省女子监狱十二监区监区长,从入警至今,始终扎根在监管改造的第一线,从事着对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工作,从警30年来,40余个荣誉称号、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所有的这些不仅是一名监狱人民警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入警誓言的具体体现,更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真实写照。
带病打赢安保攻坚战
近日,记者来到省女子监狱采访郭晓瑞,刚到监区时,她刚刚巡查完监区的情况。“2017年7月,省女子监狱安全保卫战的号角刚刚吹响,当时我却被检查出肺部有阴影,需要立即复查。而此时,等待着我的是极为艰巨的安保任务——全面确保监区约20名思想极其顽固、抗拒改造的服刑人员的政治安全、监管安全、执法安全、信息安全和人身安全。考虑到监区稳定大局,为了不影响干警们的工作士气,我并没有按照医嘱第一时间去医院复查,而是选择隐瞒病情,在治疗前,把监区的一切工作安排好、部署好。”采访开始,郭晓瑞便给记者讲述了这段难忘的经历。
郭晓瑞带领干警们对重点服刑人员逐人逐项进行风险排查,制定了一人一策的突发情况应急预案。“记得当时她连续3天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一直将工作安排妥当后,才拿着体检报告悄悄地去医院进行复查,此时距最初的诊断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郭晓瑞的同事王恩莉对记者说。
“当我和丈夫看到‘肺部肿瘤,必须立即手术,切除一片肺叶’的诊断时,我们抱在一起失声痛哭。”郭晓瑞回忆说。
郭晓瑞告诉记者:“手术后,医生给出了‘至少静养半年,不能被病毒细菌感染,远离最常见的感冒病毒’的医嘱,而我满脑子想的却是监区的工作,警力紧缺怎么办?手术后第3周,我不顾家人的极力反对,毅然回到了工作岗位。”
“由于她只字不提自己患病手术的事,我们很多同事并不了解她病情的严重程度,看着她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监区,东奔西走地忙碌着,只有一些知道‘内情’的领导和同事们关心地建议她‘再好好休息休息吧’,她只是微微一笑,‘在家闲着还不如到单位忙活忙活,有事干,好得快’。”王恩莉说,“她的乐观精神感染激励着每一个监区干警。”
努力探索“治魂”模式
郭晓瑞告诉记者:“专业性监区的定位,发挥资料库、帮教库、人才库的作用,以点带面、辐射全狱,是监狱党委赋予十二监区的光荣使命。作为监区的带头人,我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为了探索新形势下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我团结带领监区干警,将传统改造手段和现代矫治技术相结合,形成了分散关押—人格感动—文化感染—科学矫治—立体攻坚的‘治魂’模式。”
她经常这样教导年轻干警:“做服刑人员的思想工作,不需要高谈阔论,而是要通过一桩桩、一件件细致入微的小事,把我们的人格力量无声无息地融入到她们的内心世界,让她们信服、接受。”
守着这份初心,监区干警们逐渐养成了一些这样的习惯:搜身检查时,不戴口罩、手套;进行教育谈话时,目光直视对方,不得有傲慢、轻视、心不在焉的状态。正是从这样的细节小事做起,监区干警们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挽救了一个又一个迷失的灵魂,一个个破碎的家庭得以重圆。
用实际行动诠释忠诚
省女监政治部主任史迎春告诉记者,从警30多年来,郭晓瑞休假次数屈指可数,春节、国庆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几乎都是在工作岗位上度过的。2003年初,全国“非典”疫情急速蔓延,沈阳地区监狱也进入紧张戒严状态,由于监狱大封闭、大倒班工作状态,干警警力紧张,郭晓瑞女儿未满4个月,她便提前结束产假回到工作岗位,由于工作时与外界接触频繁,为防止给女儿感染病毒,她无奈给女儿停止了哺乳。
郭晓瑞对记者说:“多年来,对于家人,我觉得亏欠最多的就是女儿。女儿读幼儿园的时候,已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忙于处理服刑人员突发情况,忘记接女儿回家,幼儿园老师了解了我的工作情况,伸出援助之手,自此,年幼的女儿成为了幼儿园老师家里的常客。在接任十二监区监区长时,女儿即将升入初中,我知道自己的工作不仅要牺牲周末、节假日,在关键节点上更是需要不分昼夜,连续作战,因此,我不得不含泪将女儿送去住校,这一住,就从初中住到了高中。”
采访快结束时,郭晓瑞给记者看了她的座右铭:“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她说:“教育转化工作很辛苦,但其魅力在于可以从中深入到人生、人心和人性的领域,学会了更好地接纳和包容,也更深刻地领会了担当和奉献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