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行走渝东南 探访“平安经”

来源:辽宁长安网 | 作者:记者 杨清林 孙程超 | 发布时间: 2018-07-06 07:43

  6月25日下午,“平安建设进行时——创新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渝东南行”主题宣传报道活动,在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启动。中央以及全国各省级法治媒体记者齐聚彭水,开启渝东南之行。在接下来的一周里,本报记者与全国法制报同仁先后走进彭水县、酉阳县、秀山县、黔江区和南川区,走访20多个基层单位,实地体验渝东南地区创新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

采访活动启动仪式

采访活动启动仪式

  数字

  政法小区是彭水县新城的标志性建筑,规划占地113亩,房屋建筑面积49002.2平方米,小区周边绿地规划300亩,总投资两个多亿。截至目前,公安指挥大楼和司法局办公大楼已投入使用,法院、检察院年前将完成搬迁。

  酉阳县幅员面积5173平方公里,是重庆市面积最大的县,土家、苗、汉、回、蒙等10多个民族交互杂居。酉阳县公安局全面统筹、规范整合城区两个街道5个社区的50名社会巡防力量,每日至少100名巡防力量在县城社会治安复杂区域实行24小时包片巡逻。配备对讲机40台、单警装备70套、执法记录仪40台,有效接入城区两个街道40个视频监控。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梅江镇兴隆坳村“和事堂”累计处理各类矛盾纠纷5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到100%,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协调资金160余万元为居民解决水、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难题8个,为居民办好事实事100余件,促进全村6000多亩土地得到流转,3600多人加入粮油、农机、花卉、水产等专业合作社,让很多困难户走上致富路,今年村集体收入预计达80万元。

  2017年度,重庆市黔江区群众安全感为98.67%,同比上升1.07%,名列全市前茅;政法队伍满意度得分95.51分,较2016年上升1.86分;政法系统司法公信力得分95.56分,较2016年上升1.12分。全区群众安全感、政法队伍满意度和司法公信力指数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实现“连续三年三提升”。

  重庆市南川区大观镇以党员为核心成员的“夜猫子”义务巡逻队,每晚6点至8点,背着小喇叭在田间院坝巡逻,反复宣传平安建设知识,对违法犯罪分子产生了震慑作用。其中金龙村“绍伦反邪教中心户”签订家庭拒绝邪教承诺卡100余份,发放反邪教知识宣传明白纸1000余份,组织周边群众参与网上反邪教知识答题200余次。

本报记者(右一)在采访中

本报记者(右)在采访中

  精英

  李继儒,是彭水县平安建设的一张“名片”,曾任保家区4个乡的党委书记、保家区区长、县公安局看守所指导员、拘留所所长、保家派出所所长等职务。1998年退休回归故里后甘当普法宣传教育志愿者。20年走遍家乡的山山水水,徒步行程达2万多公里,穿烂16双鞋。八十岁高龄的李继儒被当地老百姓称为“老革命”。

  王洪波,今年41岁,2015年因犯寻衅滋事罪被酉阳县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5年。在社区矫正的日子里,在县司法局龙潭司法所两任所长的帮助下,他洗心革面,痛改前非。2016年初,王洪波筹措了30多万元资金和朋友建草莓园,结果赔个精光。司法局、司法所领导知道后和他一起总结失败原因,成立了新的种植专业合作社,包括70余亩草莓园、200多亩果园、100多亩茶园和10多亩蔬菜采摘园。2017年,经过政府和司法局协调,合作社获得30万元农业扶持专项经费。2017年,合作社被市农委评定为农民创业孵化基地,王洪波也被评为酉阳县十大新闻人物、农业部科教兴村杰出带头人。

  叶君战,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公安局石耶派出所教导员兼中平警务室负责人,他坚持“脑中有相,手里有册,入户有路”原则,通过对辖区村居住户的实有房屋拍照、逐一上门调查核对情况,实现“传统登记向信息碰撞”的转换,探索形成了“入户走访纸电关联查法”。叶君战还独创“警民合影记忆法”,勇于上演“民警真人秀”,拉近与百姓距离。

  潘珂,黔江区人民检察院濯水检察室检察官,接过老检察官背篓下乡普法,走遍黔江大小乡镇,把“流动检察室”背到了村民家门前。2017年背篓进村到户72次,受理信访接待54件,化解乡村邻里矛盾纠纷38起,召开院坝会77次,收集各类线索50余条。今年1月至5月,背篓进村到户54次,覆盖了黔江区92个行政村,受理信访接待22件,化解乡村邻里矛盾纠纷17起,召开院坝会27次,收集各类线索40余条。开展普法进校园活动42场,进社区8场。

  王登怀,南川区公安局警令处政委、重庆市特级优秀人民警察。他在110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工作了16年。每天,他都会早早地来到110指挥中心,看看昨晚发生了哪些警情,然后盯着大屏幕上的动静,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做出应对,必要时外出随同作战。16年来,他组织编写了《常见警情处置规定动作》《指挥调度典型失误案例剖析》等10余万字的教材下发至民警、辅警学习。

检察官在行动

检察官在行动

  强化监管 营造平安旅游环境

  关键词: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渝东南地区风光绮丽,旅游资源丰富。百里乌江画廊、“悬在天堂上的氧吧”摩围山、“巴渝新十二景”阿依河、全国最大规模苗族建筑群蚩尤九黎城……有着中国特色旅游休闲度假胜地美誉的彭水县,今年1—5月累计接待游客967万人次,同比增长26.08%。南川区境内金佛山风景区融山、水、石、林、泉、洞为一体,集雄、奇、幽、险、秀于一身,最高峰海拔2238米,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记者了解到,彭水县将景区安全监管作为打造平安景区的有力抓手,深入开展平安景区创建活动,定期对景区和涉旅企业的安全工作部署、重点部位监控、安全责任制、安全设备设施、安全标识、疏散通道、应急预案演练、安全教育培训等方面进行排查整改。并对单位责任人进行安全约谈,督促其严格落实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防范措施。

  彭水县是一座山城,公路弯道多且较窄,易发生交通安全事故。特别是一到多雨的夏季,道路不仅湿滑,还存在坍塌、滑坡的隐患。县公安局交巡警大队切实加强易发事故路段的防范巡逻和景区出入口通道的管控,规范通行秩序,联合交通执法等相关职能部门开展为期两个多月的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专项行动,严查农用车违法载人、摩托车超员、驾乘人员不戴安全头盔等交通违法行为。今年来,在景区路段共查处487起交通违法行为,为打造平安景区提供了畅通安全的道路交通保障。同时坚持打防结合,加大对扰乱旅游秩序、侵害游客人身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县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着力构建了景区专群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视频监控系统实现重点路段、重要部位、重点场所全覆盖。在景区设置警务室、治安卡点、报警联动网点,建立景区及其周边联动互防机制,提高应急处突能力,对侵害游客人身财产安全的刑事治安案件做到快侦快破,加大打击力度,使景区治安状况明显好转,今年1—5月受理治安案件同比下降23.51%,可防性案件下降20.34%,八类主要案件下降18.75%。

  金佛山风景区每年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却始终有条不紊、秩序井然,近年无一起重大安全案(事)件发生。景区管理人员说,这有赖于景区治安派出所5位民警和16位辅警的守护。金佛山景区派出所没有什么大案要案,每天所处理的警情都是些琐碎繁杂的小事,但这些小事对游客来说就是大事。丢手机、丢包、找人、因插队发生争执……这样的警情每天二三十起,派出所民警都会及时出警处理。“平时还好,节假日和冬天下雪的时候,我们的压力就非常大!”金佛山景区派出所所长孙宜锋是名有着29年警龄的老民警,对辖区情况“门儿清”。

  每到周末和节假日,每天都有近1万名游客上山,金佛山派出所全员出动也感到“压力山大”。冬夜一下雪,游客们都很开心,孙宜锋却知道这将是漫长而辛苦的一天,因为这不但意味着游客数量增多,游客迷路、摔倒、身体不适等情况也会增多。派出所要为有效处理这些情况,让游客玩得舒心、玩得安全做好准备。

  民警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是游客和附近居民的放心和平安。据了解,该派出所2016年6月至今,共调解景区各类纠纷229起,参与大型安保活动18次,累计服务游客3万余人次,救助群众4000多人。

黔江区濯水镇背篓检察室

黔江区濯水镇“背篓”检察室

  化解纠纷 架起沟通的桥梁

  关键词:和事老、“五个四”工作法、网格化

  黔江区城南街道的“和气小屋”挺有名,是李家溪社区在“星级调解室”创建中的探索创新。据“和气小屋”负责人廖碧书介绍,人民调解室建设固然有一定的规范和标准,并不适合于所有基层矛盾纠纷,社区将人民调解室命名为“和气小屋”,人民调解员叫和事老。

  廖碧书曾经担任过多年司法所所长,他认为,语言艺术是调解成功的关键,和事老的言辞表达至关重要,“幼儿教师的话要甜,和事老的话要圆”就是这个道理。李家溪社区广泛征集和事老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形成“和事老超市”,在“和气小屋”设置和事老公示牌,除了标明和事老头像、电话等基本信息外,更标注有和事老们擅长调解的类型,如婚姻家庭、财产继承、邻里纠纷等。邻里之间发生矛盾纠纷后,可自行选择最信任的和事老来调解。目前,李家溪社区“和气小屋”已有15名和事老,他们既有社区干部,也有当地居民觉得值得信赖的乡贤长老、退行干部等,并且这个队伍还在不断壮大,只要经过考察合格,都可以成为和事老中的一员。

  医患关系,作为长久以来牵动社会和谐的一道难题,曾经让多少人为之焦虑。如何妥善化解积重难返的医患矛盾,一举突破医患关系的瓶颈,营造和睦的社会大家庭?

  作为“乌江苗都”的彭水县,是重庆唯一以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这里民俗粗犷豪放、民风彪悍,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医患关系可谓难上加难。为此,医调委通过认真探索掌握当地医患纠纷矛盾的特点和规律,总结提炼出具有苗乡调解特色的“五个四”工作法,并在实际运用中加以推广。具体来说,就是热诚接待群众,真诚对待群众,坦诚面对群众,竭诚服务群众,以“诚”换民心;出现场快,突发事件处置引导快,对事件调解快,对调解协议兑现快,以“快”促稳定;矛盾纠纷分歧点要找准,政策法律法规掌握准,调解节奏和方向把握准,矛盾双方的底线把控准,以“准”保公正;工作人员政策水平要高,调解方法技巧要高,控制局面能力要高,调解协议质量要高,以“高”提效率;守时间观念,守政策界限,守双方隐私,守廉政底线,以“守”树信誉。

  6年来,医调委累计接待群众来访、来信、来电1360多人次,受理重大医患矛盾纠纷180余起,受理前诉赔金额6890.16万元,调解成功率达100%;实际赔付金额1805.85万元,赔付执行率完成100%,为彻底破解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医患关系困局起到了“活血化瘀、定分止争、焕发生机”的功效。

  黔江区中塘乡围绕打造“特色农业示范乡,黔江主城后花园”的发展定位,大力发展山区花果类特色效益农业,随着中塘乡境内仰头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入驻企业的逐年增加及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与村民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从2016年开始,中塘乡党委和政府积极探索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在矛盾中寻找导向,在问题中发现出路,利用网格化管理,强化综治工作,走出了一条新路。

  据中塘乡综治办主任张宗华介绍,园区建设涉及中塘社区和兴泉村10个居民小组,共1030户6000余人,乡里因地制宜设立两个大网格、8个中网格、36个基础网格,明确专兼职网格员64人。设立园区警务室和配备专职巡逻队,长期派驻1名社区民警;聘请8名专职治安巡逻队员,以8个中网格骨干线路和重点部位为重点,定点定线,轮流值守、定时巡逻。建立了园区定期分析研判机制,以“五位一体”综合调解室为平台,按月开展分析研判,研究解决园区内部生产、治安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依法化解涉企纠纷,汇总交流情况和部署阶段重点工作。邀请园区负责人、政府法律顾问,每月定期召开集中分析研判会,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会商解决园区企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困难,对排查上报的疑难问题、治安隐患、涉企纠纷进行研究处理。

  在园区内的一块“返承包”果园内,85岁的庞春远跟儿子庞中书正在松土。他说,综治进园区后,村民没有了后顾之忧。他家将24亩土地流传给了园区,每年有近两万元的收入。在庞春远看来,“锅里有了,碗里也就有了”,所以他和家人又“返承包”了24亩果园,在致富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

  据了解,仅该园区内,就流转农户土地8000余亩,涉及10个居民小组1030户6000余人。如今,很多村民都是土地“出租方”,又是果园承包者,不但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也收获了真金白银。

兴隆坳和事堂为群众调解纠纷

兴隆坳“和事堂”为群众调解纠纷

  创新高招 “法律诊所”药到病除

  关键词:“接诊” “出诊” “会诊” “辅诊” “义诊” “网诊”

  生了病要去医院看医生,有了矛盾纠纷想要打官司,可以先去“法律诊所”。在重庆市南川区,许多老百姓都有了这样的共识。

  从2014年开始,南川区开始探索将法律服务力量引入农村和社区,截至今年6月,全区已经建成社区“法律诊所”30家。如今,“法律诊所”在当地群众中口口相传,成为了解政策法律的“信息库”、化解矛盾的“疏导站”、减少信访的“过滤网”、提升法律意识的“助推器”。2017年,南川区“法律诊所”成功入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评选。

  6月28日下午,在南川区东城街道清桥社区,记者见到五六位市民和几位“医生”围坐在一起,各抒己见。原来,该社区“法律诊所”的“医生”正在就一起债务纠纷向市民普及相关法律知识。

  “以前不懂法,遇到问题只会吵闹、打骂,现在懂得了学法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特别是有了‘法律诊所’,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免费咨询法律问题,解决了我们的切身问题。”提起“法律诊所”,在场的社区群众都竖起了大拇指,为贴心的法律顾问点赞。

  “群众有了烦心事,特别是涉及到专业的法律问题,有地可诉,有法可询。”南川区司法局负责人介绍说,“法律诊所”一般是由社区党委书记任主任,基层法律服务所主任任副主任,以社区(村)为依托,基层法律工作者为“医生”,邀请社区综治专干、社区民警、司法所长、退休政法干警等具有专业法律知识的人士,定时定点为居民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民事纠纷调解、普法宣传教育等服务。当然不同事件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法律诊所”主要提供“接诊”“出诊”“会诊”“辅诊”“义诊”“网诊”六诊服务,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南川区法学会有关负责人介绍,现在“患者”来到“法律诊所”,一般问题就由值班“坐诊医生”现场“接诊”,解答居民法律咨询,现场受理法律援助案件;“出诊”则主要针对出行困难又亟待解决问题的群众或需要现场查看了解情况的,开展“上门服务”。

  另外,针对重大疑难案件,“法律诊所”还要协调南川区法学会组织经验丰富的法律专家、政法各部门相关人员参与“会诊”,提出法律意见建议;在涉法信访处理工作中、公安派出所的治安纠纷调解中、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疑难纠纷调解中,“法律诊所”工作人员还将依法指导或直接参与工作进行“辅诊”;根据普法工作需要,举办法治讲座,“法律诊所”还要参加大型普法活动,提供现场法律咨询等“义诊”服务。

  除了以上“看诊”手段,去年,南川区还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依托“南川司法行政”公众号,新推出了“网诊”服务,开通网上平台,安排律师线上“坐诊”,在家动动手指就能咨询法律问题,为群众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服务。目前30家“法律诊所”实现城市社区和中心镇重点社区全覆盖,累计开展法治知识讲座342次,接受法律咨询23600次,参与调解纠纷2543件,协助处理其他涉法事务573件。

  综合治理 联动破解“执行难”

  关键词:人难找、财难寻、财产难处置

  今年是“基本解决执行难”的攻坚之年,南川区人民法院挂出决胜“基本解决执行难”攻坚路线图,确定了攻坚行动的路线、时间和任务,全力破解“执行难”。

  据悉,南川区人民法院近年来积极加强与公安、国土房管、发改委、社保、工商、交通、民政、银行等部门的协调,完善执行联动机制。其中,南川区公安分局协助拘传被执行人200余人,协助扣押车辆20余辆;重庆市公安局高速路三支队一大队协助拘传失信被执行人行动10次,成功拦截被执行车辆10余辆;还有2019名失信被执行人被南川区发改委、工商局等部门在全区范围内政府招投标、公司设立等方面实施全方位惩戒;国土、房管、银行等协助查控被执行人房产、存款等工作也已经形成了常态化。

  “只要‘执行110’电话响起,接到被执行人线索,不论是否节假日、时间多晚、路程多远,我们的执行备勤都将找到‘老赖’的藏身之所。”南川区法院相关负责人告诉采访团记者,“异地促和解”是常有的事,为了避免被执行人逃脱,该局干警曾连夜驱车近1000公里,于第二天凌晨1点多到达目的地找到了被执行人,双方最终达成了和解意见。

  据介绍,南川区法院“24小时全天候出警”是将执行干警分为16个备勤小组,由1名局领导带班,每组配备执行员、执行助理、驾驶员、法警各1名轮流备勤值班,接警后3分钟内人车集合并出警。而值班出警线索主要来自重庆高院执行“临控”功能、与南川区公安局的执行联动警情通报和对外公布的备勤值班举报电话。

  据悉,自2016年10月执行备勤制度实施以来,南川区法院共计出警1000余次,拘传到庭800余人,经审查后实际拘留300余人,其中夜间出警500余次拘传近400人,通过备勤机制累计执结案件800余件,执行兑现金额3000多万元。此外,南川区法院还开展不定期夜间集中执行行动29次,拘传被执行人564人。

  据介绍,该院将在今年7月至8月开展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见证执行难活动、打击拒执专项行动,并推进“执转破”案件办理。9至10月,将对所有未结案件进行集中清理,对有财产的执行到位,对无财产的调查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