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镇市富屯街道龙岗子村是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相传始建于元代,具体年份已不可考,常住人口满族居多,村民2000余人。数百年的历史,让这个不大的村落颇具厚重感。
崔凯宇是富屯街道综治委员兼龙岗子村村支书,也是这里土生土长的村民,他告诉记者,龙岗子村拥有辽代墓葬群、辽代石刻、慈圣寺等多处古迹,其中龙岗子村的龙岗墓群占地16平方公里,主陵为显陵和乾陵,另有13座皇亲陵墓,是一处规模宏大的帝王墓群。
“乾陵被我们当地人称为‘大土包’,据说是辽景宗耶律贤和睿智皇后,俗称契丹萧太后的合葬墓。”崔凯宇介绍,据史书记载,陵区内还埋葬着天祚帝耶律延禧以及名臣耶律隆运等数十位在辽史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声名显赫的人物。
龙岗墓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自古以来,凡有皇陵的地方都会有盗墓贼出没,龙岗子村支部就有此担忧,因此治安防范工作显得更为重要。北镇市综治办主任张守仁介绍,龙岗子村把保护文化遗址纳入工作日程,村支部书记带头抓,民兵连长重点抓,广泛开展法治、综治宣传教育,增强了村民的法律意识,使广大村民深知,保护好家乡的文物古迹,就是给子孙后代留财富,因此人人都争做文物“守护者”。
东北农村的房屋不似江南那般纤巧,为了适应漫长的冬季,多建造得敦实些,最为典型的就是东北五花山墙式平房,石刻的花瓶镶嵌在红砖房上作为装饰,木质的窗门留住了古朴的脉络,三、四层砖瓦点缀着房檐,为简单的房子增添了点儿设计感,大石磨上堆着两个小磨盘,生活的气息飘进心间,龙岗子村目前仍有近半数村民住在这样的房子里。
从这些老房子出发,步行20多分钟就能看到辽代石刻群,岁月侵蚀了石刻人物的面目,布满了斑驳印记,但历史的传承并没有被切断,自古流传下来的文化韵味、民俗风情,都在影响着现代龙岗子村村民。
崔凯宇告诉记者,龙岗子村年头久了,留下来的传说也多,随便叫个村民都能说出两个传奇故事。
村民王翠兰是龙岗子村一组网格长,她就给记者讲了个双泉寺的传说。“龙岗子山上有一个双泉寺,相传有一年这里大旱,河流干了。山上有两个泉眼,山下的居民每天上山取水。可是有一天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有一条巨大的蟒蛇到泉眼边饮水,这条蟒蛇几十米长,有水缸那么粗,不一会儿就把这两眼泉眼里的水都喝干了,村民们也不敢上前把蟒蛇赶走。当蟒蛇喝完了泉眼的水后,就爬进了深山。几天后,村民们上山去找泉眼,却怎么找也找不到了,但是山中忽然多了一个房子。就在这时天阴了,大风也刮起来了,下起了大雨,大雨下了好长时间,河流里有水了,池塘里的水也满了。这时那条大蛇又出现了,对村民们说:‘它是龙王之子,因为贪玩被龙王罚出龙宫出来游历做些善事,来到此地口渴了就把那两个泉眼喝干了,但是发现此地大旱泉眼是居民的命根子,便深感歉意,回龙宫取水在此地降雨。’因为这个房子是龙王之子在这住的地方,后来村民们把这个寺庙称为双泉寺。”
虽说故事异想天开,但其中也饱含引人向善的深意,流传至今。
如今的龙岗子村也搞起了旅游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历史渊源,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游人,生态园、度假村建起来不少。但是,龙岗子村始终坚持着发展经济也要保护好环境,在时代的潮流中不落后,历史的瑰宝也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