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的一位民警朋友发了一条信息,只有一个字——累。记者深有感触。3月13日,记者在丹东市公安局振安分局太平派出所当了一天班,由衷佩服民警们的毅力。
拥挤的上午
不到7时,太平派出所门前已经有20多位居民等候了。到8时,又陆续来了10多位,他们大多数人是来办理户口和身份证的。对负责办理户口的内勤民警姜姝来说,预示着今天又是紧张的一天,而来此体验的记者也会同样忙碌。
开始办理业务了,居民们站好了队。
“大姐,您这户口不归我们所管。”姜姝对一位40多岁模样的居民说道。“那我到哪里办呀?”窗口外的大姐问。姜姝又看了看这位大姐递进来的材料,告诉这位大姐要去办理的派出所名称,又嘱咐大姐一定带全证件和材料,免得多跑路。
一位姓王的中年男子要换身份证。按照现在办理身份证的系统要求,住址必须是真实存在的。振安区辖区既有城区又有农村,王某原居住在振安区的农村,那个村子部分土地征收后,王某家的住址名称已经不存在了,王某也搬到城里居住。按照新系统规定,如果再录入原住址,系统不会接受,信息无法录入。姜姝告诉王某,目前只能按照王某的新住址录入信息。王某一听就表示不同意。王某说,自己是农村户口,如果按照新的住址登记,自己就成了城里人,那么村里可能就不给自己土地的收益钱了。王某坚持要用原地址,姜姝把有关规定讲给王某听,王某还是不同意。后面等待办理手续的居民等不及了,有的劝王某就按新的规定办理,有的说派出所还是按原住址登记好。
所长武国辉听到声音赶来,了解情况后,他把王某请进另一间办公室,把相关政策和规定再次详细讲给王某,并希望王某到村里把相关问题解决好。王某这才决定按新住址办理身份证。
从早上开始,记者和一名辅警给姜姝打下手,整理相关材料。记者问姜姝,每天都这么累吗?姜姝说,几乎天天如此,从春节后上班到现在已经办理2000多件身份证业务了。有效期满换领的最多,其次是新办的、丢失重办的。
记者了解到,每年的2月、3月,到派出所第一次办领身份证的人特别多。除了外出打工的人员,更多的是学生。因为马上临近中考、高考,学生们需要身份证,办理又需要时间,所以大部分学生都会在假期和开学初的时候办理身份证,这是户籍窗口业务量最大的时候。
太平派出所辖区是城乡结合部,地理位置比较特殊,有好多身份证的原地址已经动迁,户口簿还是老地址,这种地址就叫空挂户。这种空挂户的实际地址不存在,办不了身份证。如果办身份证,就得把户口迁移到他现在回迁的房子住处,这样就加大了身份证办理的时间和难度。
在太平派出所管辖区内有好多类似情况。因为这种情况需要先迁户口,然后再办理身份证,有的时候群众就不理解,“为啥要先办户口,然后才能办身份证呢?”这就引起了老百姓的误解,有时候造成了一些矛盾。
“怪事”多多的下午
在午休时间,武国辉向记者讲到,因为有好多老百姓动迁以后没有回迁,没有地址无法办身份证。派出所与分局沟通后,在太平派出所建立了一个集体户口。集体户口的户口地址就是太平派出所的地址,现在这个集体户口上有七八百人了。
这种集体户口,只是暂时解决老百姓办证的问题。有好多老百姓称赞集体户口确实便民了,等他们有自己的房子或者投靠亲属以后他们再把户口迁出。
这样的事太多了,几乎每一天都会遇到。14时左右,赵某和女儿来办身份证。他此前的家动迁了,现在刚回迁。赵某把相关手续递给姜姝,姜姝一看,他提供的回迁地址不是标准门牌号,姜姝指给记者,并说这个房子没在地名办进行房产备案,这种情况是不能办户口和身份证的。
赵某一听就不高兴了,姜姝解答了有五六遍,记者也一遍遍跟赵某的女儿说。用了很长时间,赵某终于能够理解了。
原来赵某不想让女儿户口迁到集体户上。他说集体户没有户口簿首页,也怕影响女儿找工作。姜姝建议赵某把女儿的户口迁到亲戚朋友家,暂时先把身份证办了,赵某理解派出所的工作后,决定听从建议。
姜姝告诉记者,她在这个窗口工作近10年。因为白天对老百姓说的话太多了,回家一句话都不爱说了。每天都在说重复的内容,心里只想快点办理每一件业务。
记者在户口窗口值班一天,遇到了种种“怪事”,而这些“怪事”对太平派出所民警来说,已经再平常不过了。18时,有一个醉汉来到派出所,要办理居住证。民警问明他是本区人员后,告诉他只有外地身份的人才能办理居住证。这位醉汉质问民警,凭啥外地人能办居住证,而不让本地人办证呢?最后,经民警好一阵劝说,这位醉汉才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