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沈阳发布2017年度消费投诉典型案例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记者 张乐悦 | 发布时间: 2018-03-13 14:45

  3月11日,沈阳市消费者协会发布2017年度消费投诉典型案例。这些案例包括典型的医疗保健品上当受骗、美容消费陷阱、预付费消费等市民关注的消费热点。

  预付消费需谨慎  相关功课要做足

  消费者李女士在某健身中心报名了瑜伽私教等健身课程,预付了课程费。一段时间后,经营者把原健身中心注销,将所属会员的服务全部转入新成立的一家仍由原经营者担任法定代表人的健身中心。但由于经营场所、课程期限、健身课程设置均发生变化,李女士无法继续健身课程,要求将剩余款项退还,经营者拒绝。经消协与经营者的沟通调解,最终经营者同意将剩余款项返还,消费者对此结果表示满意。

  【提醒】通过本案例,提示广大消费者购买预付卡前,要查看营业执照,确认经营者主体资格是否合法。最好签订书面协议,明确约定预付式消费的适用范围、使用期限、退卡条件等重要事项。最后要注意保存消费凭证,认为经营者存在履约问题,要及时主动与经营者沟通解决。注意保存好书面、录音等证据,以便于后期维权。

  保健品夸大功效  老年人维权艰辛

  2017年9月,消费者杨某(83岁)声称其在铁西区购买了某款保健品,当时经营者称该产品可以治疗各种疾病。接下来的时间杨某定时定量服用,病情非但没见好转反而各项指标均有加重的迹象。感到自己上当受骗的杨某找到经营者,对方一改原来的热情服务,声称产品属于特殊商品,售出概不退换,经调解,经营者同意全额为杨某退款。

  【提醒】购买保健品时,要到具有合法经营资质的商场、药店或保健品专卖店购买。对于只能通过邮购或者送货上门等途径获得的产品,尽量不要购买,以免上当。不要迷恋保健品,保健品能治病只是传说。保健食品不是药品,并没有治疗疾病的功效,不要被推销人员充满亲情关爱的语言所蒙蔽,不要为了面子而购买,避免陷入商家的“免费”圈套。

  农资问题事关重大  消协依法予以保驾

  2017年5月,苏家屯区林盛镇村民陈某急匆匆地来到区消协投诉,称他上月在个体经营户关某的农资店购买了10袋抗病菌农药,并于当日全部喷洒到2个大棚和2亩地的葡萄秧上,几日后他发现喷过农药的2个大棚和2亩地里的葡萄叶严重枯萎并掉落。其多次与关某交涉无果后,便来到区消协请求帮助解决。经工作人员对关某耐心讲解《消法》相关内容后,关某对此事后悔不已,主动向农户陈某道歉,并承担全部损失。

  【提醒】本案是一起因经销商未尽到告知义务而产生的消费纠纷,最终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在这里提示农民朋友,因使用农药、种子、化肥出现纠纷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及时向生产者或者经营者反映问题;二是投诉要迅速,如与商家协商不成,要及时向消协组织和有关部门投诉;三是投诉材料要齐全完整;四是出现质量问题要及时保存相关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