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张晓兵:燃尽生命之火引领迷途人

来源:辽宁长安网 | 作者:徐成君 王恩莉 记者 石健 | 发布时间: 2018-03-09 14:46

追记省女子监狱一监区监区长张晓兵

张晓兵_看图王

  2017年12月22日20时,省女子监狱一监区监区长张晓兵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她是一位母亲、一位女儿,更是一位优秀的监狱人民警察。

  追悼会上,失去亲人、战友悲痛的情绪,让记者深受感染,不觉得两行热泪流下了脸颊。抬头看到遗像中微笑的张晓兵,想起了她的故事、她的话语及同事们对她的评价。从警25年,担任监区长10年,始终奋战在监管改造工作第一线,践行了一名监狱人民警察对党的忠诚与信仰。她坚守到人生的最后一刻,表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对事业的热爱与担当。她燃尽自己的生命之火,温暖同行者,引领迷途人。省司法厅党组的慰问电这样评价:“晓兵同志身为监区长,一生致力于教育改造工作,勤勉敬业,恪尽职守,无私奉献,是监狱干警的典型代表。”

  坚强的意志让她坚持到生命的最后

  当记者再次走进省女子监狱一监区时,监区依然和往常一样运转,唯一不同的是,一间办公室是空着的,因为里面的人已经永远地离开了。“平时我们想找张监区长,都得排着队,啥时候去办公室汇报工作的人都不断。”这是同事对张晓兵的第一印象。张晓兵的办公室是以往最不缺人气的办公室,如今随着斯人已去变得空荡荡的。

  走进张晓兵的办公室,办公桌依然整齐地摆放着各类文件,仿佛就在昨天,她依然投身紧张忙碌的工作之中。在一张合影中,一监区的工作人员给记者指出了张晓兵,照片中的张晓兵身着警服,可谓英姿飒爽,巾帼不让须眉。谁能想到,就在距离张晓兵去世的81天前……

  2017年9月30日,正当人们开始准备欢度“十一”黄金周的时候,正值全省监狱系统誓师大会召开,作为全省优秀监狱人民警察的代表,张晓兵走上讲台,代表全省监狱人民警察庄严宣誓。张晓兵的誓词铿锵有力,态度坚决。但是,她的战友们也同时为她捏了一把汗。就在上台前,张晓兵一直咳嗽不止。

  张晓兵负责的监区,在司法部有名,更是全省的标杆,有700多名女服刑人员。彼时的张晓兵,抱着要让监区平安再平安的坚定态度,丝毫不懈怠,每天来得最早,走得最晚。

  可是当时间进入10月,张晓兵身体的状况出现了问题。一监区干警李淑芳回忆说,当天早上她正准备进监区上班,看到张晓兵依靠在一颗大树旁,神情痛苦。

  2017年6月以来,张晓兵总是感冒咳嗽不见好转,视力不断下降,领导和同志们劝她去医院检查检查。她还开玩笑说:“老了,眼睛花啦。”张晓兵的咳嗽是身体有恙的一个重大信号。但是为了当前的工作,她放弃了去医院检查身体。期间,她病情明显加重,多次感到心脏不适,经常伴有恶心呕吐。张晓兵有了一种不祥的预兆:病情复发了,很可能已经扩散转移。留下的时间真的不多了,时间一分一秒都无比珍贵,她要把有限的生命,拿来与时间赛跑,把一天当成一年过。

  就在五年前,张晓兵在体检中被检查出患有胃癌,为了防止病情转移,只能将胃部分切除。原本她可以就此休息休息,可以不再那么累。可是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她手术出院后,又回到监区,继续工作。

  但是,病魔是无情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晓兵晕倒的次数越来越多。在张晓兵的办公桌前,记者还看到了两副眼镜。青年干警王晨告诉记者,张晓兵其实并不近视,就连张晓兵自己起初都认为是自己年纪到了,眼睛花了才配了眼镜。可谁知道,这也是病情释放的一个重大信号,因为癌细胞转移,张晓兵的视力急剧下降。直到配第二副眼镜的时候,张晓兵的眼前已经一片模糊。

  2017年12月11日,工作表彰大会,张晓兵却不能参加,她在工作结束后,累倒了……

  2017年11月13日早晨,上班的人们陆续走进监区。一监区教导员邱英看到张晓兵站在监狱机关楼门口一动不动,走过问她怎么了?面色苍白的张晓兵虚弱地说:“太难受了,我真的不行了,头痛得受不了,眼眶都颤,我走不动了。”教导员扶着她慢慢地走进监区,搀着她到办公室。劝她明天一定去医院看看。

  这一天,张晓兵开班子会研究了服刑人员报酬分配问题,布署了近期工作……

  2017年11月14日,张晓兵没来上班,电话请假去医院检查。这一天,距离她胃癌手术时隔整整五年。

  最后一通电话还在牵挂服刑人员

  这一天的下午,张晓兵连续昏厥了三次。

  最后接的一个电话回复是:关于服刑人员报酬的事,说话要兑现,答应服刑人员的事就要做到。

  最后的愿望是:如果这次能挺过去,回到监区,再把工作抓一抓,2018年实现一个新突破。这是她与陪护她的干警,也是她的高中同学刘艳春许下的心愿。

  这次她爽约了,她没有回来。但是她确实放不下监区里的服刑人员,这些服刑人员也需要她。她用真心换来了服刑人员的信任和依赖。

  17岁入监的大连籍服刑人员李晓丽,暴饮暴食,体重180多斤,经鉴定为品行障碍,兼有暴力倾向。

  李晓丽出生在一个父亲是智障病人,母亲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父母自己的生活都难以自理,根本就无法照料她。李晓丽从小在各个亲戚家流转养大,没有正常的家庭关爱和温暖,加上先天的人格缺陷,让李晓丽从13岁起,跟着社会上的一些小混混小偷小摸。老师管不了她,家里不管她。李晓丽的异常心理作怪,总是试图利用各种奇异动作引起他人注意,一次,在学校的课间操时,李晓丽突然脱光衣服跑到操场的观礼台,做出各种搞怪动作,引起师生一片哗然,学校无奈之下,勒令李晓丽退学。

  从此,李晓丽彻底流落社会,最后因盗窃犯罪,被判刑四年六个月。入狱后,李晓丽的父母不能来监接见,看到有的服刑人员接见回来,吃着家里带来的食品,李晓丽生气。仗着人高马大的身材,不是趁人不备去抢着吃下,就是故意把食物撞掉在地上,然后用脚踩踏,看到人家气得哇哇叫,李晓丽高兴得手舞足蹈。张晓兵了解到:李晓丽从小生活在歧视和冷漠中,她就是要做出各种出格行为引起别人注意,这也十分符合品行障碍这一病情的特点。

  四年六个月的刑期,有真心的关爱,耐心的教育,也有严厉的训诫。四年六个月的刑期,张晓兵给李晓丽过了每一个生日,陪她迎来了18岁的成人礼,目送她顺利地刑满释放。释放的那天,李晓丽站在监狱大门外,用双手握成喇叭状大喊:“张监区长,我走了,我记着我吃过你20个鸡蛋,我回家好好的!”

张晓兵生前与服刑人员一起包饺子

张晓兵生前与服刑人员一起包饺子

  她把生命献给了监狱事业

  从张晓兵上一次患病到去世,整整五年。如果放大这五年,正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司法行政事业砥砺前行的五年。也正是这五年,张晓兵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的忠诚,一名监狱人民警察的担当。

  从警25年,张晓兵直接管理教育的服刑人员达2000余人,教育转化不同时期的顽危服刑人员100余人,600多名服刑人员走向了新生;600多个家庭阖家团聚;多少个子女重新拥有了完整的母爱,多少父母重新获得幸福快乐。7万多人次的谈话,数百万字的谈话记录,顽危服刑人员转化率100%,工作零投诉,监区工作在各项考评中长期名列前茅。无声的文字与匆匆的岁月一起,成为张晓兵工作中最真实的独白。

  张晓兵长期关注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成长,与收养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儿童村建立长期的帮扶关系。每年都邀请儿童村的孩子来监过年,与服刑的母亲团聚。年复一年,孩子们穿着过年的新衣服,背着上学的新书包,拿着本来应该是妈妈给的压岁钱,一天天长大。这些孩子有的已经考取研究生,有的已经走入社会自食其力。她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对特困服刑人员开展精准帮扶,帮助遭遇离婚、财产纠纷的服刑人员申请法律援助。正是她的真情实感,温暖了服刑人员的心灵,许多服刑人员都在背地里称她为“张妈妈”。

  她们心中的“张妈妈”,用自己的真情与真爱,修补那些人性中残破撕裂的情感碎片,让他们感受到来自母爱的温情。担任监区长近十年中,与整个监区的同志们同甘苦。监区每年的大年三十、初一的值班,都被她承包了,甚至所有的节假日,她都会出现在监区。每一年,她都会和服刑人员一起包年夜饺子。她说:“每逢佳节,服刑人员思亲恋家最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只要干警在,对她们是个特别大的安慰。”

  在张晓兵的带领下,一监区日新月异,连续多年超额完成工作任务,连续多年实现“四无”的工作目标。干警队伍稳定,工作突出,监区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集体。她带出了一支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干警队伍,打造出了一流的班子、一流的团队,创造了一流的业绩,监区生产总值一直名列全省监狱系统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