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守住每一棵有故事的树——沈阳首个“古树名木司法保护基地”揭牌的背后

来源:辽宁法治报 | 作者:记者 关月 | 发布时间: 2023-05-22 09:05

  在沈阳市浑南区祝家镇北部林木茂密、风光秀丽的朝阳山上,有一座鲜为人知的神秘古寺——猪踪朝阳寺,相传该寺始建于唐代,曾为沈阳外八庙之首。

  作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寺内的百余棵“活文物”(古树)与之共同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

  日前,由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与浑南区人民法院联合共建的沈阳地区首个“古树名木司法保护基地”在此揭牌落成,这让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多了几许仪式感,也让社会各界再一次意识到通过保护“活文物”留住历史与乡愁的重要性。

“古树名木司法保护基地”石碑立在古松边。

  “古树名木司法保护基地”石牌立在古松边。

  寺内“树王”年逾500岁

  5月14日,记者第一次走进猪踪朝阳寺。

  寺庙依山势而建,从百福路一路上山,阵阵风吹来,树林里发出沙沙声,西南方向不时传来清脆的风铃声。

  山势不高,不消六七分钟,记者就来到寺庙主院,隔着近2米高的院墙仍能望见院内高耸的松树,其冠如伞,树枝向四周伸展,层次丰富。走到大殿前仔细端详古松树,只见树干斑驳苍劲,皮粗如龙麟,需要两人才能合抱,“古树名木司法保护基地”的石牌就立于树旁。

  “据专家考证,这棵树树龄逾500年,是辽沈地区体量最大、树龄最长的古松树之一,是国家一级古树名木,我们都叫它平顶松。”寺内工作人员苏永茂告诉记者。寺庙曾多次遭毁损并重修,1995年经沈阳市文化局文物保护办公室批复,按历史原貌进行重建,而这些变化,古树都一一见证。

  近年来,除了日常养护寺庙内所有树木外,工作人员对“树王”平顶松也格外“关照”:“有倾斜的情况及时扶正加固,每到冬季‘大雪压青松’的时候也会加强看管和巡查。”记者看到,古松树的枝杈下已经竖起了4根钢管支架,共形成了7个支点。

  记者在主院转了一圈,看到共有6棵古松树以及一棵形状、高度与平顶松相近的古榆树,其中还有两棵古松树“有名有姓”:骄阳松、三昧松。

  据介绍,在主院外的北斗七星林内,仍有百余棵古松树。

  “像这样的古树名木,光靠我们一己之力很难实现保护的可持续性,但法院在我们这儿建立了保护基地,有了司法力量的助力,我们对古树的保护更有信心了。”苏永茂说道。

  以司法之力践行“绿色使命”

  古树是自然界留给人类的“活文物”,具有重要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保护好弥足珍贵的古树资源意义重大。

  据2018年全省古树名木资源普查资料显示:我省古树名木资源数量较多、种类丰富,共有古树名木29068株。通过普查,林业部门已建立完善了古树名木资源档案——现有古树名木隶属32个科、68个属、110种,分布于14市的78县(市)区,一级古树575株,二级古树3621株,三级古树24872株,各类名木41株。

  在地理分布上,大部分集中于省级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庙宇、古宅庭院和古陵园,其他古树分布较分散,“孤木不成林”使其成为一道“景观难题”。

  有幸的是,公众的古树名木保护理念正在发生重大转变。

  沈阳中院副院长陈青认为,基地的落成是司法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这次我们与浑南区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开展合作,希望以此为契机,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公众对古树名木保护的参与度和知晓度。”

  浑南区法院院长王文艳表示,下一步将聚焦如何实现多方位的环境资源保护。

  古树名木需要制度保护

  司法部门积极行动,立法部门也在加快推进步伐。

  3月初,沈阳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就《沈阳市绿化条例(修订草案)》(以下简称修订草案)开展立法调研,听取有关方面的修改意见。

  记者注意到,与2010年12月1日开始实施的《沈阳市绿化条例》相比,修订草案对“城市古树名木特别保护”设置专章,条款由条例的3条扩展到6条,其中比较明显的变化有:明确古树级别及相关条件,要求城市绿化主管部门定期开展巡查,并对有异常情况的古树名木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同时规范了抢救和复壮古树名木相关流程。

  “长久以来,我们缺少一个概念,就是公共财产不属于‘我’,事实上,公共财产是属于大家的,属于你我他。所以,每个人都有保护公共财产的责任。如果主动保护存在困难,那就需要制度保护,立法很有必要,这样才能逐步实现整体、系统、科学保护。另一方面,司法延伸保护职能也值得肯定。”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思宁认为,一个城市要更好地践行“绿色使命”、拥抱绿色发展,应该从讲好每一棵树的故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