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司法所长王树涛:以小事筑平安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记者 石健 | 发布时间: 2016-08-31 09:23
  每天上午,一个穿制服的中年人都会出现在小区里,走完一家再到下一家,虽然天气炎热,已经满头大汗,但是这是他春夏秋冬不变的工作模式。他就是丹东市振安区珍珠司法所所长王树涛。前不久,记者跟随王树涛感受一名基层司法工作人员的普通一天。
 
  筑起第一道防线
 
  走访社区矫正人员家庭、化解矛盾纠纷、法治宣传,王树涛每天的生活都是充实的。虽然每件都是小事,但正是这些小事筑起了守护社会平安和谐的第一道防线。
 
  走进王树涛的办公室,最显眼的就是办公桌上的一大堆记事本,上面记着一些重要事项和要回访的电话。王树涛今年59岁,在司法所工作已经13年了。这个加上他只有两名员工的司法所,却管辖着4个社区和1个村总人口3.5万人的区域。
 
  “喂,王所长吗?我这有个事想请您帮忙!”早上8时40分,王树涛刚上班不久,便接到一位家住振安社区的女士打来的求助电话。原来,她的母亲在养老院不小心摔倒造成了骨折,养老院前期垫付了7000元的医药费后就再也不管了。现如今,由于缺少药费,医院已经给她母亲停药了。“王所长,我现在想起诉那家养老院,可是不知道该怎么办,你能帮帮我吗?”那位女士恳求说。“好的,你放心,我帮你联系,等我电话吧!”王树涛安慰说。挂了电话,王树涛对记者说,之前,他就了解过这位居民家的基本情况,她们家的条件不好,符合法律援助的条件。随后,王树涛立即打电话联系了法律援助中心人员,对方同意给这位居民提供法律援助。
 
  打完电话,王树涛又打开电脑,认真查看社区矫正人员手机的定位情况。王树涛说,这是他每天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目的是为了确认矫正人员是否脱离监管区域。除了查看矫正人员的“行踪”,王树涛还要到矫正人员的家里进行走访。王树涛说,社区矫正人员每人都有一部司法部门为其特制的手机,并且要随时带在身上。“我入户走访的目的就是,一方面了解一下矫正人员目前的生活工作状况,另一方面也是查看一下矫正人员是否人机分离。”
 
  “磨嘴、跑腿” 站好最后一班岗
 
  随后,王树涛开始入户走访,记者跟随他来到社区矫正人员杜某的家中。杜某因贿赂罪被判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目前已经接受社区矫正一年多了。在杜某家中,王树涛像邻家老大哥一样和杜某聊起了家常,询问杜某最近的生活和工作状况。“这些矫正人员往往比较自卑,也很敏感,所以和他们说话时一定要注意方式和语气。”王树涛说。
 
  从杜某家回到所里,社区矫正人员张某已经在王树涛的办公室门前等待很长时间了。今年63岁的张某是来向王树涛做思想汇报的,但两人对话如同唠家常。“你最近身体怎么样?还有没有什么困难?”“我最近身体挺好的,所长,你放心吧!”张某微笑着应答。张某对记者说,他刚被保释出狱时,身体患有多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光看病每年就得花上万元。王树涛所长了解他家的情况后,经常登门看望他,嘘寒问暖。“家里遇到什么事儿,只要找到王所长,他都会尽力帮着解决。现在我俩像亲兄弟一样。王所长对我这么好,我一定好好表现,不给社会添麻烦。”张某说。
 
  转眼时间到了中午,吃完午饭,王树涛并没有休息的打算,他又开始为即将在社区举行的法制宣传教育讲座准备各种材料。而像这样的法制宣传讲座,他每个月至少开展一次。
 
  基层司法干部官不大,但干的事却不少,往往是一些“磨嘴、跑腿”的活儿,但他们构筑的却是维护稳定的第一道防线。采访结束时,王树涛对记者说:“我再干两三年就退休了,我一定尽最大努力为百姓服好务,站好最后一班岗。”